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MU5735航班132人全部遇難,“家屬心理重建是很漫長的過程”

在“3·21”東航飛行事故搜尋現場,有乘客家屬使用陶罐帶現場泥土回家。(央視新聞視訊截圖/圖)

東航MU5735客機墜毀事故發生後,對事故幸存者的搜救一直持續到第六天。搜救人員穿着防護服,腰上綁着繩索,在雨後的泥土裡一寸一寸地翻找出飛機殘骸、乘客遺物,以及部分遺體殘骸。遇難者身份鑒定和DNA檢測比對工作同步展開。

2022年3月21日,東方航空MU5735航班在執行昆明-廣州的任務時,在廣西梧州市藤縣墜落。

3月26日晚上,民航局副局長胡振江在新聞釋出會上表示:“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國家應急處置指揮部确認,東航MU5735航班上123名乘客和9名機組人員已全部遇難。釋出會現場,全體起立為機上遇難人員默哀。

此前部分家屬進入飛機墜落的核心區憑吊祭拜。向着山谷,有家屬喊道:“我們過來接你啊!記得跟我們回家啊!”此次事故的心理救援專家組組長尹平說,他們為想帶墜機現場泥土回家的乘客家屬準備了小陶罐,讓他們以這種方式和親人連接配接,有個紀念。

“什麼叫死亡?怕被人忘掉。我們失去了,但是我們沒有忘記,沒有忘記就是在一起。”尹平說。

自2008年汶川地震後,國内針對突發應急事件的心理援助機制逐漸建立。此次東航飛行事故發生後,首批心理專家五十餘人趕赴事故現場,梧州組織70名心理醫生待命。

民航局航空安全監察專員、航安辦主任朱濤在釋出會上介紹,截至26日12時,累計安排家屬478人次到現場吊唁,上門安撫家屬3800人次,開展心理評估747人次,開展心理輔導1182人次。

“(對事故家屬的)心理援助是持續10年、20年的事情。一些應激比較嚴重的個體或家庭,他們的心理重建是個很漫長的過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社會心理服務專委會秘書長祝卓宏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空難涉及事故調查、保險賠付等各種事宜,家屬将需要更為長久的支援與陪伴。

确認遇難和搜救結束很重要

南方周末:與其他災難相比,空難事故家屬的心理狀況具有什麼特征?

祝卓宏:空難是比較特殊的一種災難,它和地震、洪水、車禍都不太一樣。地震、洪水是自然災害,原因很明确,而一般車禍事故原因、責任通過監控能夠在短時間内判斷出來。

空難的調查處置往往比較複雜,有的空難原因需要很長的調查周期,甚至有的一直不能明确原因,空難責任認定及航空公司賠付、保險賠付也是比較複雜的過程。

這就會導緻家屬的心理狀況也非常複雜,親人突然遇難的心理創傷會被反複提起、觸碰、報道,這就需要持久的社會心理援助和親友支援。

南方周末:空難家屬大緻會經曆哪些心理曆程?需要什麼幫助?

祝卓宏:空難後家屬心理表現很複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應該具體分析具體應對。但是,一般來講,可以按照時間和心理變化狀态分為五個階段:急性應激反應期、憤怒或内疚期、讨價還價期、抑郁期、接受複原期。

第一個階段持續一周左右,是突然得到親人去世消息,容易産生急性應激性反應。在這一個應急階段,不同的人反應不同,我們主要劃分為三類:一類是悲痛哀傷情緒的釋放、宣洩,能夠大聲哭出來的,适當表達出對親人的思念和内心的痛苦。這是一種正常的哀傷表達,能夠這樣宣洩表達的人基本能很好地走過應激反應階段。

第二類情況是情緒比較壓抑,比較理性,刻意控制情緒,因為有老人、孩子,不敢表露情緒,或者要處理與之相關的各種事務,不允許有太多的情感宣洩。這類情況的家屬需要适當引導着采用合适的方式表達哀傷。

還有一類則是受到的打擊比較嚴重,出現暈厥、崩潰這樣的情形,或者僵住、麻木的表現,沒有語言也沒有哭泣,整個人很恍惚,意識出現障礙。這種情況需要請精神科醫生緊急處理。

一般來講,能夠承認親人去世現實的這部分人,能夠充分地表達哀傷;而有些人處于不願承認親人去世現實的狀況,則會尋找各種證據資料,以證明他(機上人員)可能還活着,還抱有希望。

是以,無論什麼情況,前幾天都會一直堅持搜救,尋找可能的幸存者,也是給家屬一個希望。但會在某個時間點(一般一周)給出明确的說法,确認乘客死亡,結束搜救。馬航的情況比較特殊,持續的時間很長。

南方周末:宣告搜救結束是重要節點嗎?

