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何尊

泱泱中華,屹立東方,它在沃土上欣欣向榮,在烈火中熠熠重生,雖曆滄海桑田而亘古綿延、長盛不衰。從周口店到河姆渡,從仰韶聚落到秦漢一統,從晉唐風韻到明清雅趣,神州大地承載人類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它就像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始自涓涓細流,沿途融會壯大,滋養了廣闊土地和人民,成為永恒與不朽。

為什麼中華文明的生命如此頑強?為什麼中華文明的内涵如此廣博?何以中國,已成為讓炎黃子孫叩問心靈的宏大命題。正于故宮博物院文華殿舉辦的“何以中國”特展,攜來自全國30家博物館的130餘件精美文物對這個命題予以闡釋,從“源”“流”“彙”三個方面解讀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脈絡,展現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和對人類世界的巨大貢獻。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東漢力士博山爐

連日來,“何以中國”特展展廳之内重器雲集,人頭攢動。自開展以來,無數觀衆對此深感興趣,他們在認真欣賞精美文物的同時,或許都在思索“何以中國”這個問題的答案。今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值此民族複興的關鍵時期,我輩更當以史為鑒,勇毅向前,為後世中華兒女留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胡人吃餅騎駝俑

【溯中國之源】

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西周何尊、故宮博物院的新石器時代C形玉龍和浙江省博物館的良渚玉琮,昭示中華文明濫觞之處的天地、圖騰和民族概念

走進文華殿展廳,宮牆紅色襯布襯托的展品分外精緻,暖色調讓觀衆更深切體會到濃郁的中國風。文華殿前殿南端矗立着三台獨立展櫃,它們坐落于方形地台,與上方挂着的深藍色底天象圖發光燈盤和兩圈半透明紗幔圍合出浩淼星系、天圓地方的意象。背景牆壁設計成橘黃色,象征日出之前的曙光,牆體裝飾取自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早期龍紋,古拙而蒼勁,讓人對靈物神話産生無限遐想。這裡展示來自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西周何尊、故宮博物院的新石器時代C形玉龍和浙江省博物館的良渚玉琮,昭示中華文明濫觞之處的天地、圖騰和民族概念。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紅山文化玉龍

何尊敦實厚重,雷紋、蕉葉紋、獸面紋浮雕布滿器身,具有商周時期青銅禮器典型特征。這件泛着深綠銅鏽的盛酒器皿,曆經兩千多年歲月而神采依舊,散發着隽永的華貴氣息。它為無價之寶,内壁銘刻的一段文字書寫着重要資訊:“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意為:武王滅商後告祭于天,以此地作為天下中心,統治群眾。這是122字銘文的一部分,也是目前所知“中國”兩字作為詞組的最早見證,彌補了史籍的缺漏。何尊所寫地名,逐漸從一小塊區域成為中華民族聚居地的固定稱号,“中國”概念之源至遲可追溯至此。是以,本次展覽把何尊陳列在顯要位置,用來自上古的文字向觀衆提出“何以中國”之詢問。

在何尊定名“中國”之前,華夏大地早已閃現绮麗的文明曙光。仰韶、紅山、大汶口、龍山、馬家窯、良渚、屈家嶺、陶寺、二裡頭等文化層層疊疊、遍地開花,像夜空裡的繁星,發出點點光芒。為适應這片土地複雜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各地先民們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生活、生産和精神工具。“何以中國”展覽第一單元“源”用三星堆太陽形器、太陽神鳥、玉圭、玉璋、玉璧、四神瓦當等文物揭示祖先的宇宙觀;用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龍山蛋殼黑陶、玉蠶、黃玉鷹攫人首佩、皿方罍等展現先民制陶、作玉、織縷、冶金的技術和審美。這些物質與精神結晶塑造出中華文明最初的多元風格和整體走向,為“中國”之是以為中國夯下了堅實基礎。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玄武紋瓦當

在生産力滋養下,文字、城市和邦國的出現意味着文明的晉級,進入王朝階段的中華文明愈加璀璨奪目,亦為後世奠定思想與制度之源,樹立起不朽典範。殷墟甲骨文印證了商代後期的史實,鳳翔石鼓大篆記載着秦君畋獵的事迹,鄂君啟金節上秀麗的書體是秦始皇之前另一種漢字的規範。編鐘、追簋和小克鼎背後的禮樂制度、宗法制度乃至以孔老為代表的諸子學說成為統治早期國家的手段,雲夢睡虎地秦簡是法治思想的具體實踐。上海博物館藏商鞅方升是戰國時期商鞅為秦國變法統一度量衡時監制的長方形标準量器,除了帶有柄的一側,其餘三側及底面皆刻有銘文,它預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變法成功的秦國走上富國強兵之路,舉起了兼并六國、橫掃天下的大旗,将中國推進到帝制時代。

