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瞧,津門這群文藝人……

作者:網信北辰

冬季第一場大雪覆寫天津,雖然天氣清冷,人流驟減,但一些演藝劇場氣氛仍舊濃烈。

九河下梢的天津,商埠繁榮,是大陸北方的曲藝之鄉。

曾經,天津就是曲藝的大碼頭。“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包銀。”平劇、河北梆子、相聲、評劇、天津時調、天津快闆、京韻大鼓、評書……那個年代,藝人們如果能夠赢得天津觀衆的認可追捧,就等于通過了“試煉”,想成“角兒”的南北藝人必須要在天津登台演出。

今天,曲藝依然是天津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味。從撂地說唱到茶館劇院、從舞台熒屏到移動網絡,海河水孕育了一批批文藝人,他們與時俱進,用出色的才華和新穎的表演,诠釋着對藝術和人生的熱愛。

相聲藝人:傳承創新 寓莊于諧

台上,一方醒木,一柄折扇,說學逗唱;台下,一杯茶,一碟瓜子,笑聲不斷。去茶館聽相聲不僅是外地遊客的必選項目,也是天津百姓重要的休閑方式。

天津是相聲窩子。1930年初,大陸第一個專門演出相聲的場所——“連興茶社”在天津南市東興市場興建,集結了當時衆多相聲藝人:張壽臣、侯寶林、常寶霆、馬三立……

瞧,津門這群文藝人……

2021年5月3日,在天津市河西區西岸相聲劇場,觀衆在排隊取票。新華社發

82歲的相聲表演藝術家魏文亮是道地的天津人。1954年,已成名的相聲演員尹壽山搭檔14歲的魏文亮在連興茶社演出。晚上十點多,魏文亮表演中途打了個哈欠,被尹壽山瞪了一眼,他沒在意,又張了一下嘴。尹壽山抓起扇子來狠狠地打了他一下,轉身下台了。最後是寬容的觀衆解圍,喊住了尹壽山繼續演出。從此,“藝德”二字便刻入魏文亮的心裡。“誰把觀衆當成傻子,誰就是傻子!”他常把這句話放在嘴邊,提醒自己,也告誡晚輩對待觀衆要有敬畏心。

很少有一種藝術門類像相聲一樣,在一個半世紀内經曆多次變革,傳承至今,依然深受大衆追捧。新媒體時代走紅的相聲演員,他們一邊在小劇場裡穿着大褂,彈着三弦,講傳統段子,一邊綜合多種表演形式,善用社交平台收獲人氣和關注度。

“不要娘炮吃桃桃”“文明使用遠光燈”……在短視訊平台上,自稱“紅鯉魚與綠鯉魚”的兩個年輕人,身着傳統長衫,用天津快闆、對口相聲等形式,批評諷刺社會的不正之風,因為内容鮮活、語言幽默,不到兩個月時間,粉絲量超過25萬。

瞧,津門這群文藝人……

“紅鯉魚與綠鯉魚”是天津人民藝術劇院的話劇演員劉紀銘和萬毅夫。平日,他們排練話劇;業餘時間,他們看新聞、跟熱點,把百姓關心的話題創作成短視訊産品,深受網友歡迎。

網絡演出與傳統舞台演出有差別嗎?劉紀銘說:“短視訊隻有兩分鐘,如果不能第一時間抓住觀衆的興趣點,就會被放棄。對專業演員來說,使用網絡,需要研究學習。”

瞧,津門這群文藝人……

“我們不敢把自己在微視訊上的表演稱之為相聲,相聲界是有師承的,我們沒有拜師。”劉紀銘和萬毅夫很忐忑。的确,相聲界講究師承和輩分。但魏文亮肯定了他們的作品:“這兩個年輕話劇演員創作的小段子,針砭時弊,有教育意義,挺好。比較起來,有的相聲演員,表演嘩衆取寵,讨好觀衆。‘找樂’,這是絕對錯誤的。相聲作品的目的不僅是讓觀衆笑,而且要讓觀衆在笑聲中反思,琢磨出一些人生道理。傳承創新、寓莊于諧是相聲傳承百年,經久不衰的内在原因。”

瞧,津門這群文藝人……

專業的觀衆:與名家互相成就

天津觀衆愛文藝,懂文藝,對演員苛刻是出了名的。

魏文亮說:“小時候,經常去看平劇,學平劇演員的唱腔。一位平劇名角到天津演出,亮相時唱壞了,觀衆馬上喝倒好,毫不留情,不過後面的演出中,他越唱越好,觀衆們馬上掌聲雷動。”

位于京津唐中心腹地的天津寶坻,有着800多年曆史文化的深厚積澱,久負盛名的評劇和京東大鼓均發源于此。此地大唐莊村的業餘評劇團已有90多年曆史,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據不完全統計,天津市區内,平劇、評劇票友組織有幾十個,遠郊區則更多,票友們每隔兩三天都要聚在一起切磋唱戲,這些票友又帶動很多戲迷。“今年演出評劇傳統劇目《打狗勸夫》時,劇場座無虛席,背景都站滿了人。”天津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夏冬說。