祝卓宏:對,确認遇難和搜救結束很重要,這能讓家屬有心理預期和真正接受親人遇難的現實。一般會在第七天左右明确是否死亡,按照喪葬文化,頭七祭奠是比較重要的哀悼儀式。不久之後的清明節也是一個令人斷腸的日子,需要心理援助志願者對家屬的情感支援。

下一個階段持續時間不定,一般要到原因調查結束,這個階段家屬心理變化比較複雜,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出現一些憤怒或内疚自責的情緒。

憤怒的表達,也是多樣的。有時候憤怒會指向自己,比如家屬會懊惱自責,當初如果不讓他坐這個航班就好了,或者不應該讓他過來看我,不應該讓他參加這個會議等等,呈現出一種自我攻擊或者内疚感。

如果憤怒指向外部,則會對不當的媒體報道、網友留言、組織措施、調查進展、遺物認領、航空公司接待方的态度、保險公司理賠等表達不滿,這個過程比較複雜,影響因素較多,至少得到明确的調查結果出來才算結束。這個階段心理援助很重要,可以起到心理疏導、聯絡溝通的作用。

第三個階段就是責任認定、航空公司及保險公司賠付這種“讨價還價”的過程。賠付涉及多方的關系和責任的認定,如果賠付過程中需要不斷填寫各種表格、反複涉及死亡乘客的資訊,家屬的心理創傷會不斷被觸及,創傷就會持續。這個階段心理援助也非常重要。

這個過程中,實際上真正起到心理援助作用的往往不是我們專家,也不是醫生,而是直系親屬的陪伴親友。親友陪伴他,跟他一起去應對、處理這個事情。是以,要對親友做一些指導、教育訓練。

要有一個哀悼追思的儀式。

南方周末:親友應該如何更好地陪伴?

祝卓宏:這個适用心理急救的三原則,第一要密切觀察家屬,他身體狀态及情緒、睡眠、飲食。基本的生命安全要保證,他有沒有一些自殺想法,說一些極端的話,如有,要跟專業的心理救援隊伍及時溝通。

同時也讓親友知道,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現象是正常的。比如說哭泣,閃回,以及失眠等等,有很多是正常的。

第二是多傾聽,少勸說。不要阻止他的表達,說“你不要這麼想,不要那樣說”。而是與他共情,耐心傾聽就是了。

第三個就是連接配接。要跟搜救人員、航空公司人員外界的資訊連接配接,因為這時候乘客直系親屬的社會功能往往是下降的,真正靠得住的親友非常重要。

這就是我們說的心理急救,心理急救由親友來做是最好的,因為真正24小時陪伴家屬的,就是熟悉的親友,他們經過簡單的教育訓練就可以做到。尤其是後面涉及談判、讨價還價階段時更是這樣。

南方周末:有沒有特别需要注意的高危情況?

祝卓宏:需要密切關注的是出現嚴重的應激反應,如暈厥,或者目光散亂、意識模糊的情況,比如不能準确回答問題,無法識别人和地點等。還有的人總是能聽到逝者的聲音,能看到逝者樣貌,這種幻覺屬于急性障礙。需要心理援助專家盡快提供一些藥物,幫助他穩定狀态,保障安全。

南方周末:陪護的親友需要注意自我防護嗎?

祝卓宏:陪伴親友最好兩個人以上,輪流換班。該吃飯的時候要吃飯,該休息的時候要休息,這是我們做心理援助的人必須做到的,否則的話容易出現枯竭現象,這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南方周末:聽起來是一些非常基礎的工作。

祝卓宏:心理急救沒有那麼高深,其本質是人道主義的社會支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經過教育訓練學會。實際上我們身邊都有一個強關系在保護着,在災難面前強關系就會抱團取暖,你可以想象一下每個人都是這樣。當你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你給誰打電話,誰能來陪伴你。親友的社會支援就是心理急救的重要内容。

當然,心理援助、心理創傷治療隻有經過教育訓練的專業人員才能做。

南方周末:此次乘客家屬在采訪中提到,不知道該如何告訴老人、孩子親人墜機失事的消息。尤其是孩子已經察覺到異常的情況下,該如何告訴他們?

