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逢”背後的故事:跨越42年的情誼,讓他們千山萬水再相逢

“重逢”背後的故事:跨越42年的情誼,讓他們千山萬水再相逢

湖南省地質博物館館藏:沅水金剛石。

“重逢”背後的故事:跨越42年的情誼,讓他們千山萬水再相逢

42年後的重逢(左為潘存雲,右為宋瑞祥)。

紅網時刻新聞4月18日訊(記者 袁思蕾)時光荏苒,彈指一揮;分别半生,今又重逢。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創作于上世紀50年代的《勘探隊員之歌》,唱出了無數熱血青年把“為祖國尋找寶藏”作為人生理想的心聲,宋瑞祥和潘存雲,曾經就是這無數熱血青年中的一員,他們之間有一段跨越42年的人生情誼,而這42年,是他們與祖國一同成長、不斷前行的奮鬥曆程。

一顆特别的礦石

在位于湖南省地質博物館二樓的礦物寶石廳裡,有一顆淡黃色寶石級鑽石原石,它并非整個展廳内最耀眼的存在,但在展牌上,“01”号展品的辨別,提示着它的身份特殊。

實際上,在這顆被稱為“沅水金剛石”的礦石身上,藏着一個關于重逢的故事,故事裡蘊含着一種愛國精神。

現已耄耋之年的宋瑞祥,與年過花甲的潘存雲相識于42年前,他們因為沅水金剛石相識,卻又在匆忙中就此别過。原以為隻有一面之緣的兩個人,竟在人生的兜兜轉轉中,再次重逢。

1966年的夏天,11歲的潘存雲與13歲的哥哥潘存華在家附近的山上挖尋礦石以貼補家用。一次挖尋中,他們發現了一顆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礦石,并在把玩中發現它特别堅硬——竟然可以劃破玻璃。潘存雲和家人懷疑這是一顆“金剛鑽”,想把它送到湖南省地質局進行專業鑒定,卻受限于當時的交通地理環境,無法前往。

“那個時候,國家派駐了地質調查隊在當地調查礦藏資源,他們發動老百姓一起找礦、報礦。”在潘存雲的描述中,當時駐紮于當地的地質調查隊以貼告示的形式告知老百姓各類礦物的特征,掀起了一股找礦、報礦熱潮,但他和哥哥并未在告示中發現符合他們找到的那顆礦石的特征,“金剛石太珍貴、太稀缺了,不大會有人想到我們能找到。”潘存雲說。

轉眼到了1979年夏天,已經是國防科技大學學生的潘存雲,突然想起了家中那顆不明身份的礦石,在與家人商議後,潘存雲将這顆疑似礦物帶往省會長沙的湖南省地質局尋求鑒定。

“重逢”背後的故事:跨越42年的情誼,讓他們千山萬水再相逢

潘存雲家珍藏多年的獎狀

一場激動人心的遇見

“接待我的是當時省地質局地礦處處長宋瑞祥。”當天,潘存雲說明來意後,宋瑞祥将那顆礦石放在手中仔細端詳,越看越興奮,交談中更端來一盆水放在太陽下,将這顆礦石丢入水中,霎時,水面上一片金光閃閃——潘存雲的“金剛鑽”猜想八九不離十了。

3天後,潘存雲再次與宋瑞祥見面,他得到了确定消息——被他和家人儲存了13年的礦石正是一顆優質天然鑽石。

“你們會把這顆鑽石拿去做什麼?”“我們不會用它做什麼,我們會把它儲存起來,以此激勵更多人找礦、報礦。”在潘存雲的記憶中,他和宋瑞祥曾在42年前進行過一段對話。通過這段對話,他了解到國家的礦藏狀況和所面臨的問題,也了解了地質人風餐露宿、日夜兼程背後的執着與堅持。

找出大型金剛石礦,這是42年前,時代賦予中國地質人的重任。潘存雲清楚地記得,宋瑞祥當時在與自己交談時,數次提及這個願望,他深感于作為地質人宋瑞祥的執着幹事精神和報國熱情,于是,在經過和家人的商量後,潘存雲代表全家将這顆天然金剛石上交給了湖南省地質局報礦。

潘存雲向國家獻出了這顆珍貴的金剛石,希望以此推動國家找礦力度,在湖南勘探出大型金剛石礦。

一輪席卷全國的找礦報礦熱潮

在潘存雲向國家獻出金剛石不久後,1979年9月,潘存雲和他的哥哥潘存華被湖南省地質局授予“群衆報礦積極分子光榮稱号”,他們的報礦事迹被登上了報紙、出現在廣播裡……新華社、解放軍報、長沙晚報等各級媒體争相報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他們的事迹了解到國家正在大力尋找礦源、發掘礦藏。

