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聯真給烏克蘭這個核大國的家底嗎?烏克蘭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作者:三國人物試分析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聯系,我很早就想做這方面内容了,為了準備這期節目,我還在網際網路上浏覽了一下相關視訊,發現有幾個缺陷值得補充。

烏克蘭問題的補充說明

第一絕大多數的評論都強調烏克蘭的危機的根源是北約東擴這毫無疑問是對的,但他把歐盟的作用給忽略了,其實歐盟在曆次烏克蘭危機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甚至常常走到了美國的前面,畢竟歐盟跟烏克蘭是接壤了一樣;

蘇聯真給烏克蘭這個核大國的家底嗎?烏克蘭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烏克蘭地圖

第二,大多數評論都非常重視,美俄地緣政治沖突對于烏克蘭的危機的影響,卻忽視了烏克蘭體制的問題,烏克蘭危機是綜合因素的結果,内部政治體制分裂給外部勢力的幹預提供的機會,而外部勢力的幹預又進一步助長了烏克蘭問題,内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互相作用,國内民族沖突與政治體制缺陷的互相作用,造成了烏克蘭危機不可收拾的局面;

蘇聯真給烏克蘭這個核大國的家底嗎?烏克蘭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烏克蘭寡頭的代表季莫申科

第三,我們都知道烏克蘭國内的寡頭勢力非常猖獗,很多評論喜歡簡單的把烏克蘭寡頭視為美西方的走狗或代理人,事實上烏克蘭的很多寡頭是親俄的,烏克蘭也不是一上來就跟着西方走,他不是沒有嘗試過,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謀求平衡。

鬧成今天這個樣子,是一連串政治事件的産物,其中2004年和2014年的兩次顔色革命是重要的轉折點,2014年克裡米亞危機之後,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沖突已經沒有辦法逆轉了,擺在澤連斯基面前的不是一道選擇題,我以曆任烏克蘭總統為線索,給大家簡要地回顧一下俄烏關系的立場,看一下俄羅斯和烏克蘭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烏克蘭棄核之路

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政府發表國家獨立宣言,正式宣布脫離蘇聯獨立,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蘇聯停止存在,這标志着烏克蘭有史以來第1次真正意義上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蘇聯真給烏克蘭這個核大國的家底嗎?烏克蘭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蘇聯解體

從賬面上看,烏克蘭繼承了蘇聯極其豐厚的遺産,是僅次于俄羅斯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問題是烏克蘭的産業結構是高度依賴于蘇聯體系,在一棟大樓裡面每一根鋼筋都是很重要的,但大樓塌了這些鋼筋不就是廢銅爛鐵嗎?烏克蘭的工業在蘇聯體系中處于産業鍊的中遊,既不負責生産原料也不負責生産産品,一旦蘇聯垮了烏克蘭的工業體系是很難獨立運作的,據統計,從1991年到2000年這10年間:“烏克蘭國内生産總值下降了40.4%,俄羅斯下降了35%,烏克蘭工業生産總值下降了36%,俄羅斯下降了34%,烏克蘭農業産值下降了31%,俄羅斯下降了29%”,真是一對難兄難弟。

從道理上來講,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工業生産上高度互補,應該大力發展友好雙邊關系才對,但獨立之初的兩國卻因為分家産而沖突不斷,尤其意核武器問題克裡米亞問題和黑海艦隊問題為沖突的焦點,這裡我重點談一下烏克蘭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時期的烏克蘭戰略核武器問題,烏克蘭繼承了蘇聯戰略核武器的20%,這裡頭就包括:“洲際彈道飛彈176枚,其中SS-19飛彈130枚、SS-24飛彈46枚,這種飛彈都具備分導式多彈頭技術,分别可以最多攜帶6枚和10枚核彈頭,此外還有戰略轟炸機41架,可以攜帶核彈頭650枚,除了戰略核武器以外,烏克蘭還繼承了多達2500顆戰術核彈。”

蘇聯真給烏克蘭這個核大國的家底嗎?烏克蘭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烏克蘭核彈

從賬面上來講獨立支出的烏克蘭就是世界第三核大國,是以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流傳着一種說法,烏克蘭是自己作死,被西方忽悠拐了,放棄了龐大的核武器庫,淪落到今天挨打的局面,這種說法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烏克蘭其實沒有完整的核工業,它可以生産核武器載具,卻不能生産核彈頭,連獨立維護核武器能力都不具備,烏克蘭人也不傻,他們不是不知道核武器對于國家安全來講意味着什麼,獨立出的烏克蘭是想要保留核武器的,是以在核武器的談判中,烏克蘭始終拖拖拉拉反反複複。

