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于彼,長于此:狗形機器人的中國情緣

突如一夜春風來,機器狗取代了豬,成為風口上被資本和巨頭們關注的對象。

從資本動向來看,最知名的機器狗制造商波士頓動力就被現代汽車收購。騰訊、小米、小鵬汽車等巨頭企業,也開始入場布局相關領域。

從商業動向來看,疫情之後機器狗的商業化速度明顯加快,目前已經涉足各種行業,包括城市管理、配送、建築、制造、倉儲、采礦業等。波士頓動力、Ghost Robotics等公司接到了來自各國政府和企業的訂單,中國機器人公司如優必選、宇樹科技、雲深科技、蔚藍科技、普渡科技等,也在不斷推出新品。

生于彼,長于此:狗形機器人的中國情緣

從産品動向來看,機器狗的能力譜系也在不斷完善和提升,目前波士頓動力最大的用例來自安全檢查,零售市場也有寵物機器狗、教學機器狗、導航機器狗等多種選擇,而去年十月的美國陸軍協會大會(AUSA)上,參展商 Ghost Robotics 更是帶來了一位殺手機器狗。

狗裡狗氣的四足機器人,一下子從實驗室黑科技,變成了街頭巷陌的偵察員,走進了口紅一哥的直播間,頻頻出現在大衆視野,存在感越來越強。

生于彼,長于此:狗形機器人的中國情緣

但另一方面,過去幾年不少機器人公司紛紛倒閉,曾融資2億美元的家用機器人公司Anki宣布資金耗盡,Mayfield Robotics也停止營運。著名的Baxter和Sawyer機器人制造商Rethink Robotics也将資産出售并結業。彭博社的一份報告也顯示,波士頓動力使軟銀損失超過1.5億美元,仍遠未實作盈利。

中國科技企業的積極擁抱,能夠讓風口上的機器狗長出翅膀嗎?

機器人商業化,還是得抄波士頓動力的作業

要搞明白機器狗的商業化前景,還是得聚焦在“萬狗起源”的波士頓動力。主要是從技術和商業化上,波士頓動力已經替大家把雷都踩了一遍,走過了三個過程。

1.從人到狗。

波士頓動力一直以創造令人驚歎甚至敬畏的機器人而聞名,在技術上,它的人形機器人所表現出的靈活性和反應能力,每次都能引發國内外網友啧啧稱奇,尤其是機器人Atlas,作為動态平衡和機械設計技術的頂級作品,一度被視作《黑鏡》到來的前兆。

不過,經過近三十年在機器人領域的努力,波士頓動力的商業化探索,直到2019年的狗形機器人SpotMini才看到了真正的曙光。

生于彼,長于此:狗形機器人的中國情緣

2.從大網紅到打工狗。

宣布商業化以來,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從大明星一朝淪落為打工狗,從靠當網紅來吸引眼球、賺點選量,開始進入警察局、醫院、居委會等地主動“打工”。

2020年疫情暴發之後,新加坡政府立刻宣布引入Spot系列機器狗,在公園巡邏來提醒大家保持射角距離。在龐貝城遺址中,Spot擔任巡視員來保證曆史文化遺迹的安全。作為無接觸工作的神器,Spot也被派往波士頓醫院的防疫前線,協助醫生進行遠端診療,監測病患的體溫和血氧水準。

生于彼,長于此:狗形機器人的中國情緣

3.從體制内到體制外。

機器狗和波士頓動力一樣,經曆了一個從體制内到體制外的轉型。成立初期主要由美國軍方資助,而無論是谷歌、軟銀還是現代汽車,都希望将機器人業務變成一個有利可圖、商業化非常光明的項目。

規模化量産需要更多的崗位,還是要靠市場來解決。目前,Spot最大的應用場景是工業巡檢。首席工程師Zack Jackowski透露,工廠客戶将機器狗帶入不想讓人去的工作環境和任務。

生于彼,長于此:狗形機器人的中國情緣

用流行的話來說,機器狗已經“畢業”了,必須告别蹦蹦跳跳、爬爬樓梯的學生階段,開始打工創造價值的“社畜生活”。

從big到Mini,機器狗的技術演變

2005年,波士頓動力推出了一款36英寸長、30英寸寬、240磅重的機器狗,名為BigDog,開啟了機器狗紀元。不過,真正為波士頓動力畫出商業藍圖的卻是另一款機器狗——SpotMini。作為迄今為止最小的機器狗,SpotMini重量隻有55磅,有着标志性的黃色外殼。

從BigDog到SpotMini,也是機器狗的技術演變:

·更節能。BigDog确實炫酷,2013年甚至配備了一隻手臂,可以撿起一個35磅重的煤渣塊,像扔鐵餅一樣投擲到遠方,這種用途可以用在軍事攻擊、清除路障等領域,一度令人生畏。與之相比,SpotMini的能力可以說是弱爆了,主要就是感覺、導航和拍攝,一次充電可以工作90分鐘。

生于彼,長于此:狗形機器人的中國情緣

·更安靜。BigDog、Alpha Dog等産品是為美國軍方開發的,但一直沒有在戰鬥中部署,主要原因就是噪音太大。和它們相比,全電動控制、不涉及液壓系統的SpotMini就要安靜多了,更适合在現實世界中執行任務,不打擾是機器狗的溫柔。

