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萬天才的困境:90%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難逃低配人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過去人們常說,讀書改變命運,似乎隻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打破階級的限制。但不得不承認,現代社會各城市與地區間的發展水準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即便是同一學曆的大學生,也很難在不同的城市擁有相同的發展前景。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個體對于外界的需求中,最基礎的需求就是溫飽需求,是以想要獲得良好的物質生活水準,其實是比較容易實作的。但馬斯洛也提出,一個個體最高的需求是對精神力量的追求,也就是他們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

兩岸城市發展間的巨大水準差異,導緻一部分人在一線城市難以生活,即使他們每天非常辛苦的工作,收入卻隻能夠維持溫飽,生活品質更是大大降低。

數萬天才的困境:90%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難逃低配人生

社會所宣傳的主流觀念一直在告訴這些尚未畢業的學生,他們的能力及文憑已經足夠讓他們在一座城市立足。

是以不少學生畢業後都懷着一腔熱情,義無反顧的留在一座陌生的城市獨自打拼。在他們看來,社會和自己平時生活的校園環境并無差别,可以擁有廉價的食宿環境,身邊也會有人不斷的支援自己。

但殘酷的現實很快就磨滅了這些學生的熱情,進入社會後,他們發現自己每天需要面對的最基本的問題,就是該如何生活,在哪裡休息。在這些壓力的影響下,有不少年輕人都選擇躺平放棄,甚至有的人會忘掉自己原本的理想。這正是數萬天才的困境,90%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難逃低配人生。

數萬天才的困境:90%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難逃低配人生

人們常說,你在大學時所選擇的專業,會對今後的工作産生重大影響,這也讓不少大學生都天真的認為,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及專業能力,已經能夠支撐他們完成今後的工作。但事實并非如此,文憑在現代社會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重要。

大部分公司需要的都是那些能夠為自己帶來效益,或是幫助自己解決現階段問題的人,而不是一個隻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學生。是以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往往會面臨許多難以接受的現實問題,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樣的工作。

有的人已經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但是這份工作能夠帶來的收益太少,甚至不足以養活自己。

數萬天才的困境:90%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難逃低配人生

而那些能夠帶來高收益的工作,往往有着自己無法接受的問題,在這樣的對比中,他們不得不做出選擇,以至于漸漸失去了原有的理想,渾渾噩噩被迫接受現實。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行業都非常熱衷于,聘請一個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大學生。隻需要付給大學生較少的薪水,就可以讓他們十分拼命的工作。不過找到工作對這些大學生來說,隻是改善生活的第一步。

過去在國小生生活,大部分學生雖然沒有經濟來源,但仍然能過着體面自由的生活。

但畢業後他們需要獨自生存,需要開始自己支付房租、水電、物業費等各種生活費用。隻有當這些高昂的生活成本展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才能夠意識到生存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

數萬天才的困境:90%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難逃低配人生

這些剛從校園中走出來的學生并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能力進行儲蓄,有的人甚至還會在拼命打拼後落下一身債務。出現這樣強烈的反差,主要原因還是知識及學曆在衆人眼中,始終存在于一個較高的地位。

似乎每個中國人都想要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人,不少農村家庭也會将大學生當成家族的驕傲。随着義務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必要去思考教育的成本。

這樣的想法固然是好的,畢竟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去豐富自己,讓自己見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有深度。但時至今日,這些所學的知識大多隻是一種文憑,并不能在生活中起到實質性的幫助。

數萬天才的困境:90%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難逃低配人生

很多公司與機關上司更加看重的是一個人處理問題的能力,是面對突發情況時的應急處理水準,以及在日常工作中的綜合表現。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高學曆就能擁有高智慧以及較好的就業前景,這樣的想法确實是正确的。

隻是這種思想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在幾十年前,大陸還沒有太多接觸過高等教育的人才,高學曆往往代表着出人頭地。但随着大陸綜合實力的發展,如今的大學生已經今非昔比,學曆的含金量也大大降低。

上大學更像是義務教育,成為了每個讀書人的必經之路。是以過去那些被人高看的高學曆人才,也漸漸成為了芸芸衆生中最不起眼的那一個。雖然高學曆的人确實活得會比低學曆的人更加輕松,但他們的生活環境已經不能與幾十年前的人相提并論了。

數萬天才的困境:90%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難逃低配人生

這也提醒我們不能太過看重自己的學曆,而應該積極踏實的尋找繼續生活下去的方法。

很多名校大學生或研究所學生僅僅守着一紙文憑,終日在家待業無法自食其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高學曆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件壞事。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