曆經數百年離亂紛争和思潮碰撞後,中華文明各個分支就像小溪一樣彼此凝聚,漸成洪流,最終走向統一,一個民族共同體就此脫胎成型。強大的文明洪流裹挾着不同顔色泥沙,它從源頭那裡就被賦予了多元一體的特征。而這股洪流繼續奔湧向前,一路上穿越高山峽谷,不斷彙入新的水源,形成波濤滾滾、氣勢磅礴的大河。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刻辭龜甲

【循大河之流】

河北博物院的西漢長信宮燈,飽含着彼時剛剛凝聚起來的漢族的精氣神;唐代流光溢彩的金器或鎏金銀器,不少受到拜占庭、薩珊波斯和粟特金銀器風格影響

中華文明之流,延綿不絕。無論是秦漢隋唐大一統,還是魏晉宋遼裂土治,不同時期都在發生着域内各民族間的融合碰撞,這種交流又逐漸延伸到域外文明。兩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範疇可謂在不斷豐富與發展。

來自河北博物院的長信宮燈無疑是西漢帝國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品之一,飽含着彼時剛剛凝聚起來的漢族的精氣神。它被放置在文華殿後殿中心,設計者于展櫃上方吊挂了一簾仿華蓋形狀的橘紅色紗幔,内部接上燈光,遠遠看去光彩奪目像一盞明燈,與下方金燦燦的長信宮燈彼此呼應,凸顯文物的尊貴和韻味。長信宮燈出土于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設計十分巧妙,因曾放置于漢文帝皇後(劉勝祖母窦氏)所居長信宮而得名。燈身為跽坐宮女,神态恬靜優雅,兩撇蹙眉暗含深意,将遙遠的漢宮往事塞進時間膠囊一直穿越到今天。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漢長信宮燈

中原文明向四周輻射,仿佛融化了偏遠地區的“冰川”,彙成支流向幹流湧來。戰國至漢代古滇國的牛虎銅案用青銅鑄造,應是受中原青銅技術影響,又融入當地藝術風格。一隻猛虎騎在大牛尾部兇狠撕咬,小牛躲在大牛腹下,絲毫沒有感到危機的存在,牛虎銅案的生動性與中原大多數青銅器的規範性形成鮮明反差。在魏晉南北朝這個離亂時代,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部族紛紛逐鹿中原,卻都受漢文化感召,慢慢融合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同時以自身血脈和傳統讓中華文明更加多姿多彩。公元四世紀起,佛教藝術開始發轫,沿着絲綢之路上的足迹一途蓬勃而生,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敦煌在大漠中成為佛教藝術寶庫,西域文明與中華文明在此彙流。“何以中國”展出的《鹿王本生故事圖》(複制品)呈現出佛教藝術本土化的傾向。随後,吐蕃、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族又掀起幾波潮流,讓中華文明進一步豐富壯大。來自内蒙古博物院的遼代鹿銜草紋鎏金銀馬飾與唐代馬具如出一轍,工藝極為精湛,在表現遊牧民族藝術風格的同時也繼承并發揚了中原地區傳統圖案特色。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秦漢時代淺綠玻璃肋紋缽

漢唐以降,受益于海陸貿易線路的開辟,中華文明同域外文明有了更廣闊的對話。華夏民族摒棄偏見,兼收并蓄,以敞亮胸懷擁抱世界,在吸收外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和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曆史程序。以本次展出的遼甯省博物館藏十六國之前燕慕容鮮卑花樹狀金步搖為例,它是以花樹狀枝幹上纏繞桃形金葉為形,不同于中原流行的垂珠步搖。這種發飾起源于西亞,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随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傳入,流行于遼西地區,繼而傳播到北韓半島。南韓國立慶州博物館藏的一件新羅金冠,就帶有花樹狀金步搖的特點,中華文明對域外文明的吸納、消化和再次傳播可見一斑。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中國文物帶有外來印記,唐代流光溢彩的金器或鎏金銀器,不少受到拜占庭、薩珊波斯和粟特金銀器風格影響,不但其裝飾和造型含有異域元素,連制作工藝都采用外國做法。随着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更多類型國産商品遠銷海外。長沙窯、龍泉窯等窯口開始生産專門用于外銷的陶瓷,南韓新安沉船打撈出水的文物中,就有許多品質精湛的元代龍泉窯青釉瓷器。福建博物院藏的波斯孔雀藍釉陶瓶早在五代時期已來到中國,是大陸最早發現的孔雀藍釉器物,明清時期景德鎮禦窯生産的孔雀藍釉陶瓷精美絕倫,想必其工藝可追溯至此。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波斯孔雀藍釉陶瓶

中華文明這條大河,盡管一路奔湧,萬流注入,卻始終不急不緩,與自然萬物平和共存。中國古語曰:“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展現的便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幾件唐代銅鏡背面紋飾特别能反映這種思維,其中故宮博物院藏侯瑾之方鏡在鏡鈕上方裝飾祥雲托月,下方裝飾山石池水,左右畫面内容為“敲竹喚龜”“鼓琴招鳳”,表達了古人超脫的精神追求。另有金代青玉镂雕春水圖嵌飾,刻畫猛禽啄咬天鵝景象,是契丹、女真少數民族狩獵生活的再現。總之,中華文明善于順應四時物候等自然規律,與山川草木建立深厚感情,對自然之美進行藝術加工,形成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美學觀念。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遼三彩陶卧貓