祝卓宏:告訴老人時,要注意他的身心狀況,本身有基礎疾病的要特别小心。不能一下子直說,需要讓他有心理預期、心理準備。

對比較小的孩子來講,要用相對溫和的方式。如果是學前兒童,可以先通過繪本故事給孩子講什麼是死亡,逐漸給孩子建立心理預期,再明确告訴孩子爸爸去世了,但是他一直活在我們心裡。

我原來處理過幾起車禍之後的案例,他們很長時間都騙孩子說“爸爸出差了”。孩子會覺得,爸爸出差為什麼不給我打電話呢?為什麼不讓我視訊?他是不是離開我們,不愛我了等等。其實孩子能感受到整個家庭氛圍改變,大人的情緒變化。

原則上是應該告訴。但是,每個人、每個家庭情況不同,是以最好在心理專家指導下告知親人。告訴的時候首先讓對方有個心理預期和準備,其次是明确親人逝世了,不是出差出國。另外,要有一個哀悼追思的儀式。

南方周末:哀悼儀式可以怎麼做?

祝卓宏:這次我看到有一個非常好的追思形式,就是帶一抔土回去。我們有時候需要有形的東西來寄托哀思,泥土本身有這樣的文化意涵。疫情期間,許多家屬不能見到親人的遺體,他們也會以衣冠或者照片來替代,要有一個告别,作哀傷處理。

實際上每個家庭不一樣,應對的方式也不同。這次事故的遇難者家屬,可以在告知家人以前,請心理專家介入,尋求援助,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則。

3月24日,搜救人員在東航MU5735客機墜毀事故核心現場進行搜尋。(新華社/圖)

家屬回家後須有持續心理援助

南方周末:目前指揮部已确認,東航MU5735航班上人員全部遇難。對此後的心理援助,你有哪些建議?

祝卓宏:一般我們說,心理援助是持續10年、20年的事情。一些應激比較嚴重的個體或家庭,他們的心理重建是個很漫長的過程。

早期的危機幹預和心理急救能夠有效預防創傷後應急障礙,這是有實證研究的。但預防歸預防,空難調查及保險賠付持續時間長,在前兩個階段以後,第三個階段即讨價還價期特别值得關注。

我認為航空公司應該專門設立針對空難家屬的心理援助專項,建立心理援助熱線、網站和志願者服務,能夠讓家屬随時獲得幫助。因為空難涉及很多複雜的賠付問題,特别是空難的原因調查不清楚,可能會帶來持久的創傷。如果賠付過程中家屬很不滿意,這個創傷也會持續。

另外一個就是保險公司,建議可以建立災後心理創傷治療保險,為後續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及抑郁症治療,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援。

這一階段以後,家屬可能回到原籍地,這時候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做遺物整理,進行真正的告别,睹物思人,可能會進入第四階段即抑郁階段。

南方周末:家屬回家以後,是否需要繼續進行心理援助?

祝卓宏:如果這個階段沒有追蹤,心理援助就結束了,這才是個大問題。這時候應該讓他們随時能得到救助,熱線電話是必須的。其次是支援網絡,它可以通過視訊音頻等方式建立。

如果家屬不主動求助,不願意見人,這時候社群應該建立社會心理援助機制,社群社工或社會心理服務人員可以主動上門走訪,越是不求助的也有可能越是嚴重,而不是打電話的才需要幫助,應該定期随訪。當然,大部分都能在社會各方面關懷下和心理援助支援下,順利走出空難陰影,重新回歸生活正規,這就是第五階段,複原階段。

南方周末:對于這次空難來說,現場的搜救人員及其他空乘人員也會受到沖擊,他們需要什麼心理支援?

祝卓宏:航空公司内部與此次失事航班的空乘人員關系比較密切的人,肯定要去做一個危機幹預的。實際上東航已經做了。

這一危機幹預也依據人際距離及應激反應程度,做不同的安排。如果是與遇難的機組人員關系很近,平常吃住在一起的人,是需要重點幹預的,甚至需要一對一心理援助;如果隻是同在一個航空公司,但是沒有見面的,可以進行集體幹預。在目前事故原因沒有查明的情況下,停飛同一型号的飛機是很重要的。國際上有一套方法叫危機事件壓力管理,國内有不少經過教育訓練的專家,可以邀請這些專家參與處理。

對于搜救人員來說,在進入現場執行搜救任務前,應該進行動員,告訴大家要注意什麼,出現不同的情況如何應對。比如現場航空煤油的味道很濃,或者看到遺骸特别緊張,晚上做噩夢或吃不下飯怎麼辦。一支隊伍應該配備一個心理援助團隊。

任務完成之後,應該請心理援助人員對他們進行集體心理幹預,也可以是小組訪談,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反應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異常的,評估和篩查有無嚴重問題,根據情況進行後續處理。

南方周末記者 劉怡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