直到1992年年中才在各方的壓力下,同意将戰術核武器運往俄羅斯銷毀,但戰略核武器烏克蘭就沒有這麼容易放棄了,早在1991年7月,美蘇雙方就簽署了《第1階段戰略武器削減條約》,條約規定部署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境内的戰略核武器,需要在20世紀末之前全部銷毀。

蘇聯真給烏克蘭這個核大國的家底嗎?烏克蘭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條約簽署

沒過多久蘇聯解體了,原先美蘇兩國之間的條約一下子就變成了美國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五國的事情,這份條約需要5個國家準許才能生效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很快就準許了條約。

隻有烏克蘭遲遲不肯準許條約,非但不肯準許條約烏克蘭議會還在1993年6月,以226票贊成15票反對的壓倒性優勢,通過了一項關于烏克蘭對外政策主要方向的決議,宣布烏克蘭就是有核國家,決議通過的第2天,烏克蘭國防部長莫羅佐夫就釋出指令,将一部分戰略核武器劃歸火箭軍所有,7月2日,烏克蘭政府又宣布部署在本國領土上的戰略核武器為烏克蘭國家财産,

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就公開表示,我們不願意放棄核武器來赢得掌聲然後被人遺忘,正是因為烏克蘭的強硬态度,使得美俄兩國都把烏克蘭視為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道路上的主要障礙,然而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非常骨感的,烏克蘭既沒有足夠的财力,也缺乏足夠的技術來維持核武器的日常維護工作,以至于在烏克蘭境内的大部分核武器,已經過了安全期限核洩露核擴散的風險,在不斷的增加。

蘇聯真給烏克蘭這個核大國的家底嗎?烏克蘭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克拉夫丘克

連總統克拉夫丘克也在私下承認,從技術上烏克蘭沒有能力長期保留核武器,一個擁有龐大核武器的國家卻不具備完整的核工業,這種情況隻有在獨聯體國家才會出現,我們中國人是很難想象的,是以大家應該明白,烏克蘭放棄核武器不是因為他們人傻,實在是沒有能力所緻。

是以克拉夫丘克政府在對待核武器的态度上發生了一些改變,從擁有核武器轉變為拿核武器當做籌碼,盡可能地撈取好處,為此烏克蘭政府甚至提出過這樣的要求,中美俄英法在安理會五大善人的國家元首,集體簽署一項承擔軍事政治義務的法律檔案,以保障烏克蘭的國家安全,并要求一切有核國家出錢,在聯合國設立基金用來補償烏汗因棄核而遭到的損失。

但問題是烏克蘭的短闆也很明顯,它不是一個能源動力火箭,石油和天然氣長期依賴俄羅斯的進口,葉利欽政府的政策也很簡單,你烏克蘭不肯就範是吧,行我就跟你斷油斷氣通過這種方式來迫使烏克蘭當局做出讓步,總之一方面是美俄聯手威逼利用,另一方面是烏克蘭缺乏維護核武器的能力,也缺乏必要的能源保障,這些因素促使了烏克蘭最終改變态度走上了放棄核武器的道路。

經過了艱難的讨價還價,直到1993年11月,烏克蘭議會才準許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請注意早在10個月以前,美俄雙方就已經簽署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了,1994年1月14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美國總統克林頓和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在莫斯科簽署了俄羅斯美國和烏克蘭總統三方聲明檔案,主要有幾項内容:

一烏克蘭把本國領土上的全部戰略核武器運往俄羅斯銷毀;

二美俄雙方尊重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不能以經濟問題為由向烏克蘭施加政治壓力;

三美國和俄羅斯将對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

四美國同意向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提供總值8億美元的援助,其中至少向烏克蘭提供1.75億美元的援助

1994年3月6日第1趟載有60枚核彈頭的烏克蘭特殊軍用專列抵達俄羅斯烏拉爾河工廠,這标志着烏克蘭正式走上了去核武器化的道路,烏克蘭核武器問題就這麼順利的解決了嗎?

