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油耳很煩惱?其實幹耳才是基因變異

|策劃/編輯:Fanny 責編:yellow&雅韻 稽核:李雲

油耳的人,真的太太太難了!

耳朵流油、耳屎潮濕粘稠,每次摘下耳機,上面黏黏的一坨讓人差點當場去世……

油耳很煩惱?其實幹耳才是基因變異

到底為啥會有油耳這種“人體最讨厭bug之一”?真就拿油膩膩的耳朵沒轍了嗎?别急,看下去就知道了~

為什麼會有油耳?

耳屎(耵聍)是耵聍大汗腺的分泌産物,可分為濕(油)性和幹性兩種。

缺少耵聍分泌的幹燥耳屎幹燥易碎,顔色從淺灰色到棕灰色不等。相反,耵聍分泌旺盛的濕耳屎通常是潮濕粘稠、顔色深。

油耳最常見于非洲人和歐洲白種人;幹耳最常見于東亞黃種人(尤其是南韓人、中國人和日本人)和美洲原住民。

油耳很煩惱?其實幹耳才是基因變異

(黑色部分是油耳基因,灰色部分是幹耳基因)

油耳确實帶來了一定煩惱,讓人羨慕幹耳的清爽,但很少有人知道,油耳原本是“正宮”,幹耳才是後來納的“小妾”。

我們人類祖先最早都是油耳,由于後來不斷進化的過程中發生了基因突變,才出現了幹耳(就像有狐臭的人才是正常的,沒有狐臭的人其實是基因變異)。

“冷适應假說”表明,東亞人祖先環境比非洲人冷得多,東亞人祖先為了适應寒冷的氣候,便發生基因突變,減少出汗,降低大汗腺分泌。

而耵聍腺屬于大汗腺之一,耵聍腺分泌能力随之降低,于是便有了幹耳。

油耳很煩惱?其實幹耳才是基因變異

有油耳就會有狐臭嗎?

我們的汗腺可分為大汗腺和小汗腺,狐臭是腋窩大汗腺(頂泌汗腺)分泌旺盛、汗液被細菌降解後散發的氣味,表現為異味、腋窩大量出汗和衣服染色。

而油耳則是由大汗腺中的耵聍腺分泌旺盛、油脂增多,混合灰塵皮屑形成的。

油耳和狐臭都主要受第16号染色體中部的ABCC11基因上第538位堿基調控,是以狐臭和油耳通常會同時存在,有狐臭的人一般都會有油耳,但是油耳的人不一定患有狐臭。

油耳很煩惱?其實幹耳才是基因變異

狐臭突變型基因的地理分布

(藍色=有狐臭,黃色=沒狐臭)

油耳會不會遺傳?

油耳和幹耳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你是油耳還是幹耳,都是基因決定的。

G/A 和 G/G 基因型為濕型(油耳),和酒窩、雙眼皮一樣屬于顯性遺傳;而A/A 為幹型(幹耳),屬于隐性遺傳。

也就是說,如果爸爸是油耳(G/A , G/G),媽媽是幹耳(A/A),那麼小孩可能是油耳也可能是幹耳(油耳機率高點)。

父母雙方都是油耳,孩子有較大可能是油耳,較小可能是幹耳;父母雙方都是幹耳,則孩子一定是幹耳。

油耳很煩惱?其實幹耳才是基因變異

油耳能不能掏耳朵?如何護理?

耵聍,也就是耳屎,形成于耳道的外2/3處,是存在于外耳道中的正常物質和生理現象,具有保護、濕潤、抗菌等作用,也會通過平常的咀嚼食物、說話、咳嗽等行為自行排出。

是以正常情況下油耳和幹耳都不需要處理,也不要用棉簽深入耳道掏耳朵,避免将耳屎推入耳道深處造成耳道阻塞。

如果覺得油耳實在難受或是影響美觀,可以偶爾輕輕擦拭一下外耳道口。

油耳很煩惱?其實幹耳才是基因變異

(綠色部分為耵聍,位于耳道外2/3處)

外耳道炎,耳道狹窄,耳道外傷,使用助聽器或耳塞或者用棉簽深入耳道掏耳朵等情況,都可能造成耳道阻塞,進而發生耵聍栓塞。

耵聍栓塞通常會導緻一系列後果:耳鳴、飽脹、瘙癢、耳痛、分泌物、異味和咳嗽,甚至是可逆性聽力喪失。

有研究表明,10%的兒童、5%的健康成人以及超過30%的老年人和發育遲緩人群都存在耵聍栓塞。

油耳很煩惱?其實幹耳才是基因變異

(耵聍在耳道内完全塞滿)

如果反複出現耵聍栓塞,可去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看看是否需要處理。

處理方法有觀察、用耵聍溶解劑溶解、沖洗、除沖洗外的手動去除,以及組合法(例如耳垢溶解後再沖洗;沖洗後再手動移除)。

手動移除包括使用刮匙、探針、鈎子、鑷子或在頭燈、耳鏡或顯微鏡直接觀察下移除。

最後做個小調查,你是油耳還是幹耳呢?有沒有對你産生什麼煩惱?評論區走一波~順便點個在看+分享,幫助身邊油耳的朋友解決困擾~

〔參考文獻〕

[1]Toyoda Y, Gomi T,Nakagawa H, et al. Diagnosis of human axillary osmidrosis by genotyping of the human ABCC11 gene: clinical practice and basic scientific evidence[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6, 2016.

[2]Nakano M, Miwa N,Hirano A, et al. A strong association of axillary osmidrosis with the wet earwax type determined by genotyping of the ABCC11 gene[J]. BMC genetics, 2009,10(1): 1-5.

[3]Ohashi J, Naka I, Tsuchiya N. The impact of natural selection on an ABCC11 SNP determining earwax type. Mol Biol Evol. 2011 Jan;28(1):849-57.

[4]Schwartz S R, Magit A E, Rosenfeld R M,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 earwax (cerumen impaction)[J].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7, 156(1_suppl): S1-S29.

[5]Horton G A, Simpson M T W, Beyea M M, et al. Cerumen management: an updated clinical review and evidence-based approach for primary care physicians[J]. Journal of primary care& community health, 2020, 11: 215013272090418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