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專家:青春期異常行為對照表及應對政策(家長必讀)

心理專家:青春期異常行為對照表及應對政策(家長必讀)

當代人的孤獨是一種“喧鬧的孤獨”。

我們生活在擁擠的人潮中,但孤獨感卻依舊如影随形。

我們一邊渴望友情,一邊堅稱社恐;一邊渴望親密關系,一邊又擔心在親密關系中受傷。

曾在北大任教的心理學博士徐凱文老師,在多年工作中發現,在北大這個彙集了全國精英學生的地方,有不少優秀的學生,經常會陷入到空虛、迷茫的狀态之中,他們感覺人生沒有意義,感覺自己内心空空蕩蕩,似乎除了好好學習,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價值。

對此,徐凱文老師認為:“高品質的親密關系,是我們活在世界上最大的底氣和财富。來自父母、伴侶、摯友的高品質陪伴,是幫助我們度過人生危機的關鍵支援。”

研究表明,在應激反應下,人類的反應有兩種戰鬥或逃跑。戰鬥就是面對,逃跑就是回避。順其自然就是一種積極的回避,不按最理想的方式去做,順應大勢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當某個個體遇到危機,到了覺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的程度時,心理專家的首要職責就是協助其尋找資源。

如前所述,通常人遇到危機容易進入認知狹窄的狀态,就是隻看到問題看不到資源。

從心理學角度,可以把資源歸納為内在、外在、團隊和精神四種類型。掌握資源的本質,就是能夠快速又準确的控制事态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01-

内在資源

内在資源就是你自己,通過喚醒内在的自我,以自身的力量幫助和治愈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有過成功和美好的體驗,可是當遇到危機和困難的時候,就會被負面情緒壓倒,落入越陷越深又越來越糟的境地。人一旦失去積極應對的能力,自然轉向消極躺平或一味逃避的狀态。

戰鬥的動力來源于過往的成功經曆和經驗,當此種體驗早已封存于内心的記憶深處時,就需要喚醒記憶,喚醒自身的力量。

我們曾接待過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的中學生A。A來自于一個破碎的家庭,父母很早就離異再婚了,她跟着爺爺奶奶住。A說她曾多次想到過自殺,甚至有好幾次已經籌備自殺行為了,但是她一直帶着媽媽送給她的金鍊子,這是媽媽送給她的生日禮物,每次看到項鍊,她就想起那天媽媽帶着她去遊樂園玩,她們度過了很愉快的一天。

A說,她一想到和媽媽在一起的美好回憶,就感到很溫暖,就不想死了。她說如果她真的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媽媽會很難受的,這給了她活下去的動力。——自殺不是突然發生的,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自殺一般經曆:産生自殺意念、下決心自殺、選擇自殺的地點與時間、采取自殺行為。

而這一環節中,如果内在的自我被喚醒,那一瞬間的治愈力,足以擊退負面情緒的霧霾。

-02-

外在資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支援系統,你的親朋好友,你熟悉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假設成有可能是我們解決問題的資源。

我們都需要高品質的親密關系,在這個世界上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有一直跟我們在一起的人,都有無條件愛你的人,擁有這樣的關系就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底氣和财富。

心理專家:青春期異常行為對照表及應對政策(家長必讀)

他說:你們知道在監獄裡懲罰人最嚴重的方式是什麼嗎? 不是不讓睡覺——不讓睡覺是虐待,是違規的——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關“小黑屋”。是一個人呆在屋裡,有燈,廁所,洗手池,但就是沒有人跟他說話,也沒有廣播,電視,報紙,就幹坐着。再強悍的犯人,最多兩個禮拜就崩潰了。

切斷一切和外界的聯系,相當于隔斷了社會支援系統。将我們個體融化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在與群體的聯系中獲得社會重要性和意義感,是人在社會上實作幸福感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03-

團隊資源

共同價值觀是形成團隊的核心要素。

比如有一個團隊出了很複雜的事情,通過觀察,我發現問題是:核心團隊的成員很難撼動新成員的偏執又極端的想法。經過仔細分析和讨論,大家的共識是一個核心團隊的形成,不是選拔出來的,而是淘汰出來的。

很多人加入過一些團隊,如果互相的價值觀不符自然會離開。是以,價值觀最一緻的人就形成了核心團隊,他們有非常一緻的行動,彼此又能形成強支援,一起成長的過程也沉澱出信任的基礎。

