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聖”王羲之,何以稱“聖”?

“書聖”王羲之,何以稱“聖”?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被後世推崇為書聖。那麼,作為書聖的王羲之,究竟“聖”在哪裡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讨:

一、他是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王羲之高尚的道德品格,主要表現在:

1、忠君愛國。《世說新語》記載:“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在國家處于危難當頭,王羲之能放棄閑淡之心,以國家社稷為重,這是何等境界。

王羲之在受到奸人讒害,迫不得已辭官後,于父母墓前發誓說:“羲之敢告二尊之靈。羲之不天,夙遭闵兇,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幾,遂因人乏,蒙國寵榮。進無忠孝之節,退違推賢之義,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常恐死亡無日,憂及宗祀,豈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歎,若墜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謹以今月吉辰肆筵設席,稽颡歸誠,告誓先靈。自今之後,敢渝此心,貪冒苟進,是有無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載,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誠,有如皦日!”在受到奸人讒害之時,王羲之沒有退縮,而是大義凜然,即使是死,也不會改變他的報國之心。充分展現了王羲之的忠君愛國思想和情懷。這就是王羲之的忠君愛國之處。

2、仁義。王羲之無論在朝中為官,還是出使外任,都能親理政務,勤求民隐,對種種弊政深切痛恨。在護軍将軍任上,他深入調查,力欲糾治營中弊端,釋出《臨護軍教》,提出“公役均平”。在會稽内史任上,他針對吏治與賦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選吏與均平賦役之策。在連年大旱、民生困頓之際,不等朝廷下令,果斷開倉赈災,救民于危難。史書贊王羲之“清貴有鑒裁”。這正是王羲之的仁義之處。

3、孝道。據史書記載,王羲之在臨川任職期間,一直将老母親帶在身邊,悉心照料,直到母親去世,盡到了一個為人子應盡的孝道。

關于王羲之忠孝、仁義的事迹,史書有很多記載。以上所舉,就足以說明,王羲之是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書聖”王羲之,何以稱“聖”?

二、他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

王羲之有許多關于親人病痛以及個人境況記錄的手劄。這些手劄,文字讀來凄楚傷感。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到王羲之是一個非常重情重義、富有愛心的人。比如:

《建安帖》:“四月五日羲之報:建安靈柩至,慈陰幽絕,垂卅年。永惟崩慕,痛徹五内;永酷奈何?無由言告。臨紙摧哽,羲之報。”

《姨母帖》:“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

《庾新婦帖》:“庾新婦入門未幾,豈圖奄至此禍?情願不遂,緬然永絕,痛之深至,情不能已!況汝豈可勝任?奈何奈何!無由叙哀,悲酸。”

《官奴小女帖》:“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遂至不救,愍痛心,奈何!吾以西夕,至情所寄,唯在此等,以禁慰馀年,何意旬日之中,二孫夭命?日夕左右,事在心目,痛之纏心,無複一至於此,可複如何!臨紙咽塞。”

《喪亂帖》:“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複,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等等。像這樣的手劄還有很多。

這種對家人之愛、對朋友之愛、對他人之愛,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足以說明王羲之是一個有情有義、感情豐富的人。

三、他是一個學養深厚的人。

王羲之的學養,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過他發奮學習,慢慢修煉而成的。

史料記載:“晉王羲之,……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王羲之從小就十分用功。

《晉書 王羲之傳》記載:“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這則典故同樣告訴我們,王羲之是一個多麼勤奮的人。這是他的這種勤奮,才造就了他卓越的成就。

從他傳世的詩文,特别是《蘭亭序》,這篇文辭優美、思想深刻、情感飽滿的文章,更能證明他是一個才華橫溢、學養深厚的人。試想,一個沒有學養的人,又如何能寫出這麼優秀、被後世奉為千古絕唱的好文章?

“書聖”王羲之,何以稱“聖”?

四、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王羲之深受儒道思想影響。在政治上,他“忠君愛國”、“政以道勝寬和為本”、“與民安樂”展現了儒家經邦濟世的思想。在精神上,他“寄情山水”、“親近自然”展現了道玄清靜無為的思想。這雙重思想構成了王羲之思想的深刻性和複雜性。這在舉世矚目的《蘭亭序》中,就可窺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是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觀照自然風物,并不囿于自然地表層景象,而是注意捕捉自然大化的運作規律,并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進行透視,且同人的命運聯系在一起,這就把自然升華到道的高度,進而也使他的“澄懷觀道”“超以象外”思想得到了淨化。

王羲之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調和了儒道,進而形成了自己獨具的思想特色。

五、他是一個富于創造精神的人

王羲之的主要成就,當然還在于他的書法。他的書法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轉益多師。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予少學衛夫人書,将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鹄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于衆碑學習焉。”從這段話,我們得知,王羲之一生得到過許多老師的教導。正是由于他有向這麼多老師學習的經曆,是以對他後來的書法成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創造新體。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是從當時要求的簡略出發,博采衆長,精研體勢,增損古法,一變漢魏樸質書風,損益變化了原來真、草的隸意而完成了流美靜逸的今體——行草書。對于他的行草書,後人評價說:“遒媚勁健,千變萬化,純出自然。”

3、倡導“書意”說。王羲之在《自論書》中說:“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這裡,王羲之第一次提出了“書意”這個概念。所謂“書意”即書法的精神意蘊。王羲之認為,書法可以用來抒發人的思想感情。王羲之“寫意書法”說的提出,将書法推向了精神境界的層面,書法從此由實用走向藝術。王羲之是“晉尚韻”書風的重要發揮者。

4、将中庸之道融合到書法當中。王羲之是儒家中庸之道和道家“自然清淨”的踐行者。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将“中庸”和“自然”之道融合、滲透到書法當中。将書法又一次推向哲學的層面。他的書法“不激不利,而風規自遠。”“思慮通審,志氣和平”,就是明證。

5、對後世影響。王羲之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孫過庭說:“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羊欣說:“博精群法,古今莫二。”張懷瓘說:“在千百年間得其妙者,不越此數十人。各能聲飛萬裡,榮耀百代,惟逸少筆迹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自然,豐神蓋代。”李世民更給予很高的評價:“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等等。由此可見,王羲之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可以想見的。從千百年來人們競相學習王羲之的書法狀況看,如果沒有相當大的影響,王體是不可能一統整個書壇的,更不可能成為傳統意義上的主流書法。

綜上所述,王羲之是一個真正德藝雙馨的人,是個真正受萬世敬仰的人。在道德淪喪、價值觀念扭曲的當下,倡導全面、深層次學習王羲之,尤顯意義重大。我們不光要學王羲之的書法,更要學王羲之高尚的道德品質、博學深厚的學養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把“作書先做人”當做座右銘。惟有此,才無愧于“書法家”這個稱号。

萬家文藝苑公衆号現特為廣大開放了投稿通道!歡迎大家積極投稿,内容稽核通過,即可免費為大家編輯成圖文。

『内容要求』

創作内容要求健康積極向上,書畫作品、散文、詩歌、詩詞、小說故事、照片、個人随想等等,不觸犯國家法規及網絡規則;

投稿作品要求原創,即首次釋出;

附上作者簡要介紹,字數300字以内。

『投稿方式』

本文/圖檔 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轉載請注明來源

特别聲明

圖檔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

編輯并不确定作品之真僞,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

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本号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