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作者:華夏風物分享家

公元前400年前後的某個春日,晴朗的天空中喜鵲報喜,墨子見此情景,不禁沉思:為何人類不能像鳥兒般自由飛翔呢?

在仔細研究了鳥兒翅膀的流線和震動的頻次,經過數次調整,墨子終于耗時三年将木頭精心雕琢為鳥,并配以繩索控制方向。然而,登臨長空的木鸢隻飛了一天就“落地而亡”了。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濰坊世界風筝博物館中,正在“墨子與木鸢”畫前駐足的參觀者。©濰坊市攝影家協會

這便是《韓非子》中所記載的墨子以三年造木鸢的故事。雖然在思想家、發明家墨子心中,這隻木鸢“不如為車輗者巧也”,遠比不上車子實用和巧妙,卻完成了“人類最早的飛行器——風筝”,登上曆史舞台的“首秀”。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墨子之後有魯班削竹木為鵲、王莽“取大鳥翮為兩翼”以窺匈奴,以及垓下之戰中韓信令風筝載人奏楚歌等記載……生逢亂世的風筝,是早期空戰中的“偵查兵”,承擔着傳遞資訊、軍事作戰的功能。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山東微山出土的西漢二層樓閣畫像石(拓印版),樓閣的上方有大鳥與人并行的圖騰。(圖源網絡)

步入唐宋,随着手工業和制造業的空前發達,紙制風筝、絹制風筝等輕薄而精美的形态應運而生。有的宮廷工匠将琴弦安裝在風筝上,使其迎風飛翔時可以發出古筝般動聽的樂聲;更有甚者在風筝上懸挂燈籠,夜幕低垂時宛若流星般。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小小的風筝俘獲了達官貴族的心,宋徽宗便是風筝的“頭号粉絲”,曾主持編撰《宣和風筝譜》,相傳記載了400餘種風筝圖樣。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電視劇《清平樂》中宋英宗和聖烈皇後高氏放飛了一隻大雁風筝,即來自開封省級非遺宋室風筝。(圖源網絡)

後來,風筝更是逐漸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了西子湖畔“橋上少年郎,競縱紙鸢”的盛況。放風筝,成為人們春日踏青的競賽項目,和蹴鞠、馬球等相似,在遊樂之餘亦可獲得強身健體的功效:“引絲而上,令小兒張口仰視,可以洩内火。”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杭州錢塘江畔的濱江跑道,每逢春天開滿櫻花,是人們進行晨跑、踏青、放風筝等戶外運動的好去處。©圖蟲創意

明清時期,風筝的裝飾手法變得更為豐富,也随之湧現出一批精工細琢的風筝匠人。在匠人眼中,制作一個風筝需要曆經紮制、裱糊、繪畫和放飛四道工序。

紮制骨架是風筝制作的基礎,以陰幹兩、三年的四川或江西毛竹為佳。有水分又有油脂的竹篦,經劈料、烤型、修正等,憑借良好的柔韌性方能适用于十字、米字等多種結構。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風筝骨架(圖源網絡)

清末民初,魏元泰将古建築學中的榫卯結構應用到風筝紮制中,創新出“能屈能伸”的天津魏風筝。近一尺長的風筝,憑借“穿眼帶榫、前後見平”的龍骨,竟能折疊、收納于小信封中,足見精巧與便攜,就連溥儀也曾訂做過。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風筝魏第四代傳人魏國秋制作可拆卸的金魚風筝。(圖源網絡)

“粘糊牢固、齊整邊緣”是裱糊的訣竅,而荷花、龍鳳、蝙蝠、蟾蜍等栩栩如生的繪畫紋樣,更折射出了“觀物取象”的傳統美學。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繪制風筝面(圖源網絡)

基于對各種動物長期的細緻研究,來自開封的汴京宋室風筝造型逼真、手繪精細,鷹翅有矯健的翺翔感,蝶翅有微微的抖動感,鳥尾則有優美的飄逸感……正如第五代傳人宋天亨所言:“天空是活的,因為有風筝。”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汴京宋室風筝中精巧的蜻蜓風筝(圖源網絡)

最後一環的放飛,才是檢驗風筝真本領的時刻!主要包括以下幾大大要點: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清代齊健隆所繪制的天津楊柳青年畫《春風得意》©中國美術館

當抗水性強、着色性好的尼龍綢或塑膠等複合材料加入“風筝軍團”,聲光電等現代元素裝點着大大小小的風筝節慶……革新的背後,不變的是薪火相傳的匠人精神,鍛造着中國千年以降的飛天夢。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陽江風筝節上的動感夜光風筝 ©南方網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經過漫長的曆史洗禮,走到今日的中國風筝,衍生出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濰坊、陽江、北京、天津、南通及開封等主要産地。究竟誰能穩坐風筝界的“頭把交椅”?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中國風筝地圖 ©華夏風物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每年春天,享譽世界的濰坊國際風筝節總能登臨熱搜。因為這裡不僅是全球70%的風筝的産地,更重要的是任何你能想到的東西,都能被“送上天,與太陽肩并肩”。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每年濰坊風筝節時,天空上密密麻麻的全是風筝。(圖源網絡)