沒有到了這個時候,烏克蘭還在反反複複1994年7月利昂尼德庫奇馬當選烏克蘭總統,作為蘇聯時代世界上最大的戰略飛彈生産企業,南方機械制造廠的負責人庫奇馬對于核武器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一直強硬的反對烏克蘭放棄核武器當選總統後,庫齊馬就公開表示烏克蘭在1995年以前不可能準許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幾個月後,1994年11月16日烏克蘭“最高拉達”(烏克蘭議會),雖然準許了烏克蘭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法令但在法令的。中明确規定烏克蘭是從蘇聯繼承下來的“核武器擁有者”,進而在法律上聲明了烏克蘭享有獲得核武器的權利,這個附件出了美俄雙方就炸毛了,第2天俄國外交部就要求烏克蘭解釋解釋這到底是幾個意思,然而庫奇馬同樣有心無力,他在議會發表講話時就坦承在封閉的條件下生産核武器,一個周期至少需要投入1600億至2000億美元,烏克蘭根本承受不起

烏克蘭核武器問題是一個縮影,濃縮了獨立之初,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系,雙方即在處理蘇聯遺産問題上,沖突重出,又出現了控制與反控制的鬥争,它的後續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在這些沖突和鬥争的陰影之下,烏克蘭正式進入了至關重要的庫奇馬時代。

庫齊納是烏克蘭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一位總統,他奠定了烏克蘭國家體制的基礎,當然也為烏克蘭造就了龐大的寡頭集團,大家都知道烏克蘭的寡頭起源于蘇聯解體以後瓜分國有資産的狂潮,在克拉夫丘克時期,烏克蘭當局就建立了負責私有化的主管機構——烏克蘭國有資産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确立了首批私有化的項目,或者說确立了首批可以由社會資本本租賃或購買的公有制企業,大批大批的原國有企業管理層和政府官員借着改革的名義開始接管公有制或利用手中的權力成立了新的公司。

烏克蘭庫奇馬時代

烏克蘭的寡頭經濟開始走上了與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這個階段也被一些學者稱為“非競争性私有化階段”,說的通俗一些,這還是一個分蛋糕的階段,這麼大一塊蛋糕,當選者紛紛拿起刀叉如同餓狼撲食一樣能刮下多少就是多少,但到了庫奇馬時期,大蛋糕逐漸刮分完畢。

蘇聯真給烏克蘭這個核大國的家底嗎?烏克蘭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庫奇馬

各個寡頭之間就開始互相抱團集團互毆了,按照庫奇馬的觀點,獨立之後的烏克蘭各方面沖突沒有理順,想要國家長治久安避免“波黑戰争”的悲劇,就隻能依賴所謂的“集團共識”,什麼是集團共識大家細品細品。

從1995年開始烏克蘭開啟了國家私有化之路,一直到1998年結束,共有5萬多個工業、商貿及公共食品,企業改變了所有制結構,最令人矚目的是庫奇那把能源工業私有化。

比如1995年,原來國家經營的天然氣進口行業被全盤轉移到了私人公司,使得天然氣進口成為了寡頭财富急劇增長的一個主要來源。

講到這裡,相信大家腦子裡就一定能夠浮現出某位“天然氣公主”漂亮的身影了,到1997年季莫申科的統一能源公司成為了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在烏克蘭的最大客戶,利用這種豐厚的資本實力,季莫申科集團掌握了20多家大型企業,其中涵蓋航空公司、銀行以及媒體等多個領域,對于烏克蘭的國際民生影響巨大。

事實證明這些瘋狂嗜血的寡頭絕不可能形成什麼集團共識,他們隻會産生集團分裂,1995年10月15日頓涅茨克寡頭也是著名的足球俱樂部頓涅茨克礦工的主席沙特吉爾布拉津,在自己主場的包廂裡觀看比賽時,與6名保镖一起被炸身亡。

1996年10月3日,烏克蘭大型金融公司阿通的負責人,烏克蘭議會議員葉甫蓋·謝希爾班在頓涅茨克機場遭到槍殺,這些兇殺案都跟烏克蘭複雜的政治鬥争有着密切的關系。

1999年12月29日庫齊馬總統頒布行政指令,關于加速烏克蘭财産私有。以及措施,責稱烏克蘭政府加速國有财産的私有化程序,這标志着烏克蘭寡頭從能源貿易和金融領域急速擴張至冶金機械制造、煤炭開采和食品部門。

在激烈的競争下,各個寡頭之間以地區或行業為網絡形成了不同的政治集團,比如基輔集團創立了社會民主黨,第聶伯彼得羅夫斯科斯克集團創立了勞工黨,頓涅斯克集團組建了地區黨。

蘇聯真給烏克蘭這個核大國的家底嗎?烏克蘭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烏克蘭寡頭

這張表格簡單的羅列了這三個寡頭集團網絡背後的财閥以及政治代理人,在寡頭集團紛紛投身政治領域的同時,烏克蘭開始了自己的憲政道路,憲法該怎麼制定烏克蘭該實行什麼樣的政治體制?

