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荀況在活的中國文化上,漢後實沒有多少貢獻

荀況在活的中國文化上,漢後實沒有多少貢獻

【姚海濤】據朋友圈,此書即将付梓。定位荀子為中國文化的幕後英雄。如果沒記錯,東方老師可能在專著中引用過一句此人的嘉言。

【樂愛國】善與惡的對立,各人的了解或許有不同。

【林桂榛】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天命天賦而人性固有本有(性善,四性也,五行德之下也,以聖則超善入德得道也),一輩子遊走遊說,就鼓噪“盡心反性、光大神聖”八字之理而已……

荀況不吃孟子這一套,天道真相是天穹之中天體運作,是天極黃道,是子曰陰陽五行變遷之道;人性真相是資樸無禮義(性不善)、作僞起文理,是子曰樸而不文、性近習遠;修身要害在作僞積靡、積德緻聖,不在複本廣性、知天俟命;治世要害在師法禮義、創度起制,不在王者仁心、推而廣之。

孟轲是教主心教主言,荀況是學宗心學宗言。教主窮心窮天返乎本有,學宗窮察窮實明乎造化;教主言得撐天杆(宏大超邁而幽隐),學宗言得執世舵(細微慎密而清虛)。

孟荀二子,性情不一,趣味不一,思想不一,立說不一,解孔不一,吹道不一,自負不一,明乎大分,勢如破竹,明乎神旨,衆河歸海。

【林桂榛】@姚海濤 定位荀子為中國文化的幕後英雄——荀況在活的中國文化上,漢後實沒有多少貢獻,沒多少人理會荀況。如果真理會了,真化文了,就不是今天這個情況了!胡适很清楚,中古的時代,一定是上古的神秘主義與道德宣揚占據意識主流,東方如此,西方也是如此。

人類有兩種先知,孟子是道德先知,荀況是學問先知。在孔子那裡,道德信念與社會真相是不沖突的,如果發生沖突,是行為,是藝術,不是哲理,不是邏輯,它本二分。

荀況在活的中國文化上,漢後實沒有多少貢獻

…………(中略)

【林桂榛】很多宏大理論分歧(如哲學神學分歧),其實是立場立意不同、概念模型不同、演繹戲法不同,聽懂别人意思而同意不同意就行,實在沒有什麼好辯的……形而X學,X=8×8~64種形某學,都可以,就是講自己的意思,誰講紅了,就誰行而上中下學,誰就行。

一如孟荀的人性論,性概念裡裝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善概念也未必100%一樣。孟子說性有仁義禮智,當然性是善的,因為仁義禮智是人間善也。荀子說性無禮義文理,因為禮義文理是人僞的,性是資樸不善的。各個抱着自己信念拼命論證,拼命宣揚……

有的人附和說,人能幹壞事(不限制),你看人性是惡明矣;又有的說,人能幹好事(得自為),你看人性是善明矣;還有一種更進階,人之性善惡混明矣。各有自己概念套子、演繹邏輯、立場目标,你說咋整,你說是就是,是為孔子之哲人:惹他做甚,得罪不起!

【樂愛國】孟子講性善,而講人皆可為堯舜,荀子講性惡,講塗之人可為禹。這個形上的性善、性惡并沒那麼重要。

【陳林】“天命之謂性”,形上對人還是需要的。

【樂愛國】沒那麼需要搞清楚。

【林桂榛】樂老師,荀子講性惡可能是幻象,裡頭确鑿講材性資樸無禮義,無禮義是不善,是〇善,把荀況整成說材性負禮義,整成說性是偏險悖亂的,此不知“善惡之分、性僞之分”也。

孟荀也沒有什麼形上形下之分,也非性惡性善對立,就是人性固有仁義之類否之分歧,有之謂性善論,無之謂性不善論,戰國輿情如此,孟告法眼各此。以為有性善論,就不能不得有性惡之對峙高明,這是漢儒高明與錯覺,戰國人沒有那麼儒學“弱智”或聰明過頭。

抽象“性善”哲理,把孟子思想精神拉低拉俗了;性僞不分的材性悖亂之惡論,把荀況拉偏搞臭了。後儒總覺得自己高明無比、精辟無比,多是《紅樓夢》說的幻象。

【張晚林】子曰:“下學而上達。”人類的最終幸福取決于形而上學,怎麼能說形而上學不重要?

【林桂榛】那是張子覺得,基督徒也覺得人類最終幸福取決于主,怎能說主不重要及不存在?這是精神世界命題,你說是就是,可以了解,别人未必贊同。

對于多數國人乃至教授來說,錢等才是人類最終幸福,不是什麼形而上學與宗教,很多批量談形上與宗教的未必信但論,不論的也未必不信,世界很複雜,聽言觀行耳。

【樂愛國】上學而下達,為堯舜,為禹,才重要。民為貴,為什麼不分個善惡?

【林桂榛】價值立場或精神世界無可商榷,各自确定,說是就是了。說人性善惡如何的人,說天理如何的人,拿到實驗室與天文台,測不出來的……論者說哪人民怎麼幹出壞事好事來了,科學家說你說的對,“幹出來”的嘛;論者又說沒有善惡本原及天理,善惡及良心何來或其終極根據呢,科學家說“你想出來的問題,你說怎麼來的就怎麼來的,心安不糾結就好”,生活都需要友善法門嘛,祝您精神愉快!

