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方哲學史簡介,導論,哲學是什麼?

我之是以想要聊一聊西方哲學史,我在我之前的文章《我讀哲學的由來》裡已經聊過了,我哲學專著讀的并不多,因為我一直把哲學當作是一個非常艱深的學科。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要了解一個東西,就要先了解它的曆史。這也是我開始讀哲學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當我讀了哲學史之後,它幫助了我重塑了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教給我屬于我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還告訴了我,那些先賢是怎樣看待這個世界的,又如何被推翻,被重塑。它可以讓我們明白他們是如何了解這個世界,如何思考這個世界的。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哲學是什麼?

我們在聊西方哲學史的時候,我們需要先了解哲學是什麼?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首先哲學這個詞彙在我們的文化語境裡是不存在的,是翻譯過來的,是以我們聊哲學,還是要從西方哲學史聊起,而在西方哲學裡,迄今為止,還是沒有一個可以讓人都滿意的定義。

既然我們是從中文語境裡去聊哲學這個話題,我覺得可以先從中國人對于哲學的認識,近現代以來,市面上中國對于哲學的研究和講述比較出名的是“胡适之”和”馮友蘭“,但在一般次元上,”“胡适之”不屬于哲學家,也沒有寫過系統的哲學體系,略過不表。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馮友蘭先生不同,馮友蘭著有兩部比較出名的哲學史,《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我們可以以此為話頭。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也沒有說明哲學到底是怎樣的定義,但馮友蘭先生認為:要知道哲學是什麼東西,隻要知道哲學的内容,就可以知道哲學是個什麼東西了。知道了他的内容,那麼哲學的定義就不需要給出确定的定義了。

馮友蘭先生根據希臘哲學,将哲學研究分為三大部分

一:宇宙論:目的在于,對世界之道理。宇宙論又可分為“本體論”和“宇宙論”

“本體論”:是研究本體“存在”的真實與否,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現象”與“本質“

“宇宙論”:研究的是世界之發生的起源,曆程,以及歸宿。這是狹義的宇宙論。

二:人生論:目的在于:對人生之道理。

人生論也可以分為兩部分,研究人究竟是什麼和研究人究竟應該怎樣活着。研究人究竟是什麼,馮友蘭認為是心理學應該研究的問題。我們現在知道,研究人究竟是什麼,還屬于生物學範疇的。但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存在,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得到各界學者的認可。是以我對這個問題保留意見。

研究人究竟應該怎樣活着,這是倫理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等所要研究的,

三:知識論:對于知識之道理。知識論也可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研究知識是個什麼東西?也就是現在哲學所說的認識論。

一部分是研究怎麼獲得的知識是确定的,即論理學,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邏輯學。

馮友蘭先生認為宇宙論跟人生論有着密切的關系,一切人生論都是根據宇宙論而來的。比如《列子·楊朱篇》認為宇宙是物質的,盲目的,機械的,是以人沒有什麼其他希望和定理,隻追求目前的快樂,與西方的伊比鸠魯學派的享樂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貝克萊和康德是以“知識論”論證世界論,洛克和休谟是以人生論聯帶知識論。哲學中每一個部分都互相有聯系

馮友蘭關于享樂主義的解釋是有立場的,我們之後聊伊比鸠魯學派和《列子·楊朱篇》的所謂享樂主義,不是我們平常所認為的享樂主義,在此就不展開來聊。

大哲學羅素認為,哲學是介于科學與神學之間的東西,它與神學的相同的地方,在于都包含着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思考,而它與科學的相通之處,在于都是理性的看待事物。他還認為,凡是能夠得到确切認識的知識都屬于科學,凡是不能得到确認認識的知識都屬于神學。而在神學和科學之間的就是哲學,神學和科學都不承認它,而且還攻擊它。而哲學家所研究的問題,科學根本給不出一個答案,神學給的答案也越來也不可信。

羅素也沒有直接說哲學是什麼?隻說了哲學不是什麼,還描叙了哲學的悲慘命運,以及哲學,神學,科學的相愛相殺。

當然我并不完全認同羅素的這個說法,至少在我看來,科學本身就是通過不斷的證明和證僞發展的,科學其本身就具有對未知的探索精神。而科學是在其體系下得到一個相對确定的真理,或者說是知識。他本身就具有可被證僞的可能性,而科學的确定性在于在某個特定時空範圍内的某種描述是确定的。科學是有前提條件的,并非是完全确定,而不讓證僞的科學,不是真科學,科學就沒有了發展,也就沒有科學可言了。

舉個例子,牛頓三大定律,在一個特定的時空範圍内,它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幾乎沒有人質疑,但如果超出這個特定的時空範圍,他的效用就會受到限制。比如說之後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就不受牛頓的實體學統治。

羅素還指出當一個曆史學家,從曆史去研究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他們的行為影響,對人類發展的大事件的影響,那麼就是在研究他們那個時代的哲學,而當我們試圖做到這一點時,我們的身上就有了哲學家的影子。