天上飛的燕子、蝴蝶,地上跑的虎豹,水裡遊的錦鯉,以及仙鶴童子、麻姑獻壽等傳統工筆畫風筝,是“東道主”濰坊的經典“秀款”。

若是在天上看到暴走的籃球運動員哈登、伊藤潤二漫畫中出走的恐怖頭顱,又或是《西遊記》中唐三藏和他的三徒弟,也不要大驚小怪!還有章魚率領的膠東半島海鮮大隊、“試飛成功”的巨型航母,乃至超過3000平方米的年畫風筝,都正在趕來……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不要懷疑!這些真的都是風筝,超大型軟體風筝,沒有風飛不起來的那種。(圖源網絡)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長70米、寬45米的“連年有餘”年畫風筝,起飛的瞬間拉力高達10噸,需要靠鏟車才能飄起來。(圖源網絡)

集結了世界各地“武林高手”的濰坊風筝節,通過無數造型奇特、腦洞大開的巨型風筝,聚焦着巨大沉默物體迷戀者們的目光,也展現了山東人基于“大”字的樸素消費觀——風筝放都放了,為啥不放個大的?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濰坊人将對風筝的愛投入到了方方面面,連火車站也修建為蝴蝶風筝的形狀。圖為濰坊站效果圖。©齊魯網

自1984年以來,濰坊風筝節已舉辦了40餘屆,其間還偶有“風筝沖浪賽”等将古老的風筝與現代極限運動結合的新形式。作為中國最早冠以“國際”且得到世界矚目的大型地方節會,濰坊“硬核”耍風筝的背後,是紮實、精良的制作與放飛技藝。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美式沖浪風筝(圖源網絡)

立體風筝和串式風筝的“結晶”——龍頭蜈蚣風筝,便是濰坊走向世界的“頭号功臣”。工藝繁雜的龍頭蜈蚣風筝,相傳最初是給乾隆皇帝賀壽“放晦氣”的物件。20世紀80年代,被時任美國風筝協會主席的大衛·切克列看到,間接促成了首屆風筝節的興辦。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清宮舊藏紙制龍形風筝,雙眼還可活動。©故宮博物院

與定于每年4月第三個周六舉辦的濰坊風筝節不同,陽江風筝節在每年的九九重陽。告别了濕熱的春夏,天高風勁的爽秋才是嶺南人放風筝的好時節。此時,飄滿天空的紙鸢,亦是人們“遍插茱萸少一人”,遙寄相思的媒介。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陽江文化藝術博覽會展示的龍頭蜈蚣風筝。©圖蟲創意

陽江風筝的關鍵詞,在于“炫技”。作為南海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中轉站和補給站,其獨有的特技風筝,延續着留洋謀商的人們開拓創新的冒險精神。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陽江風筝節上的四線特技風筝。©《陽江日報》微信

搖頭擺尾的龍頭蜈蚣風筝從山東半島來到嶺南,還習得了“噴火”的技能。

多線崖鷹風筝的“分身術”也是一大絕活,一條主線可分出多達幾十隻小鷹,群鷹翺翔、左右盤旋,甚至會引來真鷹追逐。

“空中戲劇”的靈芝風筝,通過“∞”的動态飛行,配以筝鳴聲,生動地演繹出了《白蛇傳》中白娘子盜靈芝的故事。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靈芝風筝(圖源網絡)

由北至南、從春到秋,密密麻麻的風筝成為了天空彩色的雲朵。“北濰坊,南陽江”,兩座鸢都扛起了中國風筝界的大旗,哺育着這朵民間文化的奇葩。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作為風筝四大産地之一的北京,風筝種類繁多,大體可分為紮燕、硬翅、軟翅、對燕、拍子、串兒、筒兒等7種造型。清朝年間,京城以哈氏、金氏、馬氏和曹氏風筝四足鼎立,其中曹氏風筝便以紮燕聞名,創立人是家喻戶曉的曹雪芹。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紅樓夢》前八十回中共3次提到了風筝。圖為87版《紅樓夢》中放風筝的場景。(圖源網絡)

在《紅樓夢》的盛名之下,曹雪芹可是一位隐藏的風筝高手。他所繪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以歌訣的方式詳細介紹了43種風筝制作技藝,每種風筝均繪有骨架圖、彩圖,堪稱中國風筝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使曹氏風筝成為衆多民間風筝中唯一有獨立文字記載的。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曹雪芹所介紹的紮燕風筝“畫訣” ©台灣漢聲出版社《曹雪芹紮燕風筝圖譜考工志》

