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談周國平夫人郭紅: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家有倆娃,老大是“學霸”,老二卻是“學渣”,父母如何做到一視同仁,因材施教?

如何喚醒孩子的學習内驅力?

如何陪孩子度過“叛逆”的青春期?

為人妻母多年,心力交瘁,女人如何找回丢失的自我,重新拿到生活掌控權?

如果您也正為以上問題煩惱,不妨聽聽她怎麼說。

對談周國平夫人郭紅: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郭紅,知名編輯、作家, 當代著名學者周國平的夫人, 15歲男孩叩叩和23歲女孩啾啾的母親,著有《長島小記》。

2022年3月,尹建莉父母學堂 【破界對話】欄目與郭紅女士進行了對談。

學堂:

您的一兒一女現在分别處于什麼樣的成長階段?

郭紅:

我的兩個孩子年齡相差8歲半。啾啾從紐約大學戲劇導演系畢業後,在擔任電影制作人。叩叩上初三,馬上面臨中考。

學堂:

您覺得養男孩和養女孩有什麼不同?

郭紅:

啾啾一直到中學都是很内向的女孩子,話很少,總是在觀察和思考,不用大人操心,學習成績就很好。

叩叩就和姐姐相反,很排斥學習,成績常在班級裡墊底。他太有自己的個性了,不肯接受外界的規則。但是上初三後像突然開竅了似的,每天跟人家比着賽的學習。

對談周國平夫人郭紅: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郭紅和叩叩母子

學堂:

這很令人好奇啊,轉折點是什麼呢? 叩叩為什麼突然被激發出了學習的動力?

郭紅:

其實這并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要說轉折,還要從他國小四年級的時候講起。

那之前叩叩在學校一直是“後進生”,我們也有些擔心他的社會适應和發展問題,就帶孩子去咨詢另外一所學校的校長。

沒想到那位校長看了孩子後對我們說, 叩叩是一個很正常、很可愛的孩子,這令我們十分意外。

于是我們幫叩叩轉到了這所能夠平等看待每個孩子的學校。

更大的轉折出現在一節體育課。那位體育老師第一次到他們班上課,就盯着叩叩亮晶晶的眼睛說“你,我要定了,你必須要來參加定向越野”。

叩叩就像《窗邊的小豆豆》裡的小豆豆,突然遇到了一個懂他的老師。

那之後每個星期六,我們都要起大早奔赴北京各大郊野公園,陪着他跑步,一跑就是4年。

通過越野跑,通過這4年的時間,叩叩完成了一個蛻變,不但身體素質非常好,自信心和内驅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過去他是全年級體育最好的幾個孩子之一,要是發現有人比他跑得快了,就要求我在家裡買跑步機加練;現在 這種勝負欲和成就感發生了遷移,擴充到和同學比賽學習。

在超越的過程中他體驗到很大的樂趣。

學堂: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做了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幫孩子找到适合他的學校、适合他的老師。

郭紅:

對,一個能看見孩子、懂得孩子、包容孩子的老師,會使孩子不再覺得自己是個例外。

對談周國平夫人郭紅: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男孩叩叩

學堂:

許多家長會無意識地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延伸,是以會認為,如果孩子表現不夠優秀,就代表我這個人的人生有瑕疵,就會産生改造孩子的沖動。那種時候,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愛。

郭紅:

的确是,是以我會反複給叩叩确認,給他信心——媽媽很愛你。

不論是他考的很糟糕,還是他垂頭喪氣地回來了——在任何一種情況下,我都不會站在成績考核那一邊來對他進行譴責。

我一直有一個觀念:

父母親要把事業的成功和失敗,與人生的成功和失敗區分開。事業成功的人不一定有一個成功的人生,而 成功的人生更重要。

像我女兒那樣特别努力的孩子,我反而會告訴她,你不用那麼努力。

我覺得即使孩子将來就是一個職業普通的人,但她有很好的性情,仍然可以過上很幸福的人生。這比有的人公司上市完跳樓,不知道成功多少倍,是吧?

那就是一個人壓榨自己的全部能力,拿自己的人生做賭注,去換取事業成功的反面教材。

哲學家康德說,人應該成為目的,而不應該是工具。

如果你真愛你的孩子,那麼孩子是你的目的,而不是孩子的學習、孩子的收入、孩子的房子是你的目的——這些都不配成為目的。

隻有非常虛榮的父母,才會把孩子學業、事業上的成功當成目标。

孩子成為一個健全的、善良高尚的、能夠感受美的、能夠幸福度過自己人生的人——這才是目的。

學堂:

家長選錯教育目标,會産生什麼後果?