當時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派以總統庫齊馬及其支援者為代表,他們認為烏克蘭未來的政治體制應該確定總統權力至高無上,是以應該學習美國體制,不設定總理之位,由總統直接上司政府部門,并且總統有權利解散議會,利益派以烏克蘭議會的反對黨為代表,主張實行議會制,限制總統權力在雙方勢力吵吵嚷嚷之下。

1996年6月28日這部難産的憲法終于步履蹒跚的來到人間,關于這部憲法的具體内容,我們往後再聊,可以說1996年憲法的出台為烏克蘭寡頭進入政治提供了一條更加合法的管道,但它絲毫沒能讓烏克蘭寡頭不再利用非法手段消滅政府,就連總統庫奇馬的屁股,也非常的不幹淨。

蘇聯真給烏克蘭這個核大國的家底嗎?烏克蘭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按照法律規定1999年11月烏克蘭要舉行總統大選,早在3月庫奇馬的競争對手喬諾維爾就突然因車禍死亡,相關證據表明這很有可能是庫奇瑪本人訓示手下幹的,接下來的總統大選庫齊瑪又涉嫌控制媒體、威脅官員、發放财物等方式操縱選舉,醜聞不斷。

等到2000年9月,因報道烏克蘭政治腐敗而聲名大噪的新聞記者格爾基·貢加澤離奇失蹤,兩個月後警方在樹林裡找到了一具無頭屍體,經确認就是格爾基·貢加澤本人。

根據庫奇馬的保镖緬利尼琴科留下的錄音帶,庫奇馬曾指令手下做掉貢加澤,以上一系列醜聞,讓庫奇馬在西方媒體的形象臭名昭著,烏克蘭群眾甚至發起過“不要庫奇馬運動”,講到這裡,我想問問大家怎麼看待庫奇馬這個人,覺得他是烏克蘭罪人還是什麼?

我說出一件基本事實,大家不要驚掉下巴,就是這麼一個人,在他的總統任期内,竟然是烏克蘭發展水準最好的一個時期,什麼叫沒有最爛,隻有更爛。

庫奇馬之是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靈活的外交政策,這個外交政策說起來很簡單,就是烏克蘭應該成為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橋梁,用庫奇馬本人的話說就是“烏克蘭作為獨立的國家,她沒有爬向俄羅斯,但暫時也沒有跑到歐洲去。烏克蘭站在了她一直站立的地方——喀爾巴阡山和亞速海之間,那個歐洲和俄羅斯之間"

庫奇馬在任期内改變了前任總統克拉夫丘克擁抱西方的政策,轉而積極參與獨聯體事務與俄羅斯發展友好關系,他上台之初就解決了困擾俄烏兩國關系的黑海艦隊駐紮權問題。

1997年5月30日,雙方又簽署了烏克蘭與俄羅斯友好合作和夥伴關系條約,條約規定雙方允諾不參與針對對方的第3方條約,2003年5月,俄烏兩國又簽署了《戰略夥伴關系宣言》,這标志着兩國關系達到了一個新的台階,同年9月烏克蘭與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簽署了四國統一經濟空間協定,根據該協定規定:四國在保障公平競争,維護宏觀經濟穩定的前提下,實作商品服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2003年12月24日,庫奇馬又與普京解決了亞速海和克制海峽邊界劃分問題,在庫奇馬的努力下,俄烏關系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與此同時庫齊馬也很注重發展與西方國家的關系,1997年烏克蘭與歐盟達成了一體化戰略目标,這是烏克蘭積極融入歐洲的重要一步,同年5月29日烏克蘭又與北約簽訂了烏克蘭與北約特殊關系憲章,毫不誇張的說,庫奇馬時代是烏克蘭外部環境最寬松的時代,盡管國内政治高度腐敗,寡頭集團窮兇極惡,但烏克蘭的年經濟增長率仍然達到了7%。

總結:

然而這種建立在腐敗統治的發展發展注定是脆弱的,一顆火星就可能引爆整個局勢,而烏克蘭國内局勢的動蕩又将大大惡化它的外部環境,2004年又逢烏克蘭大選醜聞纏身的庫奇馬,在西方和國内反對派的壓力下不得不放棄謀求第3個任期的想法,轉而支援總理亞努科維奇參加大選,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波将要襲來,這場政治風波直接改變了烏克蘭的曆史走向。

最後這篇隻是傅正老師視訊的文字稿,如果大家想看那個視訊,在哔站搜尋《全面回顧烏克蘭敗家史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