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内向不愛說話,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讓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這孩子比較内向,不愛說話”,小劄媽媽笑着向客人說。

每當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小劄就會像現在這樣,扭頭就回到自己的屋裡。而小劄的媽媽每次都會向客人解釋,說孩子是性格内向,不愛說話。

孩子内向不愛說話,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讓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不過,這樣的性格,其實并不是性格内向。因為内向的孩子,并不是完全拒絕與他人交流溝通的,而小劄不同,他在看到陌生人,或是有些交際不頻繁的熟人的時候,都會呈現出一種“逃避”的狀态,即不願與人說話,也不願意直視,總是躲躲閃閃,盡可能的避免與他人産生互動。

如果什麼時候自己“躲無可躲”的時候,小劄甚至還會生氣發脾氣。另外,小劄并不僅僅是看到陌生人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時候,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比如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麻煩的時候,小劄就會将“麻煩”放在一旁,不是選擇主動解決,而是選擇逃避,因為小劄覺得,時間能夠淡化一切,包括麻煩。

孩子内向不愛說話,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讓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這種思維,顯然是不正确的,逃避麻煩,而不去解決隻會有兩個結果:麻煩越來越大,麻煩一直存在。

是以,小劄根本不是什麼性格内向的人,而是“回避型人格”。

孩子擁有“回避型人格”的具體表現

《科教導刊(中旬刊)》中提到:“回避型人格障礙是與焦慮存在緊密聯系的一種人格障礙類型”。

可見這種人格對于孩子的成長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那麼它都會有什麼具體表現呢?

表現一:喜歡一個人呆着

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一些難以馬上解決的難題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人們的正确做法應該是積極分析,主動解決,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成長之路不會受到阻礙,才能夠讓自己更加的優秀。

孩子内向不愛說話,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讓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但是,擁有“回避型人格”的孩子卻不是這樣,他們往往不喜歡主動地去解決問題,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擁有“回避型人格”的孩子喜歡逃避,喜歡到一些自己認為安全的地方去,喜歡讓自己處于舒适的狀态,并且以此來進行“心理安慰”。

這種做法有一種自欺欺人的意味,因為他們往往喜歡通過享受這種舒适的感覺,來說服自己“已經克服困難”,進而以此來忘掉困難、擺脫困難。

而在他們進行自我心理安慰的時候,他們經常會一個人獨處,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能夠更好地進行“自我麻醉”,二是能夠避免他人的幹擾,避免與他人接觸之後産生更多的“麻煩”,是以他們看起來很喜歡一個人呆着。

孩子内向不愛說話,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讓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不過在他們的内心中,其實并不喜歡孤獨,隻不過他們更加懼怕因為交際而帶來的更多問題罷了。

就比如說,你和一個陌生人聊天的時候,不知道聊什麼,場面很尴尬,是以你就想要擺脫這種環境,而一個人呆着的時候就不會有這種尴尬。如果強迫自己去和對方聊天,就有可能聊到一些不合适的話題,就像信仰禁忌、習慣禁忌等等,進而惹怒對方,産生比尴尬更不好的影響,為了消除這些影響,還需要解決更多的麻煩。

孩子内向不愛說話,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讓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表現二:敏感自卑,思維消極

擁有“回避型人格”的孩子也是敏感自卑的,這種特點其實和他們思維的消極性關聯很大。

這些孩子生來其實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不具備什麼自卑心理,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因為家教等原因,而産生自卑的情緒。

比如一些老輩家長經常喜歡使用批評教育,整天不提孩子的優點,但是卻對孩子的缺點唠叨個沒完,甚至有時候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也必将變得自卑,并且因為家長經常批評自己,孩子将會對任何一句話都十分敏感,會認為每一句話都存在批評自己的意思,進而變得很敏感。

孩子内向不愛說話,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讓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而一個孩子對自我的認識是“做啥啥不行”的時候,孩子的思維将會變得消極。

其實在孩子擁有這種消極思想之前,孩子也曾經非常努力地想要進行改變,但是卻被家長忽視,最終導緻孩子徹底的認為自己就是“無能之輩”,進而變得消極,畢竟自己就算是再積極也是無濟于事。

