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名校用地下室養盲人,結果養出了著名“天才獎”獲得者

撰文 七君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Moffitt 圖書館有個“詭異”的地下室,這個不通風的地下室沒有窗戶,常常不開燈,但空氣裡卻彌漫着濃濃的人味。

這難道是什麼神秘主義的集會中心嗎?

美名校用地下室養盲人,結果養出了著名“天才獎”獲得者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Moffitt 圖書館。圖檔來源:wikipedia

在這個大學地下室裡确實住着一群“奇怪”的人,他們可以在地下室摸黑作業,而且形成了一個頗有凝聚力的小團體。他們其實是一群盲學生。

這些盲學生都是伯克利分校的的學子,而這個地下室是伯克利的盲人學習中心。這個學習中心的正式名稱是 Assistive Technology Center(輔助技術中心),但大夥兒卻管這個地方叫“洞穴”(The Cave)。大概大家把自己看作是眼睛看不見,但是心卻和明鏡似的“蝙蝠俠”吧。

美名校用地下室養盲人,結果養出了著名“天才獎”獲得者

伯克利的 Assistive Technology Center(輔助技術中心)。圖檔來源:berkeley.edu

正如它的大名所顯示的那樣,輔助技術中心給了盲學生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便利,還讓他們享受了世界一流的殘障人士輔助技術。

實際上,“洞穴”擁有當時全美最好的盲人工具箱。

早在網絡都還沒有普及的80年代,盲人學生們就可以讓電腦朗讀書本和文章。在前網際網路時代,“洞穴”能提供的技術是獨一無二的。

比如,這種叫做 Kurzweil Reading Machine 的機器可以掃描文字,并把文字轉化成語音朗讀出來。

美名校用地下室養盲人,結果養出了著名“天才獎”獲得者

這台機器的名字可能會讓你覺得眼熟:這個機器是在1976年由計算機科學家雷蒙德·庫茨魏爾(Raymond Kurzweil)發明的,庫茨魏爾現在是谷歌工程總監,他曾寫過《奇點臨近》這本預言AI超越人類的未來學暢銷書。

另一台叫做 Thermoform machine 的機器可以現場制作盲文,有點像現在的3D列印機。

“洞穴”對盲學生十分寬容。盲學生們不僅可以在“洞穴”裡自習,還可以在裡面吃和睡。學生們人手配了一把“洞穴”鑰匙,是以想呆多久就可以呆多久。

此外,伯克利的殘疾學生項目還給盲學生發放津貼,他們可以用津貼雇人給他們朗讀書本和打字。

美名校用地下室養盲人,結果養出了著名“天才獎”獲得者

盲文。圖檔來源:wikipedia

正是在這個“洞穴”裡,在别處備受欺淩的盲人學生們抱團取暖,從各自身上獲得安慰和力量,伯克利的小小地下室對于他們來說不僅是個清靜的避難所,更是精神的家園。

事實證明,“洞穴”對于大學來說也是個人才孵化器。伯克利對這些通常不被看好的殘障人士的投資,在數年後産生了意想不到的收益,因為從這個“洞穴”裡飛出了不少真正的“蝙蝠俠”。

其中一位就是技術咖 Joshua Miele。

美名校用地下室養盲人,結果養出了著名“天才獎”獲得者

Joshua Miele。圖檔來源:Amazon

Miele 的老家是紐約,但是他對紐約可沒有什麼美好的童年回憶。

在他4歲的時候,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鄰居在他臉上潑了硫酸,讓他失了明也毀了容。當時他全身17%的面積燒傷。在他小的時候,父母總是帶他去各個整容醫院。

萬幸的是,Miele 并不是一個容易被打倒的人,他十分早熟。11歲的時候,Miele 告訴父母,自己不需要再去醫院做整容手術了,他已經接受了現實,并且想要在這個新的起點上前進。

美名校用地下室養盲人,結果養出了著名“天才獎”獲得者

毀容前的 Miele。圖檔來源:Jean Miele/Amazon

學校的孩子們因為他的外貌總是霸淩他,但也是因為這種孤獨,他愛上了書本。小時候,Miele 很愛看科幻小說,而由于他的繼父是地球實體學家,是以家中常常有研究者出沒。

在書本中,他了解到第97号化學元素锫(Berkelium)就以伯克利命名,而這所高校擁有很強的實體學傳統,這讓他對這所學校産生了好感。于是在申請大學那年,他選擇了伯克利的實體學專業,并且拿到了入學通知。

