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旬老人筆耕不辍著《石勒》

八旬老人筆耕不辍著《石勒》
八旬老人筆耕不辍著《石勒》

長篇曆史小說《石勒》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曹英 吳晖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山西作為中華民族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對華夏文明産生了深遠影響,擁有着十分豐厚的曆史文化遺産。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調研時再度指出,曆史文化遺産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産,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财富。

一位擁有67年黨齡、如今已年逾八旬的老黨員用曆時十載的潛心研究、筆耕不辍踐行了這一使命傳承,彰顯了山西黨員幹部的文化情懷。他就是曾任晉城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晉城市政協秘書長的退休幹部毋福珠。他嘔心瀝血編寫而成的章回體曆史小說《石勒》近期正式出版發行,為豐富三晉文化内涵,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做出了貢獻。

八旬老人筆耕不辍著《石勒》

毋福珠老花鏡加放大鏡,孜孜不倦手寫文稿

筆寫春秋載曆史

《石勒》一書記載了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平民帝王石勒一生曲折起伏的經曆,該書分上卷《奴隸而起》和下卷《帝王之業》,是87歲高齡老人毋福珠翻閱衆多文獻,手寫六十餘萬字,曆時十載春秋著成。

這部長篇章回體曆史小說講述的是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人石勒從奴隸到皇帝身經百戰、戎馬一生的故事。該書依據史籍所載石勒在軍事征戰和政治撫慰以及國家治理諸方面的主要曆史事件為脈絡架構構思而成。從頭至尾的編著,都以叙事的方式呈現故事,以故事的方式承載史實,使史事的叙述視野緊扣時代的現實生活狀況,增強了小說情節的精神情感意蘊,再現了這位奴隸帝王的傳奇人生。

作者毋福珠為山西省澤州縣人,多年來一直從事黨務和行政工作,曾任晉城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晉城市政協秘書長。上世紀80年代,毋福珠開始小說創作,主編出版報告文學集《七百裡太行》、長篇曆史小說《春秋霸主晉文公》等。

八旬老人筆耕不辍著《石勒》

長篇曆史小說《石勒》出版發行座談會

回首波瀾壯闊的中國曆史和山西曆代名人,毋福珠對後趙皇帝石勒十分欽佩,頗有感觸,“他雖然是少數民族,但從奴隸一路逆襲成為一代帝王,有非凡的膽略和智慧,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大陸民族融合、推動時代進步有一定貢獻。”正是基于其卓越的曆史貢獻和在三晉文化中的重要價值,毋福珠決定對其所處曆史時代及個人生平進行深入研究。

“從出版社角度來看,《石勒》結構完整,史詩運用很好,并且線上索、人物把握方面,具備相當高的水準,說明毋老先生不僅在史料收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還有相當深厚的文學功底。這也為之後《石勒》的順利出版發行奠定了堅實基礎。”山西人民出版社社長姚軍對此書評價道。

家國情懷薦軒轅

“曆史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可以透過曆史去讀懂一些曆史人物,也可以透過曆史去讀懂一個社會。對我而言,品讀曆史就是感悟人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耋耄老人毋福珠樸實的話語蘊含了豐富的哲理。

八旬老人筆耕不辍著《石勒》

毋福珠自學電腦,查閱資料典籍

毋福珠的家人告訴記者,面對積澱着漫長歲月滄桑的文化遺産,他老花鏡加放大鏡,自學電腦,孜孜不倦,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和典籍。同時,還實地考察了山東茌平、聊城,河北邢台、臨漳,河南開封、洛陽,山西榆社、武鄉等地。書寫的每一張紙都是用了正面再用背面,藍筆寫了又用紅筆勾畫,一堆堆都是草稿,一摞摞全是資料。十幾年如一日,衣帶漸寬終不悔,筆耕不辍,十年磨一劍,暑寒十春秋,終成此書。

聽聞《石勒》出自一位如此高齡的老者之手,山西省關公文化研究會會長楊增武對毋福珠十年著書、堅持不懈的精神深表敬意。“著書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力量。此書為曆史小說,在寫作過程中既要尊重曆史,收集很多曆史材料做背書;還要有文學想象力,對語言的把控力,将其轉化成文化成果,完成此書,殊非易事,我很敬佩毋老先生做學問的精神。”

山西省作協主席杜學文也表示,《石勒》架構宏偉、編寫嚴謹,是今年山西文學屆的一大收獲。從文章結構、到故事起筆,從引經據典、到曆史考證,可見作者對探索三晉文化精髓、編寫曆史題材作品傾注了大量心血,這種執着嚴謹、勤勉不懈的精神十分可貴。

八旬老人筆耕不辍著《石勒》

座談會現場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毋老先生博覽群書、治學嚴謹,退休以後,他對《石勒》傾盡了大量心血和極大熱情。十年如一日堅守學習信仰、著書立說的精神,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生态度,令人欽佩,是我終身學習的榜樣。”山西省人社廳廳長陳振亮深為感悟。

匠心傳承守瑰寶

經毋福珠手寫六十餘萬字、耗時十年著成的《石勒》,形象生動而又寓意深刻,肯定了少數民族曆史人物是大陸曆史的有機組成部分,肯定了他們對民族融合、國家發展的貢獻。在以漢文化為主流的文化長廊中,永遠镌刻着中國多民族文化的絢麗身姿。

據太原文史學者王繼祖介紹,魏晉南北朝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動蕩不安的分裂時期,這段時期政權更疊頻繁,尤其是兩晉出現的五胡十六國,是曆史上最昏暗的時期之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段時期同時也是中國曆史民族大融合時期,為北魏、北周、北齊以及後來隋唐的産生,盛唐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對于曆史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八旬老人筆耕不辍著《石勒》

“《石勒》叙事宏觀,描寫細膩,有很強的架構結構,而且采用文學的方式講述曆史,從浩瀚如煙的史料中挖掘素材,巧妙地将曆史事件和人物結合起來,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王繼祖直言,《石勒》背後飽含着作者對曆史人物的感情、飽含着嚴肅認真的工作态度、飽含着對自我人生經驗總結。“讓我們對當年血雨腥風、不甘為人後、用鮮血融入中國曆史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入了解。從客觀程度上說,這本書彌補了文學作品在反映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方面的缺失,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閱讀和欣賞的過程中,太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繼承深切體會到了增強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思想觀念。“《石勒》一書的出版,是拓寬和豐富三晉文化研究的有益嘗試,對于增強三晉文化自信,滿足廣大人民群衆對豐富文化的認知有着積極作用。”

山西省文聯主席郭健表示,山西是華夏文明主要發祥地之一,在浩瀚的曆史發展長河中,山西先民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與文明。《石勒》是三晉文化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重大成果和精品之作,為促進山西文化的繁榮發展具有積極貢獻。

轉自 中國經濟時報山西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