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婦大出血,醫生回輸自體血救命

近日,深圳市婦幼保健院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手術,産科、麻醉科、放射科、超聲科、重症醫學科、新生兒科、輸血科等多學科團隊嚴密合作,成功搶救一名合并兇險性前置胎盤的産婦。

手術中,産婦出現大出血,在疫情期間全市血源緊張的情況下,麻醉科醫生采用剖宮産術中自體血回輸技術,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寶貴時間。目前,産婦及嬰兒情況良好,已順利出院。

懷上二胎被診為兇險型前置胎盤、胎盤植入,風險極高

2021年,32歲的趙女士懷上二胎,全家人都為即将迎來新生命而感到高興。懷孕生子是一件神奇而幸福的事情,但對于深圳市民趙女士(化名)而言,這次妊娠卻讓她差點送了命。2021年11月,當時懷孕5個月的趙女士在做産檢時才從醫生口中得知,自己的胎盤位置異常,後續生産過程風險極大,甚至會危及生命。

在醫生的嚴密監測下,趙女士順利度過了數個月的孕期。今年3月,懷孕9個月的趙女士再次來到深圳市婦幼保健院進行産檢。醫生評估,趙女士有過剖宮産史,存在兇險型前置胎盤、中央性前置胎盤、胎盤植入、妊娠合并地中海貧血等情況,屬于高危妊娠,需要進行剖宮産手術。在和醫生充分溝通後,趙女士入院準備進行剖宮産手術。

疫情防控工作絕不松懈,對于醫務工作者來說,患者的生命救治也絕不能耽誤。在為趙女士進行手術之前,醫護團隊就已經判斷:這場手術将會遇到不小的困難。據介紹,兇險性前置胎盤是一種很危險的妊娠疾病,非常容易導緻大出血,必要時可能需要切除患者子宮。手術前,産科ICU、放射科、麻醉科、産科、新生兒科等多學科團隊進行會診,做好了充分的術前風險評估、術中積極搶救出血與預防休克等搶救方案,做好一切搶救産婦和新生兒的準備。在做好積極的備血工作的同時,針對病人的特殊情況,麻醉科團隊決定為患者進行術中自體血回輸治療。

收集産婦出血,淨化後重新輸入患者體内

一切準備就緒,3月17日,手術如期進行,由産科、麻醉科、放射科、超聲科、重症醫學科、新生兒科、輸血科等多學科組成的團隊參與此次手術。術前,放射科團隊在核磁共振引導下為産婦置入腹主動脈球囊,控制術中出血。趙女士進入手術室後,麻醉團隊立即采用氣管插管麻醉複合腰麻為她進行麻醉,施行中心靜脈置管、桡動脈穿刺置管。護理團隊備好自體血液回輸機,備齊相關搶救藥品及器械。

産婦大出血,醫生回輸自體血救命

手術中,麻醉醫生需嚴密監護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處理

在手術團隊的通力配合下,趙女士順利娩出胎兒。但此時的手術台上,醫生仍然不敢松懈,子宮動脈結紮、子宮下段縮窄、子宮球囊壓迫止血、啟動自體血液回輸機、血液稀釋、控制性降壓.....團隊成員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地忙碌着。為了避免産婦出現異體輸血中的相關風險,麻醉科采取了自體血回收的血液保護措施。術中,産婦出血約1500ml。麻醉科醫護團隊将收集的血液進行過濾、分離、清洗、洗滌,随後将洗滌并濃縮後的370ml自體血液回輸到産婦體内,有效避免了産婦産後失血、貧血的情況發生。在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手術順利結束。目前,産婦恢複良好,已于日前辦理出院手續。

點多面廣,承擔急危重症救治職責

在此次救治中,産科自體血回輸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患者赢得寶貴的搶救時間。

據悉,産科自體血回輸技術目前在國内僅有部分三甲醫院開展,深圳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率先在深圳開展此項技術。這項技術不僅避免了患者在異體輸血時出現的感染風險,減輕患者經濟負擔,還緩解了其他患者用血的困難,在疫情期間全市血源緊張的情況下,有力保障孕産婦安全。近兩年來,該院麻醉科醫護團隊采用該技術累計節約用血3萬毫升以上。