是以我認為:破别人信仰,是不道德的(甚至也是不可能的);不同意别人觀點,是無所謂不道德的。信仰是證成而固守,科學是證僞而突破。

【姚海濤】如果簡單地讓破了,說明信道不笃。

【張晚林】沒有形而上學,必至于“道術将為天下裂”。

【林桂榛】沒有上帝,天下大亂,一樣思維或情意。做正向的勇猛基督徒,做勇猛儒教徒,才是國家的希望,荀況曰僞也。

我也有價值信仰,我信孟子精神,不信孟子說詞(說詞我信荀況),幹就是了,頂天立地,浩氣橫流,荀況曰非性乃僞也。

【樂愛國】超越性善性惡。

【林桂榛】性本無善惡,性屬善惡是僞問題。有人相信性善∨性惡∨性善惡混雜∨性無善惡……各自相信就是了,各說各的。告荀曰人性無分性善不善,道德悖與合皆在僞也。

【樂愛國】人之初,性本善,邏輯在先。

【林桂榛】性本惡,也是社會歸納加邏輯推理,不過此邏輯是僞形式邏輯,無效。

【樂愛國】重要的是,性相近,習相遠。

【林桂榛】孔子也沒有拿善惡圈圈框人性,這是漢儒的槍法與靶場。漢儒還拿陰陽圈圈框人性,實在有趣。跟現在形上形下、唯物唯心框古人說法一樣有趣。

【樂愛國】假如孔子贊同人之初性本善,那為什麼不說?他不想說。說了,會被誤解。

【林桂榛】這個無法假設,但後儒照樣有人推出孔子講性善乃至講性即理,甚至推出孔子也講性惡,冇得辦法,各有讀書智慧。

孟子性善的善是什麼意思,性善的性是什麼内容,這是要先章句學解釋或确定的——在哲學演繹之前,否則就是糊塗賬自說自話。

把自己的意思套到古人意思上,盲目認為自己說的就是古人的真意,就麻煩了,要反複推敲懷疑的。

(2022.04.07)

荀況在活的中國文化上,漢後實沒有多少貢獻
荀況在活的中國文化上,漢後實沒有多少貢獻
荀況在活的中國文化上,漢後實沒有多少貢獻

【林桂榛】人性有無禮義文理呢,孟子說有,荀子說冇,一句話說完了!另還涉及上天有無倫德,分歧道理一樣,并不離奇。

至于荀況措辭曰禮義文理,而孟轲措辭曰仁義禮智,各是便己演說技巧之需:仁與智的東西說天賦在性,還說得過去;人類文明之禮義文理的東西在個體與生俱有,很難唬過去的……

孟荀都是極其聰明的人,各是其是,了解萬歲。但千萬莫歪曲、莫胡解,自作多情,自作聰明。

【樂愛國】朱熹為解釋由性善而性惡,從張子,氣質之性,隻是為了自圓其說,被戴震批評。太炎以為戴震實為批清廷。後來人也不講氣質之性。學術越來越走向形下。

【林桂榛】理氣觀念套子彌漫時代(把醇純的理灌進性天去,把可以駁雜的氣也灌進去),朱子也隻能這樣講天講二性了,就如我們曾經隻能講唯物唯心、形上形下、五四之子打倒傳統橫掃封建破舊創新、中西馬結合且反對全盤西化(其實M全是西,全盤西)……

思想家都有強大的時代輿情痕迹或社會困境牽引(如為解決社會問題而造論造說),而嚴密的史學家則有強大的新察材料痕迹或新史料牽引,但求真史家不敢圍繞困境或時需随意制造自己思想,真的不敢随意造次。

【樂愛國】時間會把不合時宜的東西洗掉,平實才是真東西,極高明而道中庸。

【林桂榛】人性哪有什麼理的性,又有氣的性,全是肉體材質及其機能作僞而已。古語謂“血氣心知”,血氣是為了匹應陰陽之氣(天人一體嘛),陰陽之氣由天道(天體軌道也)推動而變遷損益,此陰陽之氣也非抽象的什麼陰陽與氣,乃是“火水相射”的太陽熱輻與地球水蒸,在日地交運、大氣循環中産生寒暑燥濕風、雷電風雨雲……

孔子及孔子之前的華夏先賢很簡單的世界認識,被後世日益自作聰明搞得日益高深離奇,不是焦糊就是江湖,最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了,又有什麼事實意義了,不如“相忘于江湖”,拿着工資上山修養與回家清心。

荀況在活的中國文化上,漢後實沒有多少貢獻

宗教,還是需要的,孟子更需要,道教更需要,佛教基督教等大化東流,有好處,理應尊重,不能排外主義、反人権主義。(馬克思的也是外的,有講馬克思與社會主義的自由,不能上絞刑架之類再造李大钊。)

把思孟天命主義(天德)中心的思想系統與厷荀天道主義(黃道)中心的思想系統了解好,弘揚好,發展好,不再無聊争高低乃至肆意歪曲、曲解、肢解了,這才中國儒門内同門異戶的思想光明之大路!

【樂愛國】可研究曆史上各種處理孟荀關系的方案,作為參考。

(2022.04.08)

荀況在活的中國文化上,漢後實沒有多少貢獻

(攝影 師造化)

荀況在活的中國文化上,漢後實沒有多少貢獻
荀況在活的中國文化上,漢後實沒有多少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