在曹雪芹的風筝世界中,“肥燕”是持重沉穩的壯年男子,“瘦燕”是千嬌百媚的成年女子;“肥燕”“瘦燕”相合為“比翼燕”,代表恩愛的夫妻;“半瘦燕”是活潑好動的少年,“雛燕”則意指牙牙學語的娃娃……黃發垂髫、紅男綠女的燕子風筝搭建起了一個完整而龐大的“家族”。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紮燕大家族 ©台灣漢聲出版社《曹雪芹紮燕風筝圖譜考工志》

北京,原為古燕國。這隻從曆史中飛來的紮燕風筝,系下了京城與燕子的不解之緣。1980年,郵電部發行的第一套風筝特種郵票,便以紮燕為題材;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中的“福娃妮妮”同樣以此為靈感。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燕子郵票和福娃妮妮(圖源網絡)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起源于北宋的南通風筝,俗稱“闆鹞”,是南派風筝的代表。以正方形和長方形組合而成的六角闆鹞居多,最大的特色在于哨口的設計。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九連星闆鹞《十八羅漢》(圖源網絡)

哨口由哨面和哨筒組成,其中哨筒又可分為球狀和管狀兩類。前者通常由葫蘆、果殼(白果殼、栗子殼、龍眼殼)或蠶繭制成,後者多選取竹筒内膜或鵝毛管。

在不同的哨口形狀、尺寸和材料的影響下,闆鹞可以發出千變萬化的聲音,時而悠揚如大提琴,時而尖亮如小提琴,宛若一曲“空中交響樂”。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闆鹞哨口的細節(圖源網絡)

會唱歌的闆鹞,也被沿海的人們用來預報天氣。當地流傳着“鹞子口聲急,明朝雨打壁”的民諺,鹽民一旦聽見闆鹞吹響下雨的哨聲預警,立馬趕赴鹽場收“灰”。飛翔的闆鹞,也是漁民出海時判斷氣流變化的依據。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甲比”,是藏語中對風筝的稱呼,意為“會飛的紙鳥”。事實上,這種紙鳥不但會飛,還會“鬥”,彰顯了熱烈奔放的少數民族風情。

每年的8-10月,天氣轉涼、風力漸足,拉薩河畔便迎來了藏地風筝“一決高下”的時機。其最大的樂趣在于和對手的風筝“打架鬥毆”,誰的線把對方的風筝絞斷了,就宣告勝利。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河灘邊放風筝的拉薩市民 ©中國西藏網

是以,“固巴”,即風筝線,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鬥風筝過程中最重要的“武器”。而取勝的關鍵,則要依靠一種塗抹在風筝線上的秘制塗料——“那”。“那”由玻璃碎渣、糌粑、白糖和雞蛋等混合而成,塗在風筝線上可以使其更加鋒利。

藏式風筝還獨有一套怒目相對的“表情管理”。如“加沃”(大胡子)、“米洛”(瞪眼)和“其瓦”(龇牙)等不同的繪制圖案,勾勒出一隻隻吹胡子瞪眼的“硬漢”風筝。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風筝飛遍了中國,也飛向了世界。

與“好鬥”的藏式風筝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是,電影《追風筝的人》中的主角阿米爾與哈桑都是鬥風筝的行家裡手,然而在一次風筝大會上追蹤鬥敗的風筝卻成為了兩位阿富汗少年命運的轉折點。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電影《追風筝的人》(圖源網絡)

同處東亞文化圈,南韓的風穴風筝也以“鬥”為特色,人們在風筝面上挖了一個與太極八卦旗相似的風穴,将風阻化為浮力,使風筝的動作更為靈活,便于打鬥。而日本自明治時代就出現了浮世繪風格、形似“屁簾兒”的風筝,面積可達數十甚至上百平方米。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左圖為日本航空印有鯉魚旗的海報;右圖為日本愛知縣幸田風筝節,人們放的浮世繪風格的風筝。(圖源網絡)

當風筝漂洋過海至東南亞,成為了馬來西亞的國家象征之一。月亮風筝曾出現在50分硬币的反面,馬航的徽标也是以貓咪風筝為靈感而制成。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馬來西亞制作月亮風筝的手藝人(左圖)及硬币背後的月亮風筝圖案(右圖)。(圖源網絡)

小小的風筝,也積極投身于各國的節慶民俗中。每年10月31日-11月2日,是風靡拉丁美洲的亡靈節,瓜地馬拉選擇用放飛巨型風筝寄托對逝者的思念。法國的迪耶普國際風筝節建立于1980年,每兩年的9月舉辦一次,是世界三大風筝節之一。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瓜地馬拉亡靈節上色彩鮮豔的風筝(圖源網絡)

在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正廳,與蒙特哥菲爾兄弟第一隻熱氣球的複制品、萊特兄弟的飛行者1号比肩展出的是中國古代的風筝與火箭模型。一旁還寫着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筝和火箭。

有道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風筝,這項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以穿梭千年的豪氣幹雲,勾畫着古人飛天夢的雛形。

文丨趙晨辰、邸丹彤

文字編輯丨邸丹彤

圖檔編輯丨雪哥

封圖丨圖蟲創意

本文由華夏風物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春天已經來了,是時候出門放風筝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