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打我,我要不要打回去?

為人父母,很多時候我們會比較困惑。

我娃都10歲了,有時候遇到又急又氣又好笑的事情,還會忍不住要打我幾下。有一次,我還真還了手,打了回去。

那天,她總共打了我三次:

第一次,我問她“你為什麼要打我呀?”她說“媽媽不好。”

第二次,我說“我知道你剛剛挺着急的想要啥啥啥,你說出來媽媽就知道了。你看你打我,真的很疼的。今天是你第二次打我了,如果有第三次,我就會毫不客氣地打回去了。你是打不過我的,你要明白這一點。”

第三次,她又打我了,把之前跟她說的抛到了腦後,于是我等她打完,非常堅定地告訴她“你打完了,現在輪到我了吧?”然後用剛剛她打我的力度還了回去。

孩子打我,我要不要打回去?

我不去評價自己“打回去”的對錯得失。但對于孩子打人,打人到底要不要打回去這個問題,還真需要一些清晰科學的認知才行。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孩子會打人,會出現這種攻擊行為?這種攻擊行為就意味着這個孩子有問題嗎?我們應該怎麼科學地引導孩子的攻擊行為?

01

為什麼孩子會打人?會有攻擊性行為呢?

1、攻擊行為,就是人的一項本能反應

誰都會有攻擊性,無一例外。當一個人極度委屈和憤怒的時候,當一個人對一個東西極度渴望而又受到競争威脅的時候,他就可能出現攻擊性傾向。如果能夠合理轉化,把這種攻擊性傾向轉化為内在的拼勁和直面的勇氣,攻擊性就是奮鬥和成就的重要驅動力。

遠古時代的人類,生存物資極度匮乏,那些在面對同類相争沒有任何攻擊性的早已不複存在,是以我們的基因裡,或多或少都傳承了這樣的攻擊性基因記憶。

2、孩子會攻擊,本質上是他語言系統發展、情緒控制能力不足所導緻

什麼階段的孩子攻擊性行為最強烈?幼稚園階段前後的孩子。3歲左右,孩子有了自我的意識,但是他們剛剛學會說話,對語言的掌握能力,表達能力都不夠、自我情緒控制能力都不夠。是以當他們遇到事情,第一的本能反應一定不是“好好說話”,而是動手打人。

這是孩子在表達“我很不爽”的一種表現。是以他才會被人搶了玩具打人,媽媽沒有了解他的意思打人,奶奶哄睡覺不肯蓋被子打人……

孩子打我,我要不要打回去?

3、成長環境,教育引導混亂也會導緻孩子打人

比如之前看過一個某音視訊部落客的視訊:視訊中的父母很喜歡用行動的方式表達情感。高興了就讓孩子打着玩,說你打媽媽,爸爸幫你,不高興了就教育孩子“你怎麼能打人?”這其實很容易給孩子帶來混亂,導緻孩子愛發脾氣愛打人。

02

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幫助他把攻擊性轉化成内在的力量?

1、和孩子共情,了解他攻擊性行為背後的需求

孩子之是以會攻擊,就是因為他的某項需求得不到滿足,而自己又不會恰當地語言表達,是以最終隻能本能地用攻擊性行為表達出來。這時候我們隻需要“看見”他,看到他的需求,并詢問他“寶貝,你剛剛很憤怒很生氣對不對?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是媽媽阻止了你對不對?”“寶貝,你現在很想睡覺了,但是媽媽又沒有及時理會你,照顧到你的需求,是以你着急了是嗎?”……

如此這樣,孩子的需求被看見,他的情緒就會得到釋放,他的攻擊性行為就會停止。

2、幫助孩子,慢慢學會用語言表達替代自己的攻擊性行為

在一次次的表達中,其實孩子也能夠慢慢知道,我是可以用語言去向父母,向他人表達我的需求的,我是能夠得到響應和滿足的。如果父母在引導的過程中,還能有意識地耐心地教一教孩子“寶貝,下一次你想睡覺的時候就可以告訴媽媽,你很困,你需要媽媽抱一下,哄一下,這樣媽媽就知道該怎麼去滿足你了”,孩子一定會很快習得,從攻擊性行為轉向清晰的語言表達。這對孩子的情緒管理以及語言表達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孩子打我,我要不要打回去?

3、向孩子表達他人被打後的真實感受,讓孩子學會更好地與人相處

被打後,父母是可以很直接地和孩子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比如“你這樣打媽媽媽媽也會痛的,媽媽也會不開心的。”“你這樣打媽媽,媽媽會認為你不喜歡媽媽,媽媽會很傷心的。”

實在不行,我個人覺得,如果孩子比較大一點,語言表達和了解能力都達到一定水準,也是可以嘗試着“打回去”。當然,打回去的目的不是真的要懲罰他,不是以暴制暴,而是借此告訴他“被打,真的很疼。滋味不好受。”

“打回去”後的溝通很重要,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打人對他人造成的困擾和傷害,打人也會影響彼此的關系,而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是好好說話,好好溝通。

這樣孩子慢慢才會學會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以上,共勉!

孩子打我,我要不要打回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