以伯克利命名的化學元素锫(Berkelium)。圖檔來源:wikipedia

但年輕的 Miele 不知道的是,伯克利實際上是盲人的天堂。伯克利是美國殘障人士權益運動的發源地,也是1990年的美國殘障人士法(Disabilities Act)支援者的根據地。

盲人法學教授雅各布斯·滕·布羅克(Jacobus tenBroek)就曾在伯克利執教。盲人數學家、教育家 Newel Perry 也畢業于伯克利。

在入學之前,Miele 一度看不起視障群體,因為他覺得自己比普通的視障人士要厲害。但是到了伯克利的“洞穴”,他卻第一次對視障群體有了認同感。Miele 在接受美國醫學媒體 Stat 采訪時表示,他就是在“洞穴”裡才意識到殘疾不代表身體有殘缺。

Miele 常常做殘障人士教育義工。圖檔來源:Jean Miele/Amazon

雖然伯克利給予殘障人士士别處沒有的物質優待,但那裡的教師和學生卻不會對殘障人士投以特殊的目光,哪怕是憐憫。Miele 回憶,在伯克利“哪怕你是個被毀容的瞎子,大家也不會多看你一眼,在那兒多樣性是受到包容和鼓勵的。”

2021年,這位隻能用一隻藍色假眼“注視”世界的小男孩成了著名的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麥克阿瑟獎金為65.5萬美元,獎金的用途沒有限制。他同時也是亞馬遜的 Lab126 團隊的研究者,為其研發尖端技術。

Miele 現在是亞馬遜的一名工程師。圖檔來源:MEG COYLE / AMAZON

當他得知自己獲獎時還感到挺意外,因為那時他已經離開學術界多年。而這個獎在他心目中非常神聖,用他的話說,麥克阿瑟天才獎類似于“美國的諾貝爾獎”。

而正是在“洞穴”裡,Miele 倒騰出了他最引以為榮的技術。

他發明了Tactile Maps Automated Production(TMAP)。這是一款能生成3D可觸地圖的軟體。利用這套系統,地理資料可以被列印成紙上的浮雕。觸摸這種智能地圖,地圖就會把相關資訊讀出來,比如某個公共汽車站位于什麼地方,有什麼線路的公共汽車經過。這讓盲人自主移動成了可能。關于TMAP系統,Miele 表示 “這是他過去十年的職業生涯裡最令人興奮的”。

TMAP 軟體制作的可觸式地圖。圖檔來源:macfound.org

實際上,這是他在90年代在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時的作品。當時為了研究人是如何感覺聲音的,他學了理工科常用的數學軟體 MATLAB,然後花了六個月的時間研發如何用聲音和觸覺展示資料,這套系統就是 TMAP 的原型。

他還研發了一種隔空打字的空氣鍵盤 WearaBraille。盲人的手指隻要帶上動作傳感器,就能在任何平面上打出盲文。

空氣鍵盤 WearaBraille。圖檔來源:macfound.org

他還建造了YouDescribe系統。這是一個視訊搜尋工具,你隻需要輸入YouTube 視訊的音頻描述資訊,它就能幫你找到對應的視訊。利用Youdescribe,視障人士還可以和視力正常的朋友一起“看電影”,知道電影劇情的發展。現在 YouDescribe 的使用者覆寫152個國家。

能用音頻搜視訊的 YouDescribe。圖檔來源:macfound.org

Miele 并不是“洞穴”中飛出去的唯一一隻“蝙蝠俠”。實際上,伯克利的盲人學生中心“孵化”出了許多傑出人物。

如印裔作家 Ved Mehta 也是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Fatemeh Haghighi 是西奈山醫學院的神經科學教授。傑出的盲人在整個人類社會中較少見,但在伯克利的“山洞”裡卻百家争鳴,這種反內插補點得人們深思。

印裔作家 Ved Mehta 是一位詩人,也是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圖檔來源:wikipedia

實際上,能夠把書本朗讀出來的光學字元識别技術和文字轉換語音合成技術這類對于盲人來說必不可少的科技後來被證明對普通人也很有用,能夠聽懂人類指令的 Siri 的語音識别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就是一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洞穴”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技術先驅。如果我們能早一點關注殘障人士的需求,何嘗不是給我們自己的生活行友善呢?

開局殘血,後期神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