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看他們用德藝雙馨譜寫藝術人生

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第一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馮遠征說,德藝雙馨其實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他希望每一位年輕的文藝工作者都成為德藝雙馨的好演員、好工作者。

馮遠征委員的話無疑對年輕的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天,#馮遠征解釋什麼是德藝雙馨#話題也一度登上熱搜。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看他們用德藝雙馨譜寫藝術人生

2021年,一次綜合治理行動對文娛領域生态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看他們用德藝雙馨譜寫藝術人生

同年舉行的“修身守正 立心鑄魂——中國文聯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和行風建設工作座談會”,針對“飯圈”文化、“唯流量論”等不良現象和文藝界及娛樂行業接連出現的一些違法失德現象進行座談,表達了對堅決處置違法失德問題、治理不良粉絲文化亂象等涉及行風建設、行業引領等方面工作的共識和态度。

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認識到,要把個人的道德修養、社會形象與作品的社會效果統一起來,堅守藝術理想,追求德藝雙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質兼美的作品,為曆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

那麼,究竟何為德藝雙馨?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好演員?

在“小鮮肉”霸屏成為常态的今天,與之對應的“老戲骨”在網絡助推下逐漸成為熱詞。某種程度上,“老戲骨”一詞在廣大網友心中俨然已經成了演技派、德藝雙馨藝術家的代名詞。那麼,在各部門聯合整治文娛亂象、引導文娛行業健康發展的當下,我們能從老戲骨身上學些什麼呢?

這部電影,或許能解答大家的疑惑。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看他們用德藝雙馨譜寫藝術人生

電影《演員》海報

電影《演員》去年10月在國内上映,作為國内首部探讨演員德藝的紀錄電影,上映後引發了強烈反響。

電影《演員》預告片

這是一部以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為切入點來回望曆史的影片,更是一部對當下有着珍貴啟示價值的影像志。導演潘奕霖與主創團隊用五年時間,以紀實結合影像資料的方式将于藍、秦怡、田華、于洋、金迪、謝芳、王曉棠、祝希娟等德藝雙馨藝術家對演藝生涯的感悟與思考,展現在大銀幕上。今天的人們得以看見,以“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是如何用他們一生的藝術實踐诠釋“演員”的真谛。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看他們用德藝雙馨譜寫藝術人生

電影《演員》劇照

“以德為先”是他們入行的第一堂課。《演員》中祝希娟再憶當年,自己表演路上所學第一課就是“道德”,“當年,我們學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前,第一課是留給‘道德’的”。她記得,老師們總說,“德為先。演員不要愛心中的自己,而要愛表演藝術本身”。

把道德擺在從藝的首要位置,這是老一輩藝術家們從師長身上得到的言傳身教,也是從無數原型人物的事迹中汲取的精神養分。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看他們用德藝雙馨譜寫藝術人生

“江姐犧牲了,榮譽我們得了。”鏡頭前,時年97歲高齡的于藍說到此連連擺手,“請忘了我這個演員,而永遠記住江姐。”老藝術家回憶,出演江姐前,她把小說《紅岩》讀了又讀,将革命者在獄中的不屈與反抗、他們與敵人鬥争的細節内化于心。“就是要表現革命烈士的崇高理想與信仰。”當演員抱定如是信念,“不要用眼淚告别,同志們,讓我們用歡笑來迎接勝利!”《烈火中永生》裡這句台詞,回響了半個多世紀的時空。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看他們用德藝雙馨譜寫藝術人生

牛犇演了一輩子的“小角色”。但他信奉,隻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再不起眼的角色,也要高标準、嚴要求。因為在那個膠片價高的年代,珍惜每一寸膠片,全身心為角色付出,是他恪守的演員的基本法。在他看來,演員該考慮的,是“我能給予角色什麼”,而不是演完這部戲,自己能得到什麼。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看他們用德藝雙馨譜寫藝術人生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看他們用德藝雙馨譜寫藝術人生

《演員》說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看他們用德藝雙馨譜寫藝術人生

“人間總是有一種東西比金錢更可貴。”——王曉棠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謝芳

“演員不管演什麼戲,一定要真正投入,真悲無聲而哀,真嚴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是是以,貴真也。”——田華

熒幕上,他們這樣真摯地說道。這番真切感悟是老一輩藝術家們對他們演藝生涯的凝練,千言萬語其實都能彙成一句話

“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

《演員》總片長93分鐘,潘奕霖說,其中濃縮了“演員”二字的應有之義,是“二十二大電影明星”、老一輩德藝雙馨藝術家們涵育德與藝的一生,更是為今天年輕一代演員樹起的精神标杆。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看他們用德藝雙馨譜寫藝術人生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看他們用德藝雙馨譜寫藝術人生
沒有觀衆,就沒有演員|看他們用德藝雙馨譜寫藝術人生

電影《演員》豆瓣部分短評截圖

“他們是真正的德藝雙馨”

“他們永遠在我們心中擔得起‘藝術家’這三個字”

“适合現在的文藝工作者觀看作為榜樣和勉勵”

“老藝術家們對工作不計得失、甘心奉獻的精神,就是對青年從業者最好的鞭策”

被影片所觸動,觀衆們紛紛表達了自己對老藝術家的尊敬,以及對現在文藝工作者的期待。

作品為老藝術家們赢得了立身之本。

《演員》裡,于藍、秦怡、田華、于洋、金迪、謝芳、王曉棠、祝希娟等出鏡的老一輩藝術家早已青春不再,但人們從沒忘記他們風華正茂時的模樣。在幾代中國觀衆心裡,他們就是《烈火中永生》的江姐與許雲峰,是《青春之歌》裡的林道靜、林紅,是《黨的女兒》中的李玉梅,也是《野火春風鬥古城》中的楊曉冬與金環、銀環……他們用自己的一部部作品,給觀衆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影像記憶。

“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的演藝生涯,便是用作品诠釋“演員”真谛的長久實踐。

《演員》的上映對于文娛圈來說無疑是一股春風,老一代文藝工作者用自己的堅持與堅守為現在的文藝工作者們照亮了方向,希望老戲骨、老藝術家的精神春風化雨般滋潤年青一代,引導他們變得越來越好。

同時,中宣部、人社部、中國文聯也在持續開展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工作,以強化示範引領、标杆帶動作用,營造文藝界追求德藝雙馨的濃厚氛圍,樹立文藝界良好口碑和文藝工作者良好社會形象。

始于2004年的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評選,旨在弘揚德藝雙馨精神,培育造就高素質文藝人才隊伍,繁榮發展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對來自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等門類的文藝工作者授予“德藝雙馨”稱号。

評選出的他們是中國當代文藝創作的中堅力量,秉承立業先立德,為文先為人的理念,緊緊依靠以人民為中心、以普通大衆為對象的創作導向,以一種“闆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潛心創作,靜得下心來、耐得住寂寞,準确把握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新期待,從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敢于突破、勇于創新,奉獻了一大批站得穩、立得住、叫得響的文藝精品。

END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文字 | 參考文彙報、光明日報

圖檔 | 豆瓣網

編輯 | 張钰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