郭紅:

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他非常懂音樂,是那種超級音樂發燒友。

他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要求女兒學鋼琴,他女兒也彈得非常好,16歲就得到一個青少年大賽冠軍,國家出錢給她開音樂會。

然而開完音樂會後,她告訴爸爸, 你讓我做的我全做到了,從今以後我再也不要碰鋼琴。

對這個孩子來說,她浪費了那麼多年的時光,父母又何嘗不是浪費了自己的時光呢?

雖然孩子取得了成就,但是她不要了,她覺得那是父母給她的要求,她隻是父母的工具。

我就覺得很可惜啊,這是雙輸。

是以一定要去傾聽孩子,觀察孩子究竟是怎麼想的。

一個孩子到了我們手上,我們是為了讓他成為我們的奴隸和工具嗎?不是的,我們是為了讓他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對談周國平夫人郭紅: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父與子

學堂:

您是如何傾聽孩子、觀察孩子的呢?

郭紅:

舉一個例子吧:

啾啾從小内向,但是上高中後突然熱愛上戲劇,甚至打算以戲劇為大學專業和未來職業。

我們作為家長一開始是有擔憂的。我們以前很少看戲,隻知道戲劇的閱聽人面很窄,就擔心孩子未來職業受限。

一個朋友開導我說,郭紅啊, 你是在拿你過去的人生經驗決定孩子将來的人生道路。

這句話給我非常大的一個提醒。

轉念之後,女兒搞戲劇過程中需要什麼,我們都不加限制地提供支援。

後來,通過啾啾給大學寫的申請書,我們才了解到她選擇戲劇的深層原因。

因為她爸爸是著名的學者、作家,她一直承受着很大壓力。比如作文寫得好,别人不會承認是她自己努力得來的,隻會說“你爸爸是作家嘛”。

啾啾就下決心一定要做一件爸爸不懂的事。

等到她在戲劇上面獲得很多同學老師的認可之後,她就覺得自己終于找到這件事了,不是生活在爸爸的光環和陰影之下了。

用啾啾自己的話說: “我不再是他的附錄,他則成為了我繼續譜寫人生時一個有用的參考。”

這件事情給我們的觸動很大,提醒了我,當孩子表現出來特别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深層的原因是什麼,但 孩子的決定一定是有深層原因和充分說服力的。我們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一定要尊重孩子,而不是把我們的想法強加給他。

像我女兒,她很乖很懂事,如果我說你堅決不要做,我跟她鬧,她一定會聽我的,但她會很痛苦,她會獨自消化這個痛苦,結果就是我們打着愛的名義給她上了一個枷鎖。

不要以為隻有打孩子一頓、罵孩子一頓是束縛,很多時候我們打着愛的名義說“為你好”,也是對孩子的束縛。

學堂:

這個過程很令人感動,讓我聽到身為父母, 如何在自身經驗、認知有局限的情況下,仍然竭盡全力克制自己,不去入侵孩子的空間,保護孩子的夢想。這種放手其實并不容易。

郭紅:

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要放手但不撒手吧,也就是留意孩子,但要不動聲色。因為你不可能知道你的孩子會長成什麼樣, 成長是一個神秘的過程。

心靈的成長需要空間,需要沉默,需要獨自消化。 父母親不能讓孩子在充滿幹涉的情況下去成長心靈。

在我家,如果孩子發呆,我們是不會去打擾的;如果孩子在看書,不論他看的什麼書,我們也不會去打擾,特别重視給孩子沉默和獨處的時間。

我覺得再厲害、再高明的父母,都沒有資格去占據孩子的頭腦。一旦父母把拙劣的、有限的幹涉強加到孩子身上,就會讓孩子走不必要的彎路。

孩子有權利選擇他的注意力在哪裡,在哪裡放空,在哪裡想象。

眼前這個小生命,我們隻是很偶然地成了他的父母,沒有權利主宰他的人生。

真正的愛一定是帶着尊重的。

對談周國平夫人郭紅: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女孩啾啾

學堂:

哪怕在孩子年齡很小、在大人看來還“不懂事”的時候也要這樣做嗎?

郭紅:

是的。像啾啾很小的時候,我們要帶她出門就會征求她的意見。

一次我們要去一個朋友家吃飯,就問啾啾,今天晚上去某某叔叔家吃飯,你想去嗎?