是以,團隊對同一件事有長期的共同認同,才能走向成功。

人要生活在集體中才更有力量,是以要珍惜有着共同價值觀的團隊資源。

-04-

精神資源

通過多年的心理診斷與咨詢工作,我了解到監獄裡的一個事實:如果一個犯人因不遵守紀律或打架鬧事,懲罰他最進階的方式,是不打不罵直接關禁閉。

單人牢房,一個禮拜,沒有人跟他說話,可以飯來張口但僅居于容身之地,且沒有任何資訊輸入,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視,沒有網絡,什麼都沒有。一開始的時候也許還挺得意,兩三天以後就無法忍受,一個禮拜就快崩潰,兩個禮拜真的能直接崩潰。

因為人是社交動物,即使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人也是需要跟人交流。

但人與人的精神境界和層次不同,一旦心懷崇高的精神追求,内心的耐力與外在的表現就優于常人。

心理專家:青春期異常行為對照表及應對政策(家長必讀)

比如常年囚禁獄中的江姐、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上司人甘地和南美民族領袖曼德拉,憑借着心中堅韌不拔的信念,完成了常人難以企及的壯舉。

生而為人,心持正念。在追求正能量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事情中,所遇的大大小小危機時刻,終将能轉化成“心向往之,行必能至”路上的階梯。

心理專家:青春期異常行為對照表及應對政策(家長必讀)

首先必須要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哪些”正常”與”不正常”的行為, 更必須認識和學會如何處理青春期孩子的各種引發父母擔心和焦慮的非預期行為, 最終才能做到他們的各種行為應對自如。

到底怎麼才能讓孩子聽得進去呢?

有一句話說“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後面都有一對有問題的父母”,父母如果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中遇到了問題或溝通不暢,就要好好換位思考一下,先來看看老師總結描述的七種青春期孩子的心聲,有沒有哪種是您孩子的想法。

1

不關心孩子内心的想法

爸媽怎麼就不了解我真正的想法呢?為什麼他們要幹涉我的思維,總是要我順着他們設定好的路走?我雖然是他們的孩子,但我也是一個有思想、有思維、有大腦會自己考慮的自然人。

2

永遠隻有大人的事才最重要

爸媽對我的事情總是不以為然,好像隻有他們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的事好像都是小事,不值一提,提了也白提,他們根本不往心裡去。是以,現在我有事一般都不給他們說,我知道說了也沒用,也不會受到重視,還笑話我說這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兒”。

3

對我提各種要求,他們自己卻做不到

父母嚴格要求我們的事情他們自己卻做不到,當我們認真指出父母做的不對的地方時他們就說這是頂嘴、叛逆。而他們大聲批評、教訓我們時就都是對的,在爸媽眼裡,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差別隻有一點,就是聽不聽他們的話。

4

沒耐心聽我内心的真實想法

我沒有辦法和父母好好溝通,對我提出的一些建議,他們總認為很幼稚,說都是些小孩不成熟的想法,根本不切合實際,我跟他們解釋時他們根本聽不進去,就這樣把我的話語權剝奪了。

5

跟我“說話”,隻有學習和一堆大道理

爸媽每天沒完沒了地問我學習情況,好像除了這個話題其它什麼都不重要,在家裡爸媽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把學習搞好,什麼成績了、作業了、考試了、分數了……這讓我感到很反感。

每次我想和他們說說心裡話的時候,他們總是先唠叨一大堆的道理,擺出高高在上的父母架子,然後把他們自己的思想想法強加給我,實際上隻有贊同他們的觀點,他們才不會繼續唠叨,如果不認同,他們就會一直說下去,直到我很不情願地接受為止。我真的希望能和父母平等的溝通,坦誠的交流,因為尊重是建立在互相的基礎上的,連這點權力我也沒有了。

6

用發火的方式代替平心靜氣的教育

每次考試成績不好或者犯錯時,回到家就是一頓責罵。其實每次做錯事,或者在學校犯了錯誤,我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對,如果父母能平心靜氣地跟我溝通,我也會好好和他們說,誰不想讓事情變的更好呢?

7

如果我做了父母......

