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帶孩子時是“話痨”還是“沉默是金”?長大後娃的差距被拉開

“帶孩子實在是太無聊了,每天都要圍着孩子轉,孩子又不會說話,隻能自己一個人忙來忙去……”親戚家的妹妹的娃娃快到一歲了,我們去看她的時候,她和我們抱怨看孩子實在是太無聊了。

因為她的日常就是給孩子吃飽喝飽,然後讓孩子好好睡覺,一整天幾乎要圍着孩子轉來轉去。本身這個媽媽就話比較少,加上家裡人都去上班,就媽媽一個人在家陪着孩子,自然而然自己就會覺得特别寂寞和無聊。

我給這位媽媽提建議說,“你可以嘗試着和孩子溝通呀。”沒想到這位媽媽不以為然,“孩子才不到一歲,我說什麼他也聽不懂,說了也等于對牛彈琴。”

媽媽帶孩子時是“話痨”還是“沉默是金”?長大後娃的差距被拉開

确實很多家長都有這個誤區:認為孩子在一歲之前年紀太小,他們不懂爸爸媽媽在說什麼。而有些媽媽跟孩子講話就像在自言自語一樣,是以有些家長很少會和孩子講話溝通。

孩子語言的學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許他們當時聽不懂媽媽在說什麼,但是孩子會觀察媽媽的表情和神态以及相關的語言,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孩子也會多多少少受到語言的熏陶。

不要以為孩子還是聽不懂,媽媽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長大後孩子這些差距其實非常明顯!

媽媽帶孩子時是“話痨”還是“沉默是金”?長大後娃的差距被拉開

一、媽媽話多的孩子說話更早

孩子年紀雖然小,但其實孩子是非常聰明的,他們雖然了解不了語言的含義,但是每當媽媽說話的時候,他們會觀察媽媽的行為以及表情。

而且在與家長之間的互相溝通中,孩子也能夠斷斷續續地了解媽媽每個神态和語氣的含義。也更能得到語言氛圍的熏陶,更容易比那些不常與家長溝通的孩子學會說話。

媽媽帶孩子時是“話痨”還是“沉默是金”?長大後娃的差距被拉開

二、媽媽話多更容易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和孩子講話最主要的并不是教給孩子學會怎樣運用語言,而是傳遞一種媽媽的愛和珍惜。比如媽媽在給孩子喂奶的時候,媽媽輕柔的話語以及溫柔的動作安撫,會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

相反,如果媽媽隻是簡簡單單一個換尿布的動作,很可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的程度沒有那麼強烈,是以媽媽如果在行為動作中加以語言的輔助,會讓孩子非常有安全感,能體會到媽媽對自己的用心和溫柔。

而且即便是孩子聽不懂媽媽在講什麼,但是如果寶寶一直在哼哼唧唧,媽媽一直能夠給予回應,孩子也能感覺得到自己被關注。

媽媽帶孩子時是“話痨”還是“沉默是金”?長大後娃的差距被拉開

三、經常和孩子溝通的媽媽更容易讓孩子得到智商的發育

孩子在聽媽媽講話的過程也是在轉動腦筋的過程,他們在接受語言教育時不光要觀察對方的神态,動作以及表現,還會轉動小腦筋去思考媽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如果孩子能經常聽到媽媽的講話,那在日常的耳濡目染中,孩子也會更早到去接受語言發育。記憶單詞與句子本身就是一種開發智力的行為,孩子能夠更早地了解自己應該怎樣去記憶,自然也是一種智力的提高。

聲明:文中圖檔均來自ins,部落客為@kidzootd,如果你在教育育兒的過程中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或者遇到了讓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歡迎一起來探讨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