啾啾說:“寶貝不去。”

我說:“他們家很好玩啊。”

啾啾還是說:“寶貝真的不想去。”

我們就跟朋友道歉說,因為孩子想在家裡,我們不去了。

朋友批評我們太過分也太肉麻了,為什麼讓屁大點兒的孩子做決定?

我後來檢討,雖然當時隻是出于本能——我心疼我的孩子,她不高興去,我為什麼要讓她不高興啊?或者我們把她扔在家裡,讓她眼巴巴地等着我們?

但我也相信,孩子說不去,一定有她的理由,不然為什麼去另外一個朋友家,她就張羅着要去呢?

從孩子會說話,涉及到他們的事,我們就一定會征求他們的意見。

學堂:

叩叩正值青春期,許多父母頭疼 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問題,您家是如何處理的?

郭紅:

哈哈,他跟我們犟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就不說話,我們都是認輸的。

他如果鎖上自己的房門,我們也不會管他在裡面幹什麼。

時間長了以後,他知道你不會說他什麼,你不會反對他,他反倒出來征求你的意見。

現在他經常就是話痨。我要是靠在沙發上看書,他就會蹭過來挨着我坐,跟我講“媽媽,今天我們班誰誰誰好搞笑”之類的。

隻要給到孩子足夠的空間,親子關系真的是太融洽了。

隻有當孩子認為一個東西是父母強加給他的時候,才會反抗;當他發現父母接納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意願,自然願意和父母分享更多。

正如一位作家寫的,在家裡面父母要做善于認輸的人,孩子赢就雙赢。

對談周國平夫人郭紅: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周國平先生與兒子叩叩

學堂: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你看我養你這麼辛苦,你是不是應該多聽我的話,少氣我?”

孩子不服從的話可能立刻吼叫打罵就上去了……那遇到這種意見相左、親子沖突的情況,您是怎麼處理自己情緒的?

郭紅:

我其實特别恨這種在家裡面對孩子施加暴力的做法。語言暴力和身體暴力隻能教會孩子崇尚武力、欺負弱小——這就是野蠻。

要是我自己過于沖動,說了不好聽的話,一定會跟孩子道歉。

學堂:

中國家庭親子沖突集中爆發,往往是圍繞孩子的學習問題。

家長普遍都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績,将來出人頭地,是以可能會比較心急,對孩子要求也高。

即便孩子已經取得了的進步,家長也傾向于去看孩子尚且不足的地方,花很多時間精力盯孩子的成績,結果卻不好。

您怎麼看這種現象?

郭紅:

家長把時間精力都花在盯孩子的成績,結果就是孩子被捆綁了,家長也被捆綁了。 孩子成了囚犯,家長成了獄卒。

啾啾小時候有一次因家裡有事請了3個星期假,沒去上學,但回校第二天就要參加期末考試。請假期間就由她爸爸每天教她兩小時功課,沒想到回學校後還考了個年級第一,孩子自然特别高興。

但是她爸爸就跟她講, 以後再也不許考年級第一。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覺得第一名的孩子會一直處于焦慮的狀态,生怕被别人超過,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我也并不認同孩子的生活中隻該有學習和成績。

看到孩子特别努力在學習的時候我是很心疼的,就在想,我的孩子今天一天都沒有出過門,他不是個學習的機器呀。是以我常常都在問孩子:你今天該出去曬太陽了吧?該去打球了吧?該去帶小狗玩了吧?

孩子有學習之外的生活,對孩子的性情才是好的。

學堂:

家長們還是會關心,孩子怎樣才能自覺自律地學習?

郭紅:

我覺得 第一是要讓孩子做他喜歡的事,這樣他才會有内驅力;

第二是父母要懂得怎樣鼓勵孩子,幫孩子建立自信。

比如我家叩叩有次說,“媽媽,我想成為有錢人,學什麼專業可以比較有錢?”