生于彼,長于此:狗形機器人的中國情緣

·更淘氣。SpotMini也具備了目前為止波士頓動力最新最好的算法,能夠憑借先進的導航系統,按照預定義的路線自動行走,穿梭在辦公室、實驗室。相比靈活的SpotMini,BigDog、AlphaDog往往需要人遠端控制操作,或者語音指令,卻能夠負重遠行、令行禁止,更适合軍事場景。

生于彼,長于此:狗形機器人的中國情緣

當然,SpotMini雖然代表機器狗商業化的技術發展方向,也并不是波士頓動力的救命稻草,否則軟銀也不會在大筆投入之後又出售寶貴的股份了。

雖然起步早、技術強,但頭部機器人企業的日子卻并不好過。除了因為研發成本高造成的銷售困境之外,機器狗還很容易遇上“吃粉”困境。

生存困境:機器狗究竟“吃了幾碗粉”

電影《讓子彈飛》裡,性格剛烈的六子被指責“吃了兩碗粉,給了一碗錢”,不惜剖腹自證。然而機器狗在深度學習解決黑箱性問題之前,根本無法證明自己“吃了幾碗粉”。

指責之一,來自隐私。

與機器狗的互動過程中,會不斷收集使用者的圖像、語音、行動資料,這對于城市、企業和家庭來說都是十分敏感的,随着各國資料隐私保護法律法規的不斷收緊,機器狗要麼被動限制擴張,要麼以極高成本銷售産品。

事實上,受限于生物識别資訊隐私法(BIPA),已經有1300萬美國人被禁止購買索尼的機器狗AIBO,原因是會被收集人臉等生物識别資料。

生于彼,長于此:狗形機器人的中國情緣

指責之二來自倫理。

那麼,讓機器狗所采集的資料,都在被監管的平台上進行處理分析,能自證嗎?也很難。因為人心會恐懼。

此前美國警察使用機器狗擔任警員,負責巡視工作,就被媒體和分析師指責,認為其可能會沖擊現有的問責制度。四足機器人畢竟不是真的人,如果做出錯誤的決定,責任會被歸咎為算法,無人為此負責。這對于社會倫理來說是一大挑戰。

所有,沒錯,是所有機器人公司來說,“吃粉困境”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是一個摘不掉的緊箍咒,未來不得不戴着鐐铐跳舞。

生于彼,長于此:中國土壤的獨特優勢

索尼AIBO死而複生,波士頓動力三易其主,軟銀pepper困局多年,這些先驅者都未能為機器人打開局面,中國科技企業的加入會帶來哪些改變呢?

一是完整的供應鍊體系,為普及率鋪平了道路。

四足機器人雖然對底層技術要求很高,但全球領先的波士頓動力、麻省理工學院等都建立了相關開源平台,可以通過API大大減少開發難度。加上中國産業在AI算法、傳感器、電機等核心供應鍊體系上的完整布局與價格優勢,相比售價高昂的Spot、AIBO等産品,中國企業推出的機器狗,正在推動這一品類從軍用、企業級應用向零售市場擴張。

加上中國科技巨頭熟谙的“羊毛出在豬身上”商業模式,相比專注于單一品類的機器人公司,能夠借助其他業務來消化機器狗的高成本,為商業化普及提供了一條可解的方案。

生于彼,長于此:狗形機器人的中國情緣

(Spot的附件,包括攝像頭、雷射雷達、通信元件)

二是消費級市場的動力,讓商業轉化成為可能。

成本的進一步降低,中國企業擅長挖掘消費級市場的商業潛力,不難為機器狗找到了應用場景。憑借可愛的仿生外形,以及程式設計控制的特性,機器狗成為兒童STEM啟蒙的絕佳方式之一,讓父母心甘情願掏錢;對語音互動、虛拟寵物并不陌生的家庭,也将機器狗作為監控、生活助手等智能硬體的替代品。機器狗的場景探索,也帶動了極客/開發者的銷量,比如2022年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就将智能導盲機器狗作為賽題,讓機器狗有一天能夠代替導盲犬。

實用性與可玩性的平衡,大大增加了産品的附加價值。

生于彼,長于此:狗形機器人的中國情緣

三是5G+雲+AI的新基建,為性能表現奠定基礎。

機器狗在應用側的表現,受到環境、算力、通信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市面上的機器狗主要服務于垂直場景,負責單一且限定的任務,要在這些領域替代人來作業,對機器狗的性能、精準度、低延遲時間等提出了要求。

中國産業智能化的浪潮下,對工業、礦山、港口等作業環境進行5G+雲+AI的綜合改造,可以有力地在基礎設施層面,保障機器狗所需要的邊緣算力、實時傳輸、智能計算分析處理等能力,能夠很好地完成導航、異常檢測、觸發警告等任務。

生于彼,長于此:狗形機器人的中國情緣

現實世界需要的是穩定安全可落地的解決方案,以及高成本效益的軟硬體生态系統。正如波士頓動力公司業務發展副總裁邁克爾·佩裡所說:“從商業角度來看,很多最有趣的事情都是人們會覺得無聊的事情,比如讓機器人能夠在工業設施中讀取模拟儀表。這不會點燃網際網路,但它對許多企業來說都是變革性的。”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四足機器人的概念不是中國發明的,但在中國産業數智化的土壤上,機器狗的命運可能會有所不同,真的長出商業化騰飛的翅膀。

或許有一天,當我們覺得機器狗已經有點無聊了,就說明機器人公司有了更好的生存空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