【覽文明之彙】

來自孔子博物館的商周十供,由鼎、甗、簋、尊、簠、豆等傳世青銅器構成,讓人看到哲學精粹的一脈相承;故宮樣式雷長春宮燙樣,展現出中國古代建築學的工巧

大河奔淌不息,終究要彙萬流于一處,福澤廣布,濟世安民。縱觀世界古代文明,埃及也好、亞述也好、印度也好,無一不受大河或海洋之滋養,在滿足衣食住行基礎上由人民創造出非凡的技術、文化和思想。中華文明亦不例外,它憑借以和為貴的民族性格、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雍容氣度,崇尚民本,惠顧民生,聚攏民智,在鞏固家國統一穩定,促進技藝發展創新,編纂典籍傳承文化等方面都堪稱表率。

孔夫子弘揚仁德,文從周禮,儒家學說自從被漢武帝尊崇以來,一直都在中華大地居于思想主導地位,限制着中國人的行為,浸潤着中國人的心靈。展覽中的商周十供來自孔子博物館,原為清宮舊藏。乾隆帝于1771年親臨曲阜祭孔時将它們頒賜給孔廟,以示對孔子和儒學的敬重。這組由鼎、甗、簋、尊、簠、豆等傳世青銅器構成的供奉禮器于200餘年後重回故宮。它們泛着古拙且亮澤的綠鏽,積澱了兩千餘年的厚重,被乾隆帝命人配上紫檀木蓋及底座,蓋鈕為精細玉雕,讓人一眼看到古代與近世的對話,也看到哲學精粹的一脈相承。儒學架構下,人們依照完備的道德體系行事,上及廟堂,下及家府。全民的制度化在有效範圍内讓社會有條不紊地運轉,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清代中期,于明末遠走俄羅斯草原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重歸祖國,正是家國情懷和民族意識的展現。乾隆帝熱情歡迎渥巴錫汗歸順,把土爾扈特部安置在巴州和額濟納一帶,并為此事迹禦書《優恤土爾扈特部衆記》。展覽所示青玉劉秉恬書禦制《優恤土爾扈特部衆記》恰恰是民族團結、邊疆安定的實證。此時的中華,疆域遼闊、家國一統、經濟繁榮,前所未有達到昌隆盛世。乾隆款“金瓯永固”杯既是對這盛世的贊譽,也是對國家統一、民本邦甯的美好期許。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中華大河波濤滾滾、巨浪淘沙,在對規律的歸納和技藝鑽研中,中華民族展現出非凡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其天工開物、格物維新,用十分具有個性化的方法營造出世界上獨特的科技和技巧。四大發明、家具設計、建築園林、醫藥針灸、天文地理,無不滲透着順應自然、精益求精、尋道問奇的開拓精神。故宮樣式雷長春宮燙樣展現出中國古代建築學的工巧,陳列在旁邊的一套蘇州明代木家具模型雖然很迷你,卻細緻入微,也明證了榫卯結構的實際應用。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元代掐絲琺琅纏枝蓮紋球式香熏

漫長的旅程讓中華文明之河所經之處泥土肥沃、花海遍野,成就斐然,厚重的積累号稱博大精深。乾隆帝感歎文脈幽遠、紙椟浩瀚,遂命紀曉岚為總纂官,搜集天下之遺文,經十年編修乃成《四庫全書》。該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約9億9千7百萬字,是中華古典文化知識最全面、系統的總結歸納。乾隆帝命人手抄7部,分藏于紫禁城文淵閣、遼甯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揚州文彙閣、杭州文瀾閣、鎮江文宗閣。時至今日,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溯閣本在戰亂中已蕩然無存,文淵閣本遠走台灣省。乾隆皇帝對《四庫全書》情有獨鐘,不但在文淵閣旁立碑刊刻禦題楷書《文淵閣記》,還命人雕玉為玺,曰:“文淵閣寶”,專門用來在所覽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上钤蓋。本次展覽結尾部分重點講述了《四庫全書》和文淵閣的曆史,設計者參照文淵閣内紫檀木書架在展廳出口處搭建了複原景觀,讓觀衆體會書卷之浩瀚。

“彙流澄鑒”是位于文華殿後身的文淵閣匾額,短短四字也把中國文化比作水流,寓意《四庫全書》收納概括了五千年文明精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因而,“何以中國”展覽標明在文華殿舉辦,乃與文淵閣前後呼應,是對文化大成的隆重緻敬。

文藝評論丨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文物給出铿锵回答

唐金狩獵人物紋六曲花口杯

作者:薄海昆(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圖檔均為“何以中國”特展展品

編輯:範昕

策劃:範昕

責任編輯:黃啟哲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