我就趁機告訴他:

“每個行業的頂尖人物都可以是有錢的, 重要的是你首先要做你喜歡的事;做了你喜歡的事,你才會享受做的過程,才能把它做到最好; 做到最好以後你自然就會很有錢。”

他現在就知道想要成為一個有錢人,就得先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變得很牛,就變得很有内驅力。

當孩子講出在你看來比較幼稚的想法時,不要輕視也不要打擊,而要用開放的态度 允許孩子充分表達,并在其中找出積極、合理的一面對孩子進行鼓勵,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承認了,自己是很有價值的,就會很開心。

如果孩子一講自己的想法你就表達不屑,那孩子就會接收到父母的态度——“你個小屁孩說的都不對,父母永遠比你英明、比你牛”——那孩子就會産生對自己的不自信。

學堂:

當父母願意聽的時候,孩子才願意說。

郭紅:

對,父母給孩子一個表達的空間,孩子才會在不斷表達的過程中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他這個自我建立起來以後,他才有可能說“我去探索這個世界”“我選擇什麼”“我喜歡做什麼”,他才有可能按照他自己的意願來過這一生。

對談周國平夫人郭紅: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學堂:

如果您和周國平老師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有不同意見,會怎麼處理呢?

郭紅:

如果面對一個事情,我倆有不同看法,我就會平和、誠實地對孩子說:

“這件事爸爸想讓我這麼對你說,但其實媽媽自己是這樣想的。你看爸爸媽媽的想法雖然不一樣,但都是想對你好。

爸爸挺擔心你的這件事,而媽媽對這件事其實了解的不多,也不像爸爸那麼擔心,你可以直接去跟爸爸聊聊嗎?”

孩子确信爸爸很愛他,自己就跑去了。他倆在那說了一晚上,說完以後關系可好了。

是以說這個溝通可以很透明啊。

學堂:

中國家庭中一般是媽媽對孩子生活上照顧更多,孩子對爸爸的看法往往來自于媽媽的灌輸。

有的孩子跟爸爸很生疏,或者對爸爸留有不好的印象,其實是媽媽把自己對丈夫的怨氣轉嫁給孩子了。

而您會創造機會讓父子、父女單獨相處,讓孩子看到真實的父親。

郭紅:

是的,我覺得父親在育兒過程中其實蠻被動的。

孩子跟媽媽有天然的親近,爸爸有時候在外面幹着急,插不進去,偶爾一插進來吧,笨手笨腳的還會被媽媽和孩子同時嫌棄。

媽媽們有時候需要注意覺察,自己是否想要獨占孩子的愛。

實際上,讓父親以他更社會化的方式來跟孩子打交道,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健全,也能減輕媽媽獨自承擔的壓力,何樂而不為呢?

比如我女兒青春期的時候,我去接她放學,她在車裡跟我談她的困惑,我就告訴她,這件事情爸爸比我想的更多,角度也和我不一樣,可以和爸爸談談。

孩子回到家就開始跟她爸爸談一些真正的問題,比方什麼是真正的愛情?孩子的了解是什麼?爸爸的了解是什麼?

這個談論或許沒有得出标準答案,但重要的是,爸爸在談論過程中向孩子展示了一整個的思考方法。

直接的結果就是,啾啾高二暑假去參加耶魯大學的summerschool(夏校),教授評價她有罕見的學習人文科學的能力。這其實就得益于家庭當中經常性的談話、讨論、思考的氛圍。

現在的情況是,學校教育經常就是灌輸,是以 家庭教育一定要重視開放性的讨論和思考——不在乎水準高低,重要的是給孩子創造獨立思考的環境條件。

對談周國平夫人郭紅: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學堂:

許多女性在為人妻母後會發現,生活都被家務瑣事、照顧孩子占據了,失去自我,十分痛苦,您有這樣的體驗嗎?

郭紅:

有啊!

我有兩個孩子,很長時間我也是處于不工作的狀态,專心照顧家庭,經常累得找不着北。

幾年前有一天,我突然就特别崩潰,關起房門大哭了一晚上,誰都攔不住。

那天就覺得人生突然向你展示了真相:

我是孩子的媽媽,媽媽的女兒,老公的妻子,但如果去掉這些标簽,我是誰?

如果孩子長大了,媽媽去世了,老公離開我了,我就發現我什麼都不是啊!

然後我就想,如果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晚上我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我最想要做的事情我做了嗎?我沒有做。

我從小最想幹的不就是想當作家嗎?為什麼到現在都沒有開始呢?如果明天就死了,我這輩子不是白過了嗎?

我是過着沒有自我的生活啊!