作為一個蒼茫宇宙中一個渺小的人,面對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價值的道理,神學可科學給不出讓我們信服的答案,面對這些哲學問題,我們該如何在不回避的情況,安心的在這些問題面前生活下去,并不受困擾,這就是哲學能為那些學習哲學的人所作的事情。

弗蘭克·梯利在《西方哲學史》中說,科學和哲學可以說是起源于宗教,或者更确切的說,科學,哲學和宗教最初是一回事,而神話是人們為了解世界而作出的最初的嘗試。人類按照其粗糙的日常經驗來解釋現象,而這些現象因為種種的原因,主要是實踐上的原因,吸引了人們的注意。而善于思考的人對于存在的基本問題所做出探尋。

這也可以說是哲學的起源,當然梯利還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産生了真正的思想體系,隻有很少民族的思辨具有曆史。許多民族并沒有超越神話階段,即使是東方民族的理論,印度,埃及和中國的理論也主要是由神話和倫理學構成,他們的理論并不是完整的思想體系。

梯利的這段話,會給我們造成一些分歧,我知道有不少人,是用哲學體系的有無來判斷這個民族,或者這個國家是否有哲學的标準。我并不認同,你可以說哲學體系是哲學,但你不能說哲學是哲學體系。

上面說了這麼多,那麼哲學到底是什麼?我們上大學的時,教馬哲的老師都會告訴我們:哲學是一套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規律的認識。上馬哲好好聽課的,或者挂科的應該都有印象。

這個定義是正确的嘛?從表面上看,這當然是正确的。但是你如果仔細去了解這句話,發現他其實什麼也沒有說。沒有什麼具體的内容,而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學問。那麼在這個定義下,哲學能解決一切問題,是靈丹妙藥,很了不得,很唬人,實際上卻是空洞無物的。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哲學是反思的反思。

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趙林老師在《西方哲學史》中說:哲學就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自否定過程中不斷生長和發展的懷疑精神與批判意識。

那麼根據我們上述内容綜合起來,哲學所研究的内容,哲學的起源,我嘗試總結了一個哲學定義:哲學是人們通過對宇宙,人生,知識的解釋的不斷反思,不斷自否定過程中不斷生長和發展的懷疑精神與批判意識。

這是我自己組合的定義,但這種表述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因為在這種意義下,很難用一種肯定的方式來表述哲學是什麼。就像羅素所說的:他每向前走進一步,就是批評他以前的主張。

其實當我沿着西方哲學史的蹤迹去了解哲學,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種生命,它有發展階段,像我們人類的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而它的生長過程是在思想的環境中展開的。關于哲學是什麼?我們隻有在思想的曆史,哲學的曆史中去尋找,我們隻有把握了思想的曆史,哲學的曆史,才能真正知道什麼是哲學。

為什麼要學習哲學

學習哲學有什麼用呢?挪威的哲學史教授奎納爾說:我們之是以研究哲學,是因為在我們随身攜帶的精神行裝中,就已經包括了哲學。

舉一個悖論作為例子,應該大部分都相信我們不應該奪取别人的生命。但同時我們又相信我們應該保衛自己的國家。那麼如果當戰争爆發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去參軍?參軍意味着我們要奪取别人的生命。那麼這就意味着我們違背了我們相信的“我們不應該奪取别人的生命”的規則。“保衛國家”和“奪取别人生命”,兩個規則發生了沖突,我們應該怎麼辦?有沒有答案?當然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現實和曆史已經給出了很多的答案。針對這個事實,我們再提出一個問題,“保衛國家”這個規則和”不能奪取别人性命“的規則,哪一個更基本?為什麼?那麼在特定的情境下軍事行動在多大程度上将拯救生命?我們要對這種規則做徹底的檢驗。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追究的越深入,我們的就越富有哲學意味。

而在這個思維的過程當中,涉及到的某種個人的性質,以及某種普适性的東西,我們就是在盡可能尋求一些稱得上真理的洞見。這樣我們就能從别人已經想過的東西,已經做過的事情裡看到一些本質的東西,進而可以使自己變得更好。這就是我們學習哲學的意義。

學習哲學有什麼用?

學習哲學教我們在面對一個具體得問題時,對與我們必須熟悉得不同視角,進行分析,它有助于我們未知某種總體得視野。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分析問題,預見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個對不同視角的分析被稱為哲學反思。

舉個例子,比如說建造一個水電站,可以從經濟的角度分析,生态的角度分析,技術的角度分析,甚至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包括對不同群體的分析?而這種多角度的問題分析,照亮了不同的研究方向,是以說單個角度是無法告訴我們有關那個問題的全部真相。我們需要盡可能多角度,去盡可能的去了解全部的實際情況。

西方哲學史導論就寫到這裡吧,本來還想寫關于《關于中國到底有無哲學》的論證,還沒有整理好材料,留作下一個坑,以後填吧。

下一講,我們就開始正式聊《西方哲學史》了,感興趣的記得關注。

西方哲學史簡介,導論,哲學是什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