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趣頭條,躺平了?

"

趣頭條,躺平了?

趣頭條雖然開創了“看資訊賺錢”的行業先河,但這套玩法的可複制性太強,幾乎沒有任何的技術壁壘。

作者丨牧歌

編輯丨堅果

封面來源丨網絡

"

趣頭條,躺平了?

移動内容聚合第一股,已經選擇躺平了。

4月21日,趣頭條自媒體平台釋出站内信,稱“趣頭條基于長遠的内容規劃,将于2022年6月30日停止自媒體創作平台的服務和維護。”

目前,趣頭條已經下線上傳内容入口,自媒體作者已經無法再在趣頭條平台更新文章和視訊。

作為一個内容平台,在失去了自媒體作者之後,趣頭條如何保障平台内容的穩定供應,據趣頭條相關負責人表示,趣頭條已與百度等多家第三方内容平台簽訂合作協定,或将在後續通過公司的推薦技術,結合第三方平台内容繼續為使用者提供服務。

昔日赴美上市的移動内容聚合第一股,如今卻選擇和内容創作者告别,趣頭條躺平的背後,其實也折射出内容資訊平台近兩年來兩極分化的發展格局。

1

“下沉市場四大天王”

趣頭條最初闖入大衆視野,是憑借着兇猛的使用者增長,2016年6月才正式上線的趣頭條,在兩年時間内就實作了APP累計裝機量1.81億,月活使用者6220萬,使用者登入率更是高達95%。

當時的趣頭條,在三五線城市成為了最火熱的APP之一,也和彼時的快手、拼多多、水滴籌一起,被媒體冠以“下沉市場四大天王”的頭銜。

趣頭條為什麼能火得這麼快,這就不得不提其自身病毒式裂變的發展模式,當時甚至有人将趣頭條的使用者增長模型比喻成“拼多多+今日頭條”。

平台通過推薦算法為使用者提供感興趣的内容,而使用者又可以通過閱讀文章或觀看視訊來獲得收益,這使得趣頭條的使用者黏性要遠高于其他内容平台。

這一點極為精準地抓準了下沉市場使用者愛薅羊毛的特性,使得趣頭條避開了和其他内容平台的直接競争,在大城市之外完成了跑馬圈地。

而由于使用者群體龐大且精準,趣頭條的變現通道也随之打開,二類電商、網貸等廣告主紛紛上門,讓趣頭條的廣告收入也不斷攀升。

對比當時市場上其他還在艱難摸索盈利模式的内容平台,趣頭條的高速增長成為了行業為數不多的亮色,這一點在其營收上表現得極為明顯。

2016年,趣頭條營收還不過是5800萬元人民币,2017年便飙升至5.17億元人民币,到了2018年,趣頭條在前六個月就已經斬獲7.178億元人民币營收。

趣頭條,躺平了?

高速的發展态勢也迅速催熟了的資本化道路,趣頭條于2018年9月便昂首赴美上市,創下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成功上市的最快紀錄。

在登陸資本市場之後,投資者也展現出了對于趣頭條的極大熱情,上市首日便經曆了罕見的五次熔斷,在發行價為7美元的情況下,首日收盤時,趣頭條的股價已經暴漲128.14%,來到了15.97美元,市值高達45.9億美元。

2

上市即巅峰

盡管兇猛的增長讓趣頭條成為了那兩年國内最受關注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但是對于趣頭條來說,卻頗有些“上市即巅峰”的味道。

從股價上來看,截至4月22日美股收盤,趣頭條的股價為1.36美元,總市值更是隻有可憐的4120萬美元。

趣頭條,躺平了?

對比上市首日收盤,如今趣頭條的市值隻有那個時候的百分之一。

趣頭條為何跌落地如此之快,其實可以從發展模式單一、短視訊沖擊、内容生态落後三個次元來解讀。

首先是趣頭條的使用者增長模式,雖然其開創了“看資訊賺錢”的行業先河,但這套玩法的可複制性太強,幾乎沒有任何的技術壁壘。

近幾年來,包括今日頭條、手機百度等内容服務平台都推出了極速版應用,同樣設定了“看資訊賺錢”的玩法,相比較趣頭條,這些大平台内容更加豐富,品牌背書也更強,對趣頭條幾乎形成了降維打擊。

根據易觀千帆釋出的2021年2月資訊流APP資料,百度極速版月活已經超過了5100萬,今日頭條極速版也超過了4600萬,而趣頭條則僅為789萬。

其次則是近兩年短視訊的崛起,抖音、快手的火爆分走了絕大多數的移動端流量,而且也同樣有極速版的“刷視訊賺錢”玩法,進一步擠壓了趣頭條的生長空間。

事實上,趣頭條本身也意識到了短視訊将會對主打文字内容的資訊平台産生巨大沖擊,于是在前兩年推出了“趣多拍”和“老鐵視訊”兩款産品,試圖切入短視訊戰場。

但趣頭條和投資自己的騰訊一樣,似乎在短視訊産品上并不擅長,這兩款短視訊APP最終都沒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最後則是在平台内容生态上,早期的趣頭條APP上,由于平台内容多為自媒體作者自主上傳,為了博取更高的流量,便充斥着較多的低俗及擦邊球内容,而趣頭條因為這一點,也屢次遭到了主流媒體的點名及批評。

而一些優質的内容創作者,目前也大多以獨家或首發形式與其他内容平台簽約,這也使得趣頭條自身的平台内容變得更加匮乏,對于使用者的吸引力不斷降低。

其實不止趣頭條,一些模仿趣頭條模式的資訊平台,也在面臨着同樣的問題,如惠頭條、東方頭條等,雖也曾有過短暫的高光時刻,但現在也已難覓蹤影。

3

其他平台或效仿

國内的泛資訊平台内容大戰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在那幾年,平台一邊砸錢打廣告拉新使用者,一邊給補貼和流量分成吸引創作者,BAT三巨頭全部參戰,打造出了數個平台級的創新産品,并一直運作至今。

在這陣浪潮中誕生的趣頭條,其實也曾對創作者格外看重,2018年,趣頭條對外喊出了“内容創業者最初的快車道”的口号,宣布對創作者提高分成比例,并決定陸續簽約近千名内容生産者,為他們提供高至每月3萬元的保底收入。

趣頭條,躺平了?

螺旋君從一位資深自媒體創作者處了解到,當時的趣頭條給予的創作者收益确實很誘人,甚至一度要高過頭條和百度兩大頭部平台,除了基礎的廣告分成外,每周和每月都還有内容榜單獎勵,其在2019年上半年,平均每個月都能在趣頭條平台獲得近萬元的收益。

但這樣屬于内容創作者的好光景并不長,這位作者如今在趣頭條,近一年的收入也隻有幾百元。

對于趣頭條這次停止自媒體創作平台的服務和維護,螺旋君采訪了數位自媒體作者,大多數人并不感到意外,因為整個資訊平台目前的流量都較為集中,馬太效應明顯,尾部的自媒體平台處境本身就比較艱難。

在趣頭條之前,搜狗旗下的内容開放平台搜狗号也已經在去年9月停止營運和服務。

趣頭條,躺平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