“不少人都以為,我們隻是呆在手術室裡打針。其實我們活動範圍很廣,在紅荔、福強兩個院區共有10多個工作點。”在接受晶報記者采訪時,深圳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黃曉雷主任介紹,麻醉科醫生的工作早已從手術室内不斷拓展到手術室外。在學科帶頭人李元濤主任的帶領下,深圳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手術室秉承“安全、高效、優質、便捷”的服務宗旨,承擔着全院所有臨床手術麻醉、疼痛治療、門診手術麻醉和院内搶救、無痛分娩、口腔舒适化治療等工作,在各種危、難、險、重的婦産科和兒外科手術麻醉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麻醉科醫生的身影。

推出科技抗疫措施,有效提高醫療效率

疫情以來,該院危急重症患者增多。科室在安排科室醫護人員多次支援核酸采樣工作的情況下,堅持病人優先、生命優先,合理安排醫護人員到院值守、24小時待命,保證臨床工作有序安全地開展。在充分做好防護工作的基礎下,醫護團隊傾力救治患者,使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時的治療。僅于3月16日至3月20日短短數日内,麻醉科醫護團隊就完成了各種手術200多台,分娩鎮痛、術後鎮痛100多例,其中産科兇險性前置胎盤、胎兒窘迫、胎盤早剝、産前出血等急危重症手術10例、婦科宮外孕急診4例、兒外科急診5例、新生兒外科急診1例。

“科室目前存在 ‘點多面廣’ 的難題,我們期望用先進技術來解決問題。”黃曉雷主任介紹,為有效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效率,麻醉科在醫院上司和資訊科的支援下,建立起一套圍術期智能監護系統。該系統運用物聯網和計算機技術,實作了全景式的中央監護、遠端監護和移動監護。疫情下,麻醉科上級醫生及多學科專家可通過智能監護系統為手術間内的患者進行會診和協同監護。

産婦大出血,醫生回輸自體血救命

疫情下,麻醉科上級醫生及多學科專家可通過智能監護系統為手術間内的患者進行會診和協同監護

在麻醉科的日常工作中,麻醉科醫護人員往往直接面對患者,尤其在進行氣管插管、人工通氣、口腔舒适化診療麻醉等操作,麻醉醫生需近距離接觸患者呼吸道,風險巨大。為降低這一風險,麻醉科運用視訊喉鏡、超聲等可視化技術,提高操作的準确性和效率,減少醫患近距離接觸時間,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以病人為中心,為患者提供舒适化就醫體驗

除了進行手術室内的手術麻醉、危重病人的搶救,麻醉醫生同時還肩負着“舒适化醫療”的使命。為患者提供舒适無痛的手術體驗,是每一個麻醉醫生的美好願景。

近年來,深圳市婦幼保健院開設舒适化口腔診療服務,麻醉醫生進駐口腔科,為患者口腔診療提供舒适、鎮痛麻醉,讓患者安全完成口腔診療。以往,害怕看牙醫的兒童躺在檢查床上常常啼哭不止。在開設舒适化口腔診療服務後,患兒配合程度較以往高了許多,更有利于醫生順利進行檢查及治療。“以前在看牙醫的時候,孩子都會很擔心,現在再也不恐懼了。”一位家長如是說。

作為全國首批分娩鎮痛試點機關之一、深圳市分娩鎮痛品質控制牽頭機關,該院麻醉科醫生為準媽媽們提供24小時無痛分娩服務,極大地提高産婦的滿意度。黃曉雷主任介紹,舒适化醫療可讓患者在安全及舒适的狀态下進行醫學檢查和治療,使患者在就醫過程中感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悅感、無痛感和無恐懼感。每天,麻醉科都要派出專業麻醉科醫師到醫院各科室開展無痛胃腸鏡、無痛支氣管鏡、無痛人流、無痛分娩等業務,将麻醉“舒适化醫療”延伸至全院。

來源 晶報APP

記者:姚慧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