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少年心理咨詢:青春期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話

青少年心理咨詢:青春期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話

1

來訪者呂女士非常苦惱——高中女兒小美不肯跟她說話了。

她說,16歲的女兒對親戚朋友都是笑眯眯的,對父母的态度卻總是闆着一張臉,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為此,她砸壞了女兒的好幾個門鎖。

“女兒已經一年沒跟我說話了。”呂女士淚流滿臉地說。

據呂女士說,一年前,她發現女兒的枕頭下,有男同學寫的情書。

看完後,很憤怒,就把情書拍照發給班主任,讓班主任好好找那個男同學談談,讓他不要影響自家女兒。

班主任跟男同學談完後,男同學果真不再跟呂女士的女兒來往,并且把這件事告知了自己的舍友。

舍友為其打抱不平,于是,一傳十十傳百,班裡的男同學女同學都對小美有看法。

從此,小美就沒跟呂女士好好說過一句話,要不冷嘲熱諷,要不冷冰冰。呂女士用盡各種方法,都失敗了。

女兒的态度,讓呂女士傷透了心。

其實,不少青春期孩子像呂女士的女兒這樣,由于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交友幹涉過多,處理方式過于簡單粗暴,不尊重孩子,導緻孩子對父母不信任、對抗。

再加上,事後父母并未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簡單歸結于“孩子不懂父母的好”“孩子進入了叛逆期”,這更讓孩子對父母失望,進而關閉心門。

青少年心理咨詢:青春期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話

2

初二的小磊,不僅不願意跟媽媽說話,甚至一看見媽媽的臉,心裡就莫名壓抑。

小磊家,屬于“喪偶式育兒”,爸爸長期在外,媽媽單獨帶娃,從小對小磊照顧得格外多,不是怕他瘦了,就是怕他被小朋友欺負了,導緻小磊獨立自理能力弱、人際交往能力受損。

國中本來要住宿,結果去了一周,無法适應,隻好回家。

回家後,媽媽更加關懷備至、噓寒問暖。

可媽媽越這樣,小磊越覺得煩,越不想見到媽媽,不想跟媽媽講話。

他無法說出自己到底怎麼了,就是見到媽媽關切的臉、聽到媽媽擔心的聲音,就很煩、很壓抑,隻想關上門,去打遊戲,讓自己清淨一下,心情暢快些。

其實,父母把孩子一直當小孩子,當成“附屬品”而非獨立的個體,過度的愛,擠壓了孩子自由、獨立發展的空間,緻使孩子的自我、社交技能、情緒調節能力受阻。

當孩子長大後,發現自己不行,會很受挫,容易退回家裡。

此時,媽媽覺得自己要更愛、更關注孩子一些。

而這些愛與過度關心,使得孩子自己的空間變得更小。

這讓孩子心理很壓抑,想要推開父母,讓自己多一些空間。

青少年心理咨詢:青春期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話

3

初三的小孟,他隻想每天躺着、睡覺、刷刷手機,不想吃飯,也不想做任何事情,更不想跟父母說話。

當他躺着時,媽媽會說:你一天天就隻知道玩手機,吃了睡睡了吃。

當他晚上睡不着時,媽媽又說:你就是一天天玩手機,日夜颠倒。

當他刷手機時,媽媽肯定會說:一天天抱着手機,手機是你的命啊。

當他不想吃飯時,媽媽會說:一天天抱着手機,手機能當飯吃,是吧!

當他拿起書時,媽媽又冷嘲熱諷:你就會一天天的裝裝樣子,怎麼不去玩手機了啊。

當他忍無可忍沖媽媽發脾氣時,媽媽肯定又會說:一天天玩手機,還長出息了,還會跟父母頂嘴了。

最後,當他氣得把媽媽趕出房間,鎖上門時,媽媽痛心疾首,覺得小磊網絡成瘾。

青少年心理咨詢:青春期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話

有時,青春期孩子嗜睡、無力、興趣減低、失眠、社交回避等,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現。

當父母未意識到孩子是出現情緒障礙,依然按照正常孩子的标準去強迫孩子,指責、批評、羞辱、嘲諷孩子。

這會讓孩子感到不被了解,溝而不同,更加抑郁,更加回避與父母的溝通。

心理專家認為,“孩子不願和父母交流,關鍵是沒有和父母建立融洽的親情關系。”

父母一些自認為是愛孩子、保護孩子、教育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感受不到被了解、被尊重、被信任,造成了兩代人之間的對立情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