“重逢”背後的故事:跨越42年的情誼,讓他們千山萬水再相逢

潘存雲兄弟的報礦事迹被媒體争相報道

一呼百應,老百姓的找礦報礦熱情被點燃了。各地出現了由老百姓組成的找礦隊伍,他們依據專業地質隊給出的礦石特征資訊,深入山林,走進河流谷底,找尋礦石。

據潘存雲回憶,當時,在他的家鄉——懷化黔陽,上千名當地百姓從當年潘存雲和他哥哥發現天然金剛石的地點開始尋找,在沅水兩岸的河床裡又發掘到上千顆天然金剛石,為國家提供了珍貴的地質礦源資訊。

由此,國家成立了413地質隊,專門尋找鑽石礦。與此同時,祖國各地的百姓也在積極找礦報礦,大範圍地調動了找礦力量,為當時國家礦藏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有了群衆的熱情參與,中國的地質事業又一次進入熱火朝天的發展期。

一通不期而遇的電話

“那不就是你發現的嗎?”2021年9月,潘存雲接到了國防科大同僚朱慧打來的電話,向他詢問有關于42年前那顆金剛石的往事。

“我同僚當時在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參觀,她從講解員口中聽到了這顆沅水金剛石被發現的過程,覺得和我的經曆很像,就打電話來求證。”潘存雲說,這通電話讓他倍感驚喜,沒想到42年前的一場相遇還會有後續。

潘存雲後來了解到,這顆42年前他獻給國家的金剛石已經成為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些年,館方一直通過各種管道找尋曆史親曆者,通過遺留證物嘗試還原曆史,想通過挖掘這顆金剛石背後的故事,讓更多人知曉那段中國地質事業發展史,銘記無數前人先輩投身中國地質事業的意志和決心,讓火熱歲月中人們迸發出的光和熱,繼續照亮中國地質事業騰飛的道路。

是以,作為那段曆史的親曆者和見證者,潘存雲和宋瑞祥的重逢,有了非比尋常的價值和意義。

一場闊别42年後的重逢

“13.583。”潘存雲說,這是他和宋瑞祥再次見面時異口同聲說出的數字,“這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

1979年的夏天過去後,潘存雲和宋瑞祥繼續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在通信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兩人漸漸失去了聯系。

三個月前的一天,潘存雲接到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打來的電話。就是這通電話,讓潘存雲與宋瑞祥在42年後重新取得了聯系,也讓退休後一直在找尋當年故人的宋瑞祥,終于如願以償。

一個半月之前,宋瑞祥和潘存雲相約回到長沙,兩人在闊别42年後,重逢了。

再見時,當年風華正茂的宋瑞祥已是一頭華發,而當年二十歲出頭的潘存雲也已是爺爺輩的人,時間就這麼悄無聲息地改變了一些東西,但在因緣際會中留下的情誼卻曆久彌堅。

“我們好像又回到了42年前的那間辦公室裡。”已失去聯系近半個世紀的兩個人,暢聊起這些年的過往,多的是惺惺相惜的喜悅和感動。

42年間,宋瑞祥業起三湘,迹踏三江。他用知識功底與專業精神做底子,打磨自己的人生,成為了“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的實踐者和優秀代表。宋瑞祥曾任青海省省長,地質礦産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中國地震局局長。盡管身居高位,但他對當年這件事情卻始終未曾忘懷。

而潘存雲則走上講台,成為了一名高校教師。他以感恩、擔當、創新、執着、務實和淡定的人生态度,教書育人,鑽研事業。2014年9月9日,他作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從國家上司人手中接過了“全國模範教師”獎杯,成為了業内翹楚。

因一顆鑽石結緣的兩個人,用42年打磨自己、奉獻自己,磨砺出人生的璀璨光芒,猶如鑽石一般閃亮。這束光芒不止照亮了他們自己,也為國家的地質事業、教育事業貢獻了光芒。

“重逢”背後的故事:跨越42年的情誼,讓他們千山萬水再相逢

宋瑞祥和潘存雲,是無數共和國建設者中的一員,他們用奮鬥人生,讓祖國大地一派繁花似錦。

一次回首來路的禮敬

如今,這顆承載着宋瑞祥和潘存雲42年珍貴情誼的沅水鑽石,是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連同其他礦物寶石一起,向前來參觀的觀衆展示着湖南豐富的地質礦藏資源。

這顆沅水鑽石曾讓兩位熱血青年的人生發生交彙,并引出一段跌宕起伏的人間故事。更為重要的是,它見證了為新中國地質事業發展奠基的一輩人筚路藍縷、奮進不止的曆程。

“儲存好這顆沅水鑽石,并诠釋好其背後的内涵和意義,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鐘琦表示,希望有更多人能知道這顆沅水鑽石的存在,以及它身上所承載的故事及其意義,“我們要讓大家重新認識‘鎮館之寶’,以此表達我們對這段曆史的懷念和敬意。”

目前湖南省地質博物館正在着手通過文創的方式,将這顆沅水金剛石的故事及其意義更好地傳達出來。

山水有相逢,未來皆可期。宋瑞祥和潘存雲的重逢,是冥冥之中的注定,也是念念不忘的回響。不忘他們的故事,是一種對曆史的尊重,更是對無數共和國建設者們的一次禮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