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場館探索後冬奧時代發展路

保留北京冬奧會賽時冰面的國家遊泳中心“冰立方”4月16日面向公衆開放,開放首日吸引了約1千名觀衆。“水冰轉換”是國家遊泳中心的獨特之處,也是國家遊泳中心的雙驅動,本次為期一個月的賽後體驗活動結束後,部分冬奧景觀和臨時設施将被移出,冰面計劃在5月中下旬起逐漸還原為泳池,再根據使用需求實施“水冰”雙向轉換。長期開展冰壺等冰上運動的區域為場館南側的地下冰場——“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預計6月與公衆見面。

冬奧場館探索後冬奧時代發展路

圖源新華社

同樣是4月16日,中國冰雪之夜在首都體育館内召開,這場晚會不僅展示了中國冰雪的台前幕後故事,也展示了首都體育館的“未來可能”,展示了這裡具備舉辦一場高水準晚會的所有要素,還有其他場館難以具備的冬奧級别冰面——晚會現場多位冬奧健兒及小朋友腳穿冰刀沿着繞會場一周的冰面滑行并表演節目。

冬奧場館探索後冬奧時代發展路

中國冰雪之夜上高亭宇出場,魏征 攝

北京冬奧會與冬殘奧會落幕,後冬奧時代到來,冬奧場館也要迎來新未來。奧運場館的賽後利用一直都是世界性難題,放眼全球成功案例也并不多見。4月15日,北京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主辦了一場“冬奧場館賽後利用高峰論壇”,邀請體育管理部門、商業協會、高等院校等機構負責人,圍繞後冬奧時代場館利用問題進行探讨。

冬奧場館探索後冬奧時代發展路

圖為五棵松體育中心夜景。新華社 發

北京冬奧會時五棵松體育館作為女子冰球和部分男子冰球的比賽場館,建立成的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則作為冰球訓練館。作為雙奧場館,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已經有過一次成功的轉型,完成了從單一場館到綜合性場館,從競技體育到大衆健身,從文體地标到時尚生活圈的拓展轉型。“從夏奧到冬奧,我們在奧運遺産再利用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也面臨後冬奧時代營運的新挑戰。”五棵松文體中心品牌媒體中心總經理袁穎慧說。

後冬奧時代,五棵松體育館延續籃球、冰球的奧運血脈,努力引入更多賽事和演藝活動。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将轉型為一站式家庭樂活體驗中心——華熙LIVE冰上中心,成為以冰場為核心的體育、商業互相融合的服務綜合體,包括冰上運動、餐飲、文化、教育、娛樂等多業态, 打造“一核心、多業态、全方位”的消費模式。它是目前世界上單體面積最大的超低能耗體育建築,擁有2塊冰場,預計于6月正式面向公衆開放。

“北京冬奧會是中國冰雪運動發展的新起點,後冬奧時代要借助留下來的豐富場地資源等遺産,進一步推動中國冰雪前行。”北京市體育局冰上運動中心主任李曉鳴說。

一屆奧運會是否成功不僅在于舉辦期間的精彩呈現,還在于賽後對競賽場館的利用。北京冬奧會場館的賽後利用早在籌備期就已經确定了周密計劃,如今正在緊鑼密鼓地執行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