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在生活中,孩子的哪些行為會讓家長抓狂呢?

其實不用問,家長的答案一般都會是孩子的磨磨蹭蹭或墨迹拖拉。特别是在疫情居家期間,孩子的拖延症更加嚴重了。

如同一個“小蝸牛”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着急、不上火,父母在後面催,他在前面磨蹭……

01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在群裡,有位媽媽對自己兒子的滿腔怨言和無奈。

“我兒子真是太拖沓了,我的個娘啊!吃個飯從來都不會好好吃,一頓飯下來沒兩個小時都不行。”

這位媽媽大倒苦水後,群裡的其她寶媽也紛紛吐槽,說起自家的小祖宗,都那叫一個傷腦筋啊。

“每天伺侯我家那小祖宗起床都要氣到暴血管,明明已經醒了,在床上翻來翻去,就是不肯穿衣服。”

“可不是,我家那閨女,每次出門那真叫一個像大船出海,起得再早也要遲到,再好的脾氣對着她也是憋不住啊!每天早上,弄得左鄰右舍都以為我們家虐童,就差沒報警了。”

“我兒子吃個飯起碼要一個多小時,出門穿個衣服也要半個小時。你要讓他喝個水,也得提前半小時開始不停地催促才行。”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是啊!上面的劇情是不是好熟悉?你家是不是每天都在上演”拖延大戲“呢?一面是你在不停地催催催促着,而另一面卻是孩子在不停地拖拖拖拉着......于是,家長來做來救火!趕緊結束這場“戰鬥”!

其實家長的“救火行為”會導緻孩子産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他們可能會把每天上學、起床睡覺、吃飯穿衣、學習看書,都看成是父母的事情,與自己無關。時間一長,孩子的自信心與能力雙雙下線。

02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有個孩子6歲,幼稚園大班了,可一家人還拿他當小寶寶一樣“伺候"。

每天早晨,媽媽給他穿衣服,外婆幫他擦臉、刷牙、喂飯,爸爸幫他背書包、穿鞋子......本來孩子都能自己做的事,全家都替他做了。

孩子的媽媽無奈地說:"沒辦法啊,早晨的時間太緊張了,他又磨磨蹭蹭的幹不好!"

其實,很多磨蹭、拖延、懶散、缺乏自理能力的小孩,都是愛包辦的父母一手培養出來的。從一開始的孩子磨蹭被催促、被責罵,到後來父母為節約時間一手包辦,慢慢的就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性:

"反正我也做不好,反正做不好會被罵,那還不如不做!"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美國一所中學有個規定:不允許家長幫孩子把忘在家裡的午餐、課本、作業、運動鞋等物品帶到學校,就是要讓孩子們自己承擔責任,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隻有孩子有了責任心,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才能建立時間觀念。

03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拖延,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一種被動攻擊的行為,以此來反抗他人對自己的控制。

作為家長,你必須認識到,輕微的拖延是完全正常的。畢竟,待在舒适區是人類的天性,作為大人的我們多多少少都有拖拉的習慣,何況是心智未成熟的小孩子呢?

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小孩子的拖延症是怎麼形成的?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經過心理學家們的分析,孩子的拖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這些:

1

孩子可能不夠自信

當孩子認為功課很難,自己搞不定時,拖延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這種時間上的投入能夠給她精神上的安慰,她在内心暗示自己,我已經努力了呀。那麼,這種拖延就是她戰勝自己内心對功課的恐懼感的法寶。

2

孩子害怕失敗挫折

假如你的孩子曾經在學習或者課堂上受過挫折,他會非常抗拒這種感受。當他預期做作業的結果可能出現同樣的情況時,他就不願意面對作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拖延症。

在這種情況下,表面上是拖延症,實際原因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較低。一個二年級的小男孩,有段時間回家隻做國文作業,數學作業要玩到睡前才拿出來。家長詢問原因,才知道原來前段時間數學沒考好,老師在班上點名批評了他。從那天起,他對數學産生了恐懼感,總是怕自己又考不好被老師批評,于是,就采用拖延的辦法來逃避問題。

3

孩子壓力太大

假如孩子在學習上的壓力太大,當他面對功課或者作業時,大腦已經條件反射地開始緊張。這時候,平時缺乏關懷的孩子更容易自責和自我批評,但這種自我挫敗的思維方式會進一步引發焦慮,進而加深了拖延的程度。那些“河東獅”式家長的孩子,如果有拖延症,很可能是這個原因。

4

孩子是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者非常在意别人對自己的看法,内心害怕失控,隻有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要求進行的時候,他的内心才有安全感。對無關緊要的事情追求完美,勢必會造成拖延。

04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其實,孩子的習慣性拖延是可以被改善的。作為家長,你完全可以幫助孩子改善問題。具體怎麼做呢?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停止做一個嚴厲的父母

别再對你的孩子太過嚴厲了。很多父母慣于對孩子發号施令,這也不準那也不行,孩子做任何事沒有達到要求就一頓數落,更有甚者會體罰孩子。孩子在這種嚴厲的氛圍下,很容易養成逃避拖延的性格,同時也不願意去表達,喜歡沉默寡言。學會做一個尊重孩子的父母,給孩子一定的容錯空間,是改善的第一步。

父母要學會以身作則

一般來講,拖延症孩子的父母往往也不是行動派。比如,當孩子應該要寫作業的時候還在看電視,很大的可能性是家長本人也想看電視;或者孩子看到家長在玩手機,他自然認為自己看電視是無可厚非的。讓孩子不再拖延,大人要首先戒掉自己的陋習。

把大目标分解為小任務

現在的孩子家庭作業量都很大,常常會超過小朋友的接受範圍。這種時候,孩子會對目标産生恐懼感。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幫孩子把家庭作業這個整體目标分解成單個的小目标。比如,前30分鐘做國文作業,完成後獎勵10分鐘休息或者做個小遊戲,再30分鐘做數學,獎勵10分鐘休息……以此類推,目标就不難執行,也減少拖延了。

鍛煉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拖延症本質上是一種逃避行為,逃避的原因比較多的成分是孩子害怕失敗。當我們告訴孩子,失敗是可以接受的,重要的是如何去進步,這時候孩子才不會恐懼失敗,也不再逃避了。隻有抗挫折能力強的孩子,才能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會時時驚恐。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解決孩子的拖延症,歸根結底,還是要我們自己成為合格的父母。

給孩子更高品質的愛,更多的陪伴和包容,了解和尊重,能夠改變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是以,改變孩子,從改變我們自己開始。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