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農挖出一花瓶和40斤黃金,他随後将花瓶丢棄,專家:那才是寶貝

如果想要詳細了解中華五千年曆史,一般都是通過查閱古文獻或者史書,而史書中沒有記載的部分曆史,則隻能通過考古學家研究出土的文物來了解那個年代百姓們的衣食住行。是以考古一直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徑。曾經就有這樣一名農民,在一次意外中,挖出了一個花瓶,而其中竟裝了重達40斤的黃金。

這個事發生在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穆店鄉的馬湖村,1982年2月10日身為村裡的公路小隊隊長的萬以才接到任務,要求他組織村裡的村民清理位于農田邊的水渠。

老農挖出一花瓶和40斤黃金,他随後将花瓶丢棄,專家:那才是寶貝

當時上頭要求他們“分片包幹”,是以萬以才讓每個村民都選擇一塊自己負責清理的片區。每個區域的水渠工作量都不一樣,是以大家都挑選了比較好清理的區域,獨留一塊充滿污水淤泥的水渠沒人願意負責,便留給了那時候姗姗來遲的萬以全。

萬以全是小隊長萬以才的弟弟。而在他清掃水渠淤泥的過程中,他的鐵鏟突然挖到了一個不明物體,于是便呼喚哥哥過來檢視。這時隊裡他的另一個兄弟萬以年發現了這邊的動靜,也跟了過來。在進行一番勘察後,三兄弟決定繼續往下挖掘,并阻止旁人觸碰那件東西。在不停地挖了兩尺深後,他們發現了這個被埋藏在土中的物體,其形狀像是個花瓶。

老農挖出一花瓶和40斤黃金,他随後将花瓶丢棄,專家:那才是寶貝

于是三兄弟便将這挖出來的“花瓶”帶回家中,在小心用水清洗後,他們發現這竟是個做工精緻的“花瓶”,與尋常的花瓶完全不同,然而對于農民來說,這個“花瓶”雖然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卻沒有什麼實際用處。随後他們發現,這個“花瓶”特别沉重,于是他們決定打開它一探究竟,看看其中到底貯藏着什麼東西。

然而正是這無心之舉,卻給他們帶來了意外之喜。三兄弟驚喜地發現,在“花瓶”中竟藏着大量的黃金。在和家裡人提及這個事後,三兄弟的老婆都主張将這些黃金平分,而這個“花瓶”歸屬于它的發現者萬以全。

但是在經過深思熟慮後,三兄弟拒絕了這個提議,因為萬以全挖出“花瓶”的消息已經在村中傳開,如果将這些黃金私吞,肯定會惹來大麻煩。最終大哥萬以才在衆多黃金中挑選了兩塊,将這兩塊黃金帶到鄉政府彙報這個情況并對其進行鑒定,鑒定結果表明,這兩塊金子的含金量極高。

老農挖出一花瓶和40斤黃金,他随後将花瓶丢棄,專家:那才是寶貝

萬以才表示,在自己家中像這樣的黃金總共多達40斤,引起了在場專家的震驚,随即派遣多名專家前往萬以才的家中進行檢視。專家們發現,萬以才兄弟仨挖出的這些黃金形狀各異,有的像金餅,有的像猛獸,而那些金獸更是有足足9公斤重,其他的一些黃金器皿更是重達11公斤。

專家急忙詢問三兄弟,用來貯藏這些黃金的容器去向,三兄弟便把他們差點丢棄的“花瓶”交給專家。然而,在考古專家們細緻研究後斷定,這個看起來不顯眼的“花瓶”,其價值遠遠大于這40斤的黃金。

這個“花瓶”高24厘米,口徑12.8厘米,腹徑22.2厘米,足徑13.8厘米,而在上面更是用古文标注了它的來曆。原來這個“花瓶”,是齊宣王五年,齊國率兵攻打燕國的時候,從燕國搶奪來的國寶。

老農挖出一花瓶和40斤黃金,他随後将花瓶丢棄,專家:那才是寶貝

從這個壺表面精細的花紋以及其獨特的造型中,專家确定其為戰國時期燕國遺留下來的文物。它憑借其出色的工藝,被認為是中國青銅時期泥範鑄造工藝技術中最傑出的作品,是當之無愧的國寶。最終這個文物被命名“陳璋圓壺”,被安置在南京博物館供世人欣賞,被認作是鎮館之寶。

随着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根據陳璋圓壺表面的銘文記載,陳璋圓壺其實為一對,而另一隻“陳璋方壺”被八國聯軍搶奪,如今被珍藏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在“陳璋圓壺”的表面,刻着“齊臧戈遊”,而另一隻“陳璋方壺”的表面則刻着“大臧戈遊”。這表明在當時齊國成功打敗燕國,奪取了其鎮國之寶後,作為凱旋得勝的一方,他們的士氣大漲。

老農挖出一花瓶和40斤黃金,他随後将花瓶丢棄,專家:那才是寶貝

為了表彰萬家兄弟主動将他們無意間挖出的“陳璋圓壺”上交國家的這個行為,國家決定拿出一萬元作為他們發現這個來之不易的鎮國之寶的獎賞。在八十年代,對于普通農民家庭來說,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