從那以後我就說,我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呢?是以我就開了我的公衆号,哪怕不能經常更新,但這件事情我必須先讓它出現在我的生命裡。

後來我寫出《長島小記》這本書,也是因為開了公衆号以後就有一些朋友關注和鼓勵我。

我發現 當你開始表達自己的時候,才真正找到自己。

女性朋友,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經常追問自己,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不能夠被所有的社會角色把你給切割了。

當你被切割以後,你是一個碎片式的人,你沒有在内心中把自己整合成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到年老無能為力的時候會覺得自己白活了。

對談周國平夫人郭紅: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人隻有當你真的做上了自己熱愛的事情以後,你才會發現自己是有很多光芒的。

但你沒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就會感覺自己 像消防員似的到處滅火,解決這個問題、解決那個問題,解決完以後卻發現自己是空的。

許多女性出現産後抑郁,我認為和自我的缺失是有關系的。

她真正的需要被忽略了,她為自我做的事情太少了,她全力以赴每天照顧嬰兒,她會覺得自己是個奶瓶、是個護工、是個保姆,唯獨不是自己了。

是以我就說犧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們不要為了任何人去犧牲——為了愛情犧牲自己,為了孩子犧牲自己……都不要犧牲自己——要讓這些東西成為你的養分,幫你成就自己才行。

學堂:

媒體也都在說,女性你要愛自己,但很多女性感到很迷惑,到底什麼是愛自己?

郭紅:

我覺得愛自己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誰,要清楚自己的愛好,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這個真正的需要,我認為本質上來說它不是物質的需要,一定是一個精神上的需要,内心的需要。

學堂:

如何找到這個真正的需要?

郭紅:

我覺得讀書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另外一個就是跟朋友之間的交談。

如果你沒有讀過一些大思想家的書,你就隻能參照你父母或你親戚的精神境界來決定你的人生方向,你為自己找的參照就太差了,是吧?

一定要去讀最好的書,給自己找更好的精神标杆。

對談周國平夫人郭紅: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郭紅,圖源:《長島小記》

學堂:

現在不管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大家都有一個比較共通的焦慮,就是要跟人家攀比,看誰能掙錢。

好像社會對人的評價标準是很單一的,導緻父母、學校對孩子的評價标準也相應單一,就是看成績。

大家會簡單推導,好成績才能通向好職業,好職業才能通向大财富,才能通向被人羨慕的成功。

而您卻在《長島小記》中寫: 人生沒有成敗,隻有喜歡與不喜歡。

您是怎麼得出這種在多數人看來比較佛系的價值觀的?

郭紅:

我在工作生活中發現, 那些真正很快樂的人,并不是世俗意義上特别成功的人,很多成功的人都不快樂。

我認識一個很大的上市公司的創始人,财富是很多的,可是從我見到他的第一天起,他就在談論苦惱。我就覺得 财富的确能讓你更容易得到很多快樂,但它并不能夠決定你幸福的成色。

我也看到很多财富有限,但自得其樂的人。

我認為現在社會的價值觀其實已經比我小時候更多元了。很多時候, 賽道狹窄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限導緻的。

如果我們眼睛隻盯着最富有的人、金字塔尖兒上的人,那多少人都是在金字塔尖兒下面的,甚至是地基吧?

可是如果我不盯着金字塔呢?金字塔外面是不是還有很大的世界?

我們不要把通用的價值觀作為自己唯一的選擇,事實上有很多的價值觀可以選擇。

你需要的是打開你的世界讓你的價值觀不再那麼單一,然後要給自己心靈生活,給自己空間去領略不同思想家、作家展示的精神風景。

我覺得一個人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要完成自我教育。

學堂:

當父母完成自我教育,那麼面對孩子的事情時,也會沒那麼焦躁,會更雲淡風輕一些。

郭紅:

是的,當你自己成為這樣的人的時候,你自然可以這樣去處理生活中的事情。當你自己還不是這樣的人,那哪怕别人告訴你100個育兒招數也不好使。

是以 做父母是一個要向内修行的過程。

一些父母會以為,當父母就是要去改造孩子,但不知道,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最重要的其實是修行自己。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學堂全新推出【破界對話】欄目,旨在彙集同領域、跨領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觀點、開拓視野、增加聲量,共同感悟生命、體驗成長、重寫教育的常識。此文為【破界對話】欄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請期待。

郭紅女士新書《長島小記》現已上架。

對談周國平夫人郭紅: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尹建莉老師曾評價這本書:

這本書既是“生活在别處”,又是“生活在處處”。她描寫的亦是我們每個人當下的生活。隻要葆有天真和熱愛,再瑣碎的生活,也能過得異彩紛呈。

作者介紹

小豬豬,傾聽者,感受者,記錄者,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内容編輯,内容總監。本文首發于微信公衆号:“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衆号發送“轉載”。

主播介紹

垂垂媽,一個低調的文藝女青年,荔枝fm主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