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腦科學:常出去浪的孩子更聰明,這樣互動,能激發探索欲與學習熱情

文丨美媽很帥第10話

腦科學:常出去浪的孩子更聰明,這樣互動,能激發探索欲與學習熱情

為什麼經常出去浪,孩子頭腦轉得更快,智力水準更高?帶孩子出去遊玩的時候,如何互動,能更好地促進大腦發育?如何從遊玩中培養孩子的興趣?

這麼多問題,一次性給你說透。

01 建構高效大腦

孩子的大腦是通過五種感官刺激,逐漸發展起來的。

比如,當你充滿愛意地看着寶寶的眼睛,受到這種“視覺”刺激的大腦,就會建立一個被稱為”突觸“的連接配接點,然後形成神經回路。

大腦受到的感官刺激越豐富,形成的突觸就越多,建立的神經回路也就越密集,最後形成一張高效無比的大腦網絡。

大腦傳遞跟加工資訊快,意味着大腦運作效率高,也就意味着孩子腦子轉得快,觸類旁通的機會更多,舉一反三的能力也更強。

腦科學:常出去浪的孩子更聰明,這樣互動,能激發探索欲與學習熱情

在家裡,家長隻能通過對話、閱讀、玩玩具、玩遊戲來跟孩子互動,對大腦的刺激是有限的。

但出去遊玩,眼所到之處都是不同的風景,孩子可以聞到花草的芬芳,可以聽到蟲吟、鳥鳴、風聲和潺潺流水,皮膚還可感受不同溫度、濕度帶來的不同感覺,在跟父母交流互動中還能建立親密的聯結。

走近大自然,視覺、聽覺、味覺、觸覺、感覺這五種感官刺激,就像潮水一般湧進大腦,然後裡面的神經元就像一台突然連上了WIFI的電腦一樣,快速地跟其他神經元連接配接起來。

也就是說,大自然給大腦帶來的刺激是無限的,而且是自然而然獲得的。

02 激發求知欲

每次帶孩子出去浪,孩子都非常開心,一路哼着小調,一頭紮進大自然的懷抱,在那歡蹦亂跳。

你能感覺到,孩子在自由玩耍的時候,就像墜入愛河的人一樣,臉上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感。一塊小小的石頭,在他的眼裡,就像一塊閃閃發光的鑽石,能蹲在那裡搗鼓半天。

家長不由感歎,孩子學習的時候,能像玩那樣沉迷就好了。

都說學霸的内驅力強,其實他們的求知欲跟專注力,是從玩耍中培養起來的。

腦科學:常出去浪的孩子更聰明,這樣互動,能激發探索欲與學習熱情

紅色部分為紋狀體

孩子玩耍的時候,被稱為“紋狀體”的這個腦區非常活躍。

紋狀體的主要涉及的功能有:集中精力、獎賞、控制動力,對不同的事物配置設定不同的情感值,對孩子興趣愛好的形成起着關鍵性的作用。

出去遊玩,孩子能看到很多新奇的事物,獲得很多新奇的體驗,而紋狀體很容易被這新穎、愉快的東西激活。

經常有效地激活這個腦區,孩子的學習動機會更加強烈,也能更好地調整自身狀态,專注高效地學習。

03 連接配接虛拟與現實

經常帶孩子出去浪,好處多多,但想要獲得更好的效果,虛拟與現實要連接配接起來才行。

什麼意思呢?

例如你打算帶孩子去森林公園,你可以給孩子反複讀自然圖鑒繪本,然後再到公園一邊玩一邊學習。暴露效應告訴我們,當你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展示同樣的東西,你就會愛上它。

當孩子走進大自然,看到眼前熟悉的昆蟲、植物,内心一陣狂喜,“這個我知道”,“這個我明白”,成就感油然而生。

腦科學:常出去浪的孩子更聰明,這樣互動,能激發探索欲與學習熱情

這時家長也參與其中,跟孩子讨論交流,并給予孩子正确的回報與鼓勵,又能給到孩子新一輪的刺激,産生更多繼續探索的欲望和更多的疑問。

回到家後又回到繪本,帶着新的疑問,投入更高層次的探索。

随着這種體驗的不斷增多,孩子的情緒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從最開始的”感興趣”,變成了“想要了解更多”和“想要深入思考”,慢慢成為一個求知欲旺盛的人。

求知欲旺盛,意味着對各種事物産生興趣,這樣可以更多地刺激大腦,強化神經連接配接,建立更加強大而高效的大腦網絡。

這樣大腦就能高速運轉起來,孩子就成為我們眼中腦子轉得快人了。

04 抓牢大腦發育黃金期

人類的大腦在 3 歲的時候就發育完了 80%, 6 歲就達到了 90%, 12 歲就 100%發育成熟了!

其中3歲之前,突觸數量突飛猛進,并在3歲前後達到峰值,往後速度放慢,4-7歲這個階段大腦開始大量地修剪未曾使用的神經元。

由此可見,7歲之前,大腦的可塑性是最強的。

是以出去浪要趁早。

3歲之前,孩子小,不建議去太遠,就要在家附近的景點,比如不同主題的公園、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

孩子四五歲,掌管記憶的海馬體相對比較成熟了,去哪個地方,玩了什麼都記得很清楚,也能跳能跑了,可以進一步擴大遊玩範圍,去遠一點的地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