1991年,天津市和平區文化館舉辦了全國第一次海選——首屆“和平杯”中國平劇票友邀請賽。30年過去了,報名參賽的票友從國内擴充到全球,5萬餘名平劇票友參與活動。

親曆了“和平杯”的30年,天津市和平區文化館原館長寇援頗感欣慰,票友們的技藝日益精湛,平劇表演也給生活帶來了精氣神。

第十五屆“和平杯”十大“名票”獲得者吳華飛,早年遭遇不幸,她一邊打工一邊撫養孩子。想起那段日子,吳華飛苦笑:“身心疲憊,難以支撐。”到平劇院團做清潔工,讓她有更多機會接觸平劇,愛唱愛跳的天性得到釋放。平劇就像一束陽光照進了她的生活,經過刻苦學習,她站到了票友展示的最高平台上。

榮獲第十四屆中國平劇十大“名票”的張志國,是河北石家莊的一名計程車司機,他經常邊開計程車邊聽平劇,沒人時就亮起嗓子放開唱;天津地鐵司機支帥是位30歲出頭兒的小夥子,從小受票友父親的熏陶,迷上了唱老生,他演唱《捉放曹》選段,台風沉穩老成,被評為十大“名票”。

…………

瞧,津門這群文藝人……

圖源:微網誌 @天津市青年平劇團

觀衆是内行,“名票”林立,讓在天津登台演出的演員在藝德和藝術水準上比拼。

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裡,評劇《革命家庭》作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參演劇目正在演出。兩度梅花獎獲得者、天津評劇院院長曾昭娟作為主演,在聚光燈下完美地演繹了一名革命者的一生。誰能想到,此時,她的腿裡還埋着兩枚鋼釘。

20年前,曾昭娟作為一名青年演員,與恩師一起參加第一屆評劇節,當她演出《黛諾》選段時,掌聲雷動,久久不停……這個場景一直刻在曾昭娟的心裡:“我要對得起這個舞台,我要對得起觀衆。”

打開手機微信,搜尋“潋豔”二字,就能看到天津平劇院實驗團團長王豔注冊的公衆号。公衆号開設了四個專欄,分别介紹平劇的曆史、傳統劇目、演出動态、師生情誼等。她說:“過去平劇的觀衆大多是中老年人,近些年來,在政府的推動下,傳統藝術的演出環境和市場向好,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接受程度不斷提高。”

王豔是國家一級演員,她很自豪地說:“隻要演出挂牌有‘領銜演出王豔’,劇場就爆滿。觀衆看重角兒,角兒就得藝正、身正。”

“天津的演藝市場風氣比較正,在這片土壤上,藝人嚴守行規,看重臉面。角兒好,首先是德好。”夏冬與王豔的觀點完全一緻。

青年藝人:觀衆是知己 倒逼好作品

天津人幽默豁達,語言類表演藝術在這裡生根發芽。25歲的河北姑娘李優,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專業,在天津演出脫口秀。不借助網絡虛拟空間的粉絲賺流量,沒有飯圈,沒有經紀公司介入,她火了!

北方演藝集團市場營銷中心主任任博用票房佐證了李優的“火”:“以李優為代表的天津脫口秀俱樂部演出票150元一張,開票10分鐘就能售罄。從票房來看,李優應該是天津脫口秀的标志性人物。”

“脫口秀”雖是舶來品,因與中國的相聲天生投緣,内容從生活拾取靈感,很快受到青年觀衆青睐。與專業相聲演員不同,天津脫口秀俱樂部的演員幾乎都是兼職,有老師,有律師,有房屋中介銷售人員,有大學生,有外賣小哥,還有計程車司機……表演内容大都是各自工作領域或生活中的感受,非常接地氣。

瞧,津門這群文藝人……

線下演出市場複蘇後,天津脫口秀俱樂部迎來大批客人。

借天津文惠卡政策的東風,李優和夥伴們登上了天津演藝網的官方網站,走進了劇場,正式成為了天津文化惠民演出中的一種。“文惠卡發行已六年,觀衆很挑剔,不持續創作好的作品,可能隻是昙花一現,我們隻是搭了個平台,誰努力誰成功。”任博說。

“看完一個脫口秀的演出後讓我記住的不是笑,而是觀點,用一種開心的方式表達看世界的角度。豐富的個人經曆可以為創作提供大量的素材。”李優當初就是被脫口秀演員抛出的觀點所吸引,“同樣遭遇悲催的事,脫口秀演員能夠看到它幽默的一面,哈哈一笑,讓人覺得明天依然美好,滿滿的正能量。”

李優和夥伴們的演出非常成功,但是收入并不理想。“一張門票150元,滿座305名觀衆,收入的一半給劇場,剩下的錢,參與演出的6名演員平分,一個月兩三場。”

任博建議李優引入經紀公司,包裝以後再上線,并願意幫她聯系相關公司,但李優婉拒了。

李優說:“天津有最好的觀衆,觀衆幽默,逼着演員拿出最好的作品,觀衆與演員台上互動,逼着演員提高舞台表演力和反應。這種演員和觀衆之間的互動,是線上短視訊無法得到的,盡管劇場演出投入較高,‘漲粉’慢,但‘觀衆是知己’的感受還是鼓舞着年輕演員們踏踏實實創作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