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陳昊到高國林,東風日産的“後腿”究竟是被誰拖的?

近年來,随着自主品牌的不斷發力,合資産品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東風日産也不例外。

從陳昊到高國林,東風日産的“後腿”究竟是被誰拖的?

明面上,剛剛過去的2021年東風日産交出了113.49萬輛的銷量成績,喜提“連續7年銷量突破百萬輛”的榮譽。可實際上,自2018年起東風日産的市場表現就已開始走入下行期,銷量火爆的背後,卻是品牌整體下滑的不争事實。對東風日産來說,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難過了。

兇手是誰?

有人說,在晶片短缺原材料漲價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成績不算下滑,但橫向對比就會發現并非如此。一汽豐田2月零售6萬輛,同比增長23%;東風本田2月零售5.5萬輛,同比增長22.1%;廣汽豐田2月零售5.3萬輛,同比增長4.3%。“缺芯”,并不是原罪。那麼會是外界瘋傳的掌舵人的“功勞”嗎?

從陳昊到高國林,東風日産的“後腿”究竟是被誰拖的?

回顧曆史,前任副總經理陳昊自 2018 年 9 月起就開始執掌東風日産,其後品牌經曆了包括疫情在内的多輪挑戰,但從2018年的130萬輛、到2019年的129萬輛、再到2020年的121萬輛,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東風日産依舊維持着成績的高位。不得不說,陳昊有兩下子。可也要認識到,品牌的短闆也在同步溢出。

産品定位失誤,銷量隻靠“老幾樣”

2018年可以說是東風日産的小高潮年,這一年日産在華總銷量超越兩田、奪得日系車企年銷量總冠軍。不過在具體産品上,日産推陳出新的腳步太慢了,即便是新品,産品力上也遠不如從前。要知道從轎車到SUV,日産基本覆寫了每一個細分市場,軒逸、奇駿、逍客、天籁以及骐達等産品之前也不缺少擁趸,在各自賽道都曾名列前茅。可惜的是,随着更新換代的失敗以及新産品投放的緩慢,這些昔日的熱銷車型最終跌落神壇,唯獨還剩軒逸在苦苦支撐,這一點從銷量上就能窺見一二:整個2021年,僅軒逸一款車型的銷量就達到了513193輛,占據品牌總體銷量的大頭,其餘的奇駿、逍客、天籁以及骐達早已不複往日榮光。真要計較,也就下逍客與天籁還能勉強看一看。

從陳昊到高國林,東風日産的“後腿”究竟是被誰拖的?

後院失火的前提下,外部壓力也越來越大。除了朗逸、卡羅拉這些老對手,像比亞迪秦PLUS這樣比較新的面孔也在逐漸逼近。更智能、更省油、配置高的秦PLUS已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産能也在逐漸擴大。軒逸在産品上的優勢正在不斷縮減,不禁讓人懷疑未來還能否守住銷量王座。

新能源程序緩慢,e-POWER恐生不逢時

高國林上任後,力圖拯救将傾的大廈,為此幾乎“無所不用其極”,比如引入自己的混動系統——ePower。為了能推動ePower技術,東風日産不惜喊出“不用充電的電驅技術”這樣模糊性的口号,但其實ePower系統并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新穎技術,本質上就是個采用小電池組的不插電增程式動力系統。這就令搭載ePower混動系統的車型不倫不類,既不能像增程式混動車型一樣上綠牌,又有着電動車高速能量損耗嚴重的缺點。相比本身就十分省油的普通版軒逸,也無法凸顯出油耗低的優勢。這讓消費者如何為這款昂貴的混動技術買單?

從陳昊到高國林,東風日産的“後腿”究竟是被誰拖的?

其實在電動化過程中,日産雖沒有德系車企表現得激進,但相比豐田與本田,也算領先。卻不曾想,日産起了個大早,東風日産卻趕了個晚集。早在2020年,日産釋出旗下首款純電動産品Ariya,随後便在北京車展亮相,憑借未來感的設計以及不錯的性能,還是吸引了外界衆多的關注。按照當時的規劃,Ariya将在2021年在中國市場銷售。隻可惜,現如今2022年第一季度已快過去了,關于Ariya上市的消息仍遙遙無期。

官方釋出的資訊顯示,這款新車标配87kWh電池、快速充電接口,前驅版車型的純電續航裡程為483公裡,四驅版車型的純電續航裡程約為426公裡。作為一款定位在逍客和奇駿中間的SUV,北美市場的起售價為44950美元(約合人民币28.4萬元),如果在國内也是這樣的續航和價格水準,那的确競争力有些弱了。

從陳昊到高國林,東風日産的“後腿”究竟是被誰拖的?

燃油車市場失勢,新能源汽車填補不及,令如今的東風日産已經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相對于豐田和本田這兩個老對手差距也在逐漸拉大,多年來所積累的技術日産的品牌價值正在逐漸縮水。在陳昊手中逐漸寂寞的東風日産,在高國林手中能否東山再起?

車界視點

翻看高國林的履曆,财務出身的他在專業領域可是一把好手,投資部長、财務部長幹了個遍。可以說要論東風日産的錢袋子,高國林可是比誰都清楚。但一個會計能當好船長嗎?或者我們換個問法:東風選擇高國林的目的是什麼?

從陳昊到高國林,東風日産的“後腿”究竟是被誰拖的?

财務出身的經曆,讓高國林在決策時比大多數人都要穩健。對于企業來說,穩健意味着活下去的希望更大。不信你看看隔壁的蘋果和阿裡,庫克、張勇可都是财務出身的。但也要知道,穩健一定程度上也是保守,東風日産本身就已在下行期,産品又 太穩紮穩打,此時還玩保守,是不是真的有意義呢?延伸來說,東風和日産現在希望的是帶來更多的利潤,在新能源的時代背景下這就倒逼品牌要完成智能電動車轉型。如此波瀾壯闊的“黑鍋”,高國林确定背得起嗎?也許還不如留給東風自己的“岚圖”團隊更靠譜。

從陳昊到高國林,東風日産的“後腿”究竟是被誰拖的?

再有一點,高國林還需要解決好好消化前任們留下的“爛攤子”,比如東風集團和雷諾-日産-三菱聯盟的遺留問題,這塊“心病”不除,10個高國林合力也沒法讓東風日産重回發展的快車道。至于未來的東風日産會不會重回“中方公司零貢獻”的局面,我想還是留給高國林自己回答吧。

注: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