如果我是孩子父母,我不會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也不會對孩子說,你是我生的就得聽我的。我會和孩子交朋友,走進孩子的心裡和孩子聊天、談心,讓孩子把心裡的想法和委屈都講出來。

我會陪孩子一起做他喜歡感興趣的事情,做一個讓孩子喜歡、幫助孩子的好父母,一個能夠了解我們、能和我們平等交流的父父母,是我多麼渴望和需要的啊!

看到這裡,家長朋友們一定想知道,到如何與高中生孩子有效溝通呢?

一、家長要與時俱進

現在的孩子,通過多方管道,如海綿吸水一樣吸收來自各方各面的資訊、知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談吐間也會蹦出許多新名詞。

然而對這些新名詞家長又了解多少呢?不了解孩子的語言和想法,家長又怎麼能有效的和孩子溝通呢?

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長要與時俱進。多關心時事新聞,多看時尚雜志,知道孩子喜歡的歌星名字,知道重大的體育比賽,知道如何上網,知道當下的流行詞彙等等。

這些既能豐富和提高自己又能拉近和子女之間的距離,何樂而不為呢?

二、家長要懂得尊重孩子

在與孩子溝通的建議中家長聽到最多的就是要尊重孩子。可是聽的最多是否真正做到了呢?

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的。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應該是互相學習共同成長的關系,而絕非是一方“管教”另一方的關系。

父母在與子女交流溝通時應“多建議、少指令”充分尊重他們,并使子女能在心理上感受到。

遇到事情不要一味的用指令的語氣如必須,馬上,一定等等,而要用商量,探讨式的語氣如,能不能,好不好之類的。

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尊重我的,把我當大人看待。雖然用“必須”“馬上”等指令式的語氣,孩子也可能會做,但其心理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三、和孩子一起外出

經常和孩子一起外出,去旅行也好,去戶外活動也好,總之一定要經常。在這種随意、自然的環境下,孩子會比較願意和父母溝通,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此外,若是父母不能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那麼可以借助“外力”來與孩子進行溝通。

一是可以借班主任的力,二是可以借孩子好同學的力,三是可以借科任老師的力。這些方法隻供參考,父母可以加以嘗試。

四、家長要善于運用多種溝通管道

孩子到了中學階段,已經有了比較強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繁重的學習任務,使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時間相對減少,尤其是住校的孩子,雙方溝通機會更少。

家長要創造盡可能多的溝通管道。如周末和假期是家長與孩子的重要溝通機會,家長應回避應酬、減少工作,盡可能與孩子一起,聊天、看電視、聽音樂、上網,出遊等,都是溝通的有效形式。

此外,不要忽視電話的作用,與住校的孩子臨睡前通個電話,互相問候一聲,是家長與孩子都能感受的一件很愉快事;很多不友善當面和孩子說的話,還可以通過發短信的形式将自己的關愛傳遞給孩子。

隻要家長盡心、耐心、細心努力,自然會找到與自己孩子溝通的金鑰匙,孩子自然會進步和健康成長了。

常見青春期孩子的”非正常/不被認可”行為。

偷東西。

學業突然急劇的下滑。往往意味着孩子在生活中突然遇到了什麼困難, 影響了學業。

辱罵, 恐吓或威脅他人, 破壞性行為/暴力語言行為。如上面所說, 嚴重的超出正常尺度和頻率的言語和行為可能提示品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

長期焦慮, 憤怒或悲傷, 突然嚴重情緒變化。雖然正常的情緒波動和一過性的焦慮是正常的。但是長期嚴重的變化一定要引起父母的警覺, 早日尋求幫助。

癡迷于體重, 和/或飲食習慣的急劇變化。

從來很少或不參與朋友的社交活動。孩子可能更習慣于網絡虛拟世界, 而不适應真實作實社會, 甚至引起嚴重的社交恐懼症。

與危險/不适當的人交往。

飲酒吸煙, 喝醉或用毒品。在美國這個問題尤為嚴重, 很多孩子從國中就可以接觸到毒品。父母千萬不要指望學校能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預防, 在孩子國中前就要跟孩子探讨這個話題。

徹夜不歸。

違法的行為。

非正常的性活動。

不斷争論, 哪怕很小的事情。這樣的孩子可能在情緒, 情感控制上缺乏認知層面的自控力。父母需要了解, 這個階段孩子的管理大腦認知的部分尚未成熟。

公開挑釁和/或拒絕遵守規則。

過多的遊戲和社交媒體。

從事危險行為。

自殘/自殺。很多女孩子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而"學會"自殘, 或者用來發洩情緒, 或者獲得"關注", 甚至用來"威脅"。

如何處理孩子”不被認可/不正常”的行為

正常和不正常到底如何差別和定義? 是質的不同還是量的不同?是不是符合孩子們發展的成長階段? 行為是不是影響他們的學習, 人際關系和生活?

