天天看點

車企搶人大戰更新:“全員”競業,校招“内卷”

撰文 | 吳雪

編輯 | 楊光

出品|汽車産經

“金三銀四”招聘季,想要換工作的人不在少數。李平也是其中的一員。

一畢業他進入了長城的技術中心工作,在積累了一定經驗之後,如今他想要尋求更好的發展。

不過在籌劃跳槽之餘,有件事情讓他内心産生了一絲糾結,因為不久前聽正在辦理離職的同時說起,“現在公司政策是離職百分百啟動競業協定”。

車企搶人大戰更新:“全員”競業,校招“内卷”

網傳長城員工與HR對話截圖

2021年8月,長城曾因為一份超長的競業協定企業名單引起關注。根據這份協定,離職員工在協定有效期内不能入職的企業多達130家。

“技術中心目前認識的隻要離職就啟動,連P1都不放過。”在求職平台上,有關這件事的讨論不少。

雖然在評論裡,有不少“前輩”留言支招,表示競業協定不一定會真的啟動,但吐槽抱怨依舊很多。

這并非開年之後汽車圈第一個關于競業協定的消息。

不久前曾有新聞曝出,甯德時代将9名前員工告上了法庭。這些人由于違反競業協定,最終被判決向甯德時代賠付人民币100萬元。

如果說,前幾年關于競業協定的報道還主要存在于網際網路企業,而現在,汽車圈正在成為下一個“高發區”。

NO.1

[加嚴的競業協定]

“競業協定其他企業一直都有,不過長城剛實施是以好多人吐槽。”關于外界對長城競業協定的關注,另一位在這裡工作了七八年的老員工向我們說道。

去年曾有人對目前車企的競業協定進行過一輪整理:

從傳統車企長安、吉利、比亞迪,到造車新勢力“蔚小理”,再到新入局的集度、小米等,幾乎所有車企都有競業協定的存在,而限制名單也都異常齊全,覆寫傳統車企、新能源汽車、電池技術企業、網際網路汽車及其他有關聯領域的公司。

去年,就在小米宣布進軍汽車領域之後,小鵬在第一時間就更新了自己的競業禁止企業名單。而在上汽集團的競業協定名單裡,旗下的新品牌智己也赫然在列。

車企搶人大戰更新:“全員”競業,校招“内卷”

長城、吉利的競業協定(部分)

除了不斷更新和擴大名單之外,随着人才競争的加劇,擴大競業協定的啟動範圍,也正在成企業們的正常操作。

除長城員工爆料技術中心疑似全員競業之外,今年年初,曾有華為車BU的員工透露,其所在部門的所有離職員工都會要求簽署競業協定,并且即時生效。被限制的企業涵蓋主機廠、新勢力、網際網路企業等幾乎所有與華為有業務重合的公司。

而比亞迪也有員工表示,比亞迪規劃院也同樣如此,“離職全部啟動競業,包括剛來幾個月的未轉正員工”。

面對日益嚴苛的競業協定,“打勞工”們的吐槽之聲随處可見:

心寒,把人後路全斷掉了;

都這麼搞,以後隻能在一家呆到死了;

這些企業以後誰還敢進來;

……

“打勞工”覺得自己的自由權利受到了侵犯,但是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之是以要求員工簽署競業協定也有自己的“苦衷”。

“不簽不行啊,有些網際網路造車挖人太狠了,幾倍幾倍地給。”一位供職于某造車新勢力的員工用HR的口吻說道。

以當下最為熱門的自動駕駛方向為例。2021年年底時,毫末智行CEO張凱曾預測稱,“2022年将是AI自動駕駛人才争搶最為激烈的一年”。

“有10個崗位空着,卻隻能找到3位候選人。”巨大的人才空缺之下,即使全員簽署競業協定,也攔不住跳槽的發生。

一位原本供職于國内某頭部自動駕駛晶片企業的技術人員表示,由于與上家公司簽有競業協定,在求職之初,他便将這一情況告知了新公司的HR。

但是新公司對這一情況似乎并不介意,“他們甚至會主動幫你處理這些問題”。

在大部分公司,面對身背競業的員工,如今也早有了一套規範化的處理流程。這其中包括使用花名、與第三方公司簽訂協定等。同時,HR還會貼心提醒:在公司要謹慎簽收陌生快遞,線上開會不要使用真實頭像……

NO.2

[“内卷”從校招開始]

既然全員競業這道車企人才保衛戰第一道屏障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做不到“節流”,不少車企便開始在“開源”上下功夫。

而人才的最大源頭之一,就是校招。

一位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向我們表示,“聽師兄說今年行情異常的好”。另一位應屆生則表示,以前一些要求頗高的合資車企,如上汽大衆、上汽通用、一汽-大衆等,今年的門檻也明顯降低。

在2019年時,一汽-大衆等傳統車企為應對銷量壓力同時推進轉型,曾一度在校招中明确宣布不收車輛、機械類專業畢業生,隻招聘計算機相關方向。

而今年,雖然大部分車企對三電、自動駕駛等方向的人才需求量依舊很高,但招聘要求明顯已經改變。

“去年隻能做傳統研發的,今年能去智駕三電研發;去年隻能做質保、裝置的,今年能去做研發了”,有畢業生說道。

更明顯的變化,還在于薪資的提升。

在2021年秋招時,“車輛工程專業應屆生薪資大漲”曾一度登上了知乎的熱搜。一位在知乎上長期關注汽車行業人才招聘的汽車工程師表示,新一屆畢業生的offer待遇和崗位普遍好于往年。“起步價18萬是很常見的,20多萬的也并不是稀有物種了,甚至個别達到30萬。”

這一切,似乎是供求關系影響下的必然結果。不過在有些業内人士看來,這背後也不無隐憂。

去年下半年,一位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高層在接受汽車産經采訪時曾向我們描述過這樣一個現象:某造車新勢力總部,每周都能招進150人。

“稍微(和自動駕駛)沾點邊的都要”,但實際上,“很多其他行業的人才轉行做這個行業,基礎不紮實,沒有系統的知識能力”。

NO.3

[寫在最後]

在上述高層看來,車企“瘋狂”擴招,長此以往,“結果最終肯定是從業人員過剩,但中高端人才匮乏,就和當年中國網際網路産業崛起時類似”。

有意思的是,在經過十幾年的高速增長之後,如今急劇降速的網際網路行業也開始為當初的擴張買單,裁員之聲此起彼伏。

而另一邊,“蔚小理”們的擴張大戲正走向高潮。

2021年末,理想員工總數增至11901人,較上年同期增加7720人,同比增加近185%;

蔚來員工總數增至15204人,較上年同期增加7441人,同比增加96%;

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小鵬汽車其員工數量增至7923人,較年初增加了2839人。

等待着時間決定最終的走向。

(*文中李平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