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越是痛,越要愛

——“渡過铿锵三人行”直播課堂筆記

授課老師:長相思老師、長悅老師、王爽老師

因為上一節課的課堂筆記和感悟得到了授課老師的表揚,很開心,也更有信心和動力繼續進行了。

是以,家長也得多認同和鼓勵孩子,多拍拍彩虹屁。

長悅老師說自己孩子曾經生氣地說,會努力考上大學,當着媽媽的面撕掉錄取通知書,然後當着媽媽的面跳樓自殺。

王爽老師說,有一個考上北大的孩子真的這樣做了,而不是威脅。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特别可怕的小怪獸,一氣之下,就會不計後果,放棄未來,會自損一千,傷敵八百,犧牲自己的學業、前途、健康,甚至生命,讓家長痛,讓家長哭。是以,惹不起的,家長們趁早繞道走,千萬别和孩子硬杠。

孩子行為的背後都有合理的要求。

父母愛孩子是一種本能,那麼這種本能來自于哪裡呢?其實這種本能來自于父母的原生家庭,那麼原生家庭的愛是完整的嗎?在婚姻家庭中又發展出來哪些愛的能力?這樣的愛是孩子喜歡的嗎?

愛是深深地了解和接納,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愛、溺愛、無條件的愛?會不會愛錯了,把孩子養廢了?

孩子想要的是一個蘋果,家長卻給了一車梨。家長等着孩子說謝謝,孩子等着家長說對不起。多少家庭的痛苦和悲劇是以而産生。

做一個加滿水桶的人。當你裝滿别人的水桶,你也裝滿了自己的水桶。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每個孩子終其一生,追求的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愛能給到孩子歸屬感,感謝能給到孩子價值感。

難道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就是無條件的愛嗎?滿足物質需求隻是愛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精神上的回應和支援更重要。父母最輕松的陪伴,心靈的相通,精神的引領更重要。物質貧困之家也能養出精神富足的孩子。

有求必應,是回應,非答應,而不是視而不見。當在經濟條件範圍内,就痛快地答應他。否則,就溫和拒絕。

孩子願意向你傾述嗎?你的建議孩子願意聽嗎?孩子願意和你共度親子時光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說明你的愛是孩子需要的,是正确的。

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是以促進心智成熟為目的的提高的過程。

情緒是可以流動的,去描述孩子的情緒,去看見,去療愈,看見即療愈。

怎麼樣讓情緒流動起來呢?家長去看見、去接納,并允許孩子情緒宣洩。這比家長給建議、加油更重要,因為這會讓孩子更自責、更煩躁。

成績等于潛能減内耗,每個孩子都是有無限潛能的,如果家庭關系、親子關系和諧,那孩子的潛能就能更好發揮。否則,孩子就是無力的,就會内耗嚴重。

很多家長停止打孩子,僅僅是因為打不過孩子了。當孩子能平視、俯視家長時,權力争奪戰就日漸激烈了。在這場戰争中,不會有真正的赢家。

情緒是流動的,觀點是流動的。給孩子空間,孩子會自省。

不需要尋找愛,隻需要消融愛的阻礙。

零到六歲,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安穩的循環圈,父母用行動告訴孩子,父母一直都在,父母一直都會愛你。孩子就不會産生心理的匮乏感、失落感,就會有滿滿的安全感和力量感,就能更好地抵禦外界的風雨。

很多家長迷信“挫折教育”,就會人為地制造困難鍛煉孩子。其實不必刻意為難孩子,因為生活的本身已經有很多困難了,以生活原本的樣子讓孩子面對就可以了。抗挫折力不是鍛煉出來的,是内在力量,是讓孩子感受很多幸福、快樂、被關愛、被陪伴、被包容、被鼓勵、被認同而産生的内在力量。

家長們應該通過個人成長,去營造一個能提供愛的滋養的家庭關系,能給孩子提供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溫馨港灣。

靜待花開,是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并不代表家長不作為,并不代表是一種無可奈何地妥協和放棄。代表的是父母很多的智慧和努力。

放手的前提是放心,是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有追求卓越的本性,不會輕易辜負家長、老師、自己的期待,他們自己十分渴望變得更好。隻是因為做不到,是以才暫時放棄。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在一個安全的界限内,允許孩子去嘗試和試錯,去總結人生經驗。不要壓抑和控制孩子,不要壓榨孩子的生存空間,不要安排孩子的生活。

家長能安排孩子的生活,能安排孩子的幸福嗎?

家長要大膽放手,給孩子更多的機會讓他掌控自己的人生。

愛與尊重, 和善和堅定,讓愛流動起來,讓孩子建立價值感和歸屬感,讓孩子越來越好。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清晰地告訴了我們,為什麼那位衣食無憂、前途似錦的醫學研究所學生,用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用一種極其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家長應該好好思考,去學習,去了解。因為了解,才能慈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