是一過性的, 短期的, 還是長期的?

是否考慮到他們的心理, 生理發育階段?

反應性(對特定環境, 情況, 人)的還是習慣性的。

這些行為是”質”的改變, 還是”不同程度”上正常行為的偏差?

“不被認可”的行為是否是對”特定環境”的一種”适應”方式?(情商和逆商)。

男孩(直接和外在化)和女孩(間接和内在化)行為表達的不同。

父母“不認可”的孩子行為, 一定是錯的? 誰決定”不被認可”行為的标準?

父母”不認可”, 一定是“别人或社會”不認可的嗎?

父母對”自我和家庭”的客觀認識。

處理孩子們”不認可”行為的政策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發育特點。注意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和活動, 及早發現。孩子的培養要從小開始, 而不是等到孩子們出現問題了才開始考慮去找"專家治療", 最好的"治療“是預防。

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和本質。

是需要耐心等待, 還是需要介入和幫助他們?

何種方式幫助他們”改正”?

以平等, 互相尊重為基礎。給出明确和适合他們發展階段的方向, 限制和規則, 千萬不要與别人家的孩子攀比。

提供穩定的家庭環境, 發展并保持與父母的牢固親子關系。

開放式交流。請見往期科普“非暴力溝通"。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給機會鍛煉”逆商和情商”。請見往期科普。

尋求專業幫助。

父母應避免:

心理專家:青春期異常行為對照表及應對政策(家長必讀)

不合理的期望。(如學業, 藤校)。很多父母直到孩子長大才發現, 自家的孩子也就是一個最普通不過的人。而對另外一些家長, 當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嚴重問題時, 哪怕孩子是一個普通人都會成為一種奢望時, 才真正後悔在孩子小時候為什麼沒有重視孩子的心靈成長, 卻"随波逐流"的隻重視“狹義教育"。

不了解孩子, 在滿足孩子需求方面缺乏同情心/同理心。父母對孩子的愛, 了解和無條件的支援是孩子永遠的“最強大動力”。

使用傷害性語言, 體罰。有時會給孩子帶來“永遠的心靈創傷"。

壓迫他們的能力和獨立性。這樣隻會壓抑他們的個性和創造力。

父母應該采取以下一些行為”幫助”的有效原則

規則太多會阻止孩子學習, 動力和進步, 對于自我克制力差的孩子, 規則太少沒有效果。”認可”還是”不認可”,應該基于特定家庭環境, 父母孩子的認知, 性格, 并建立在孩子和父母探讨基礎之上。

應該是合理的(Reasonable)。每個孩子, 父母和家庭動态關系都是不同的, 父母是對孩子最了解的, 是以應該針對每個孩子的不同性格制定合理的預期和養育方式。

明确(Clear)。很多父母往往不停的"唠叨"和"教育"孩子, 豈不知孩子對于父母的"啰嗦"早已"脫敏化"了, 根本是不可能聽進去的。是以對于那些特别"情緒化"的家長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 做到與孩子明确, 開放和簡潔的交流。

一緻的(Consistent)。(夫妻之間的一緻,爺爺奶奶, 外婆外公之間的一緻)。父母如果不能對如何教育孩子達成一緻, 孩子會産生更多的困惑。

積極正面的表達(Positive)。父母的人生态度會"潛移默化"對孩子的性格産生深遠的影響。那父母是不是應該活出"積極的人生“呢?

征求孩子的意見的基礎上達成的共識為基礎 (Feedback opinions from children)。

規則實行中帶有”靈活性”的長期堅持。能夠做到這一點, 需要父母真正能夠"超越自我", 其往往建立在對孩子短期和長期人生規劃的客觀與健康了解之上。

父母們會覺得自己養孩子不易, 有沒有想過青春期的孩子更不容易。孩子們需要父母做為他們的後盾, 給他們提供建議, 與他們分享生活中好的, 壞的, 甚至醜陋的東西。父母應該選擇坐在孩子成長過程的最前排參與其中, 而不是高高在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