這些被“回避型人格”困擾的孩子,在以後成長的過程中,就會變得很敏感、自卑,無論自己多麼的優秀,也不會認為自己優秀。

表現三:很沒有安全感

安全感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這種重要的程度可以說是占比首位的,幾乎所有的人格缺陷都有安全感不足的因素在内。

孩子内向不愛說話,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讓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當孩子擁有充足安全感的時候,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是不會逃避的,因為孩子有堅實的精神支柱,孩子認為自己無論是不是能夠處理好事情,都會有堅實的後盾來幫助自己,是以孩子就會擁有更好的發揮意願,更願意去處理困難。

孩子如果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孩子是十分擔心自己做出自己無法“善後”的行為,是以就會選擇逃避,正所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是“回避型人格”的典型表現。

孩子出現“回避型人格”,多半和這些原因有關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能把兒童的精神世界變為單純的學習知識”。

很多家長其實都過于關注孩子的文化知識培養,但是卻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進而導緻回避型人格的出現。

孩子内向不愛說話,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讓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那麼,孩子出現“回避型人格”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孩子的自我認識出現偏差

孩子出現“回避型人格”的最大因素,恐怕就是孩子的自我認識出現了問題。

孩子想要成長,擁有正确的自我認知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孩子熟悉自己的能力之後,将會在做事的時候擁有一個更加貼近真實效果的判斷,進而讓孩子可以選擇最佳的行事路徑,提高做事效率,增加自身的成長速度和效果。

是以,孩子的自我認識如果出現了偏差,那麼孩子就可能會認識不到自己“有多棒”。

【舉個例子】:孩子的力氣能夠拿得動20斤的東西,但是孩子認為自己隻能夠拿得動2斤的東西,是以遇到10斤的東西時,孩子就會認為自己遇到了“困難”。

孩子内向不愛說話,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讓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生活環境影響

孩子的生活環境對于孩子的人格養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孩子的家庭生活環境。如果家長采用的不合适的家教方式,那麼孩子就會産生人格缺陷的問題。

就比如我們之前談到的批評教育,如果家長經常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負面言論、行為的家庭環境中,那麼孩子就無法感受到正常的家庭氛圍,進而無法全面的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因為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少了很多必要的教育因素 ,比如鼓勵、表揚、肯定、榮譽、驕傲等等,這些都是保障孩子擁有完整人格的必要因素。

孩子内向不愛說話,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讓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如何避免孩子形成回避型人格?

赫裡克說過:“想要辦成事,就要離開膽怯”。是以,我們必須讓孩子脫離回避型人格,這樣孩子才能夠得到更好的成長效果。

那麼,家長們應該怎麼去做呢?

首先,學會利用“霍索恩效應”,讓孩子慢慢改變。

霍索恩效應簡單地講,就是一個人在受到他人關注的時候,他的做事效率會得到提高。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自己一個人做事的時候可能“得過且過”,但是受人注視的時候卻會“精益求精”。

是以,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一效應,來改變孩子“回避型人格”的問題。比如家長可以逐漸的增加對孩子的關注度,讓孩子在生活中慢慢的得到改變。

孩子内向不愛說話,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讓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加強對孩子的了解。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并不是供吃供喝就行了的,還需要給予孩子一些觀念指導、行為引導等。

當然,在進行教育的時候,大家并不是隻将正确的觀念表達出來就行的,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接受家長的教育。

是以家長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觀念、知識的教育,這樣才會有效果。

孩子内向不愛說話,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讓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最後,可以多讓孩子接觸一些美好的事物。

這世界有美好的事物,也有不好的事物,而它們對于孩子的成長影響也是不同的。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讓孩子接觸到的大部分都是一些美好的事物,那麼孩子就會覺得這個世界真美好,進而産生積極的意願,願意主動的去接觸這個世界。

但是,如果孩子經常接觸一些不好的事物,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好的,進而産生逃避行為。是以,家長要給予孩子一個“美好的世界”。

【今日互動】:你家孩子是否存在“回避型人格”呢?你平時又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

(本文圖檔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