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北剿匪篇——土匪安振有(一)

作者:老任閑聊天

(一)組織自衛隊

(原創作品)1945 年“八·一五”,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日僞統治土崩瓦解,人民高興異常。但是,羅子溝地區的局勢很不穩定。一方面,共産黨上司的人民武裝力量尚未進駐羅子溝,人民政權也未建立;另一方面,駐紮在羅子溝地區的日僞軍。雖然已被擊潰,但是,尚有一些散落在各地山野、密林中(多者幾十人,少者十餘人)。他們不甘心失敗,不斷地侵擾村民,搶糧、搶物、搶牲畜并殘殺無辜。是以,廣大群衆對如何才能過上安定生活心中無底。特别是潛藏在上老母豬河(上河屯)溝裡的20餘名小股日軍,到上河屯裡搶糧時,将該屯的老蔔頭爺倆槍殺後,更加别了群衆的恐懼感。

面對這種混亂不安的形勢,群衆迫切要求成立自衛隊組織,以求保護家園,過上安定的生活。此外,蘇軍進駐羅子溝後,為了維護地方治安,保護交通要道及通訊線路的安全以及為了便于就地籌措軍糧、馬草等事項,急需得到當地中國群眾的支援,是以,駐羅子溝蘇軍司令部,也讓地方建立群衆性的治安隊或自衛隊等治安組織。此間,汪清縣保安團的肖司令,也曾到羅子溝訓示當地成立自衛隊,以維護地方治安。

東北剿匪篇——土匪安振有(一)

要建立這樣一個組織,必須有人出面張羅與組建,還要有适宜人選做頭領。羅子溝街的辛德福(後任自衛隊副營長)、陳喜華、曲炳揚(後任自衛隊連長)等人積極張羅成立羅子溝自衛隊時,有人提議說:"安振有雖然投降過日本人,可他在抗日救國軍裡當過團長,懂軍事,又有上司經驗,讓他當自衛隊長準行。"也有人說:"安振有心眼不環,人厚道,和群衆關系好,他當自衛隊長滿夠格”。

後來,大家就推選安振有當了自衛隊的大隊長,又有人推薦劉芳茂(出身于地主家庭,僞滿時當過百家長、村長,開過澡塘)張盛琪,于憲洲當大隊副(張于二人在僞滿憲兵隊、警察署幹過事)。

大隊部的架子初步搭起之後,動員群衆參加自衛隊。大夥聽了這個消息,部分人很高興,積極報名,特别是懶漢,二流子等最為踴躍。但是,也有一部分老實巴交的農民,不願舞刀弄槍,怕當了自衛隊惹上禍端,留下後患,因而不願參加自衛隊

後來,安振有以大隊部名義規定:凡居住在羅子溝地區各村、屯群眾,一家隻有一個青、壯年勞力的,可以不參加自衛隊;一家有兩個青、壯年勞動力的,必須出1人參加自衛隊,一家3~4個青、壯年勞動力的,要出2人參加自衛隊

為了盡快組成羅子溝自衛隊,安振有與三名大隊副分頭到外屯做組織動員工作。安振有去北溝4屯組織動員,張盛琪、于憲洲負責南溝6屯,劉芳茂負責西溝5屯。經過一段時間的動員組織,各村、屯差不多都建立了自衛隊,至此,“羅子溝安振有自衛隊”于1945年的9月份正式成立,安振有任大隊長,劉芳茂、張盛琪、于憲洲任副大隊長。安振有的護兵(警衛)為仲緒揚。大隊部下轄2個中隊,8個小隊,各中、小隊配備正、副隊長各1人。總人數約為500人左右。

大隊部和第一中隊部,設在羅子溝街内。第二中隊部設在下河屯。各小隊分别活動在上河、下河、道河子、内河、上堿、太平溝、新屯子、河東等村屯。

自衛隊剛成立時,缺乏武器、彈藥。他們以村屯為機關,組織自衛隊員收檢日軍丢棄的各種槍支彈藥(特别是蘇聯紅軍與日軍作戰的72道頂子與大砬子戰場上丢棄的槍支、彈藥);同時動員各家各戶,向大隊部上交撿到的日軍遺棄的槍支、彈藥及日軍軍服。經過一個時期的收撿和動員群衆上交,自衛隊的武器裝備得到了充實。共有山炮一門,追擊炮3門,平射炮4門,輕重機槍29挺,柳彈簡 30 餘個,步槍近600支及一批彈藥

自衛隊中的絕大多數隊員,不離鄉土,吃住都在自己家,隻有少數人吃住在大隊部安排的一所大房子裡,住所内設有一食堂。在集體吃住的人員中,有一些是單身漢,也有一些遊手好閑的人,還有安振有從張家店南溝收降過來的30餘名日軍。(第二集有專門表述)食堂所需的糧食,主要是從日寇投降後遺棄的糧庫中取用。

自衛隊員一般隻盡義務,不享受任何待遇和補貼。但是,也有例外。據隊員孫仲安回憶,1945年10月份,他與街片的隊員每人分得4袋水稻,是從日軍敗走後遺棄的糧庫中取出的(此糧庫在羅子溝街中心,是用木闆釘的一個大倉庫)。

自衛隊沒有統一的服裝,主要穿自家做的便服。也有一部分人穿戴者收撿的日軍軍服和軍帽,凡戴日軍軍帽者,一律将其帽徽撕掉。另外,也有極少數隊員享着收撿的蘇軍軍服(主要是從戰場上撿來的)。

凡參加自衛隊的隊員,都要參加不定期的軍事訓練(農忙時幹活,農閑時訓練)。訓練主要以連(屯)為機關,個别小屯到附近大村屯(連)參加訓練,如河東屯隻有一個班的自衛隊員,他們就到上堿屯參加訓練。自衛隊員主要參加些簡單的軍事訓練科目,如:走步、列隊、射擊基本要領等、訓練次數不多,股一月一次,個别的村屯也有一月搞2次的,每次調練1-2天,教官主要由連長或連副擔任,有的也找一些懂點軍事常識的隊員擔任。街片自衛隊,由僞滿時當過自衛團的辛德福擔任訓練教官。

請關注下一集——收降日軍散兵

感謝退休幹部夏隆德老先生提供的曆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