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衆議丨呂廟軍“荀子人性論七種解讀”之跟評

【焦子棟】七種解讀反映了荀學研究的“遠近高低各不同”,呂教授梳理出來,有很好的啟迪啟發作用。謝謝姚教授推薦。

【林桂榛】第四種是荀子性樸論。此說的最早提出者是日本學者兒玉六郎——錯的,清代就提出了,不是1970年代日本事,早百年前的中華事。

大陸台灣學者姜忠奎認為——也是錯的,民國時北師大教授,我有其《荀子性善證》《儒學(大綱)》二種,山東榮城人,非台灣人,精書畫等。

呂廟軍教授此文于荀學學景簡要掃描有重要鳥瞰價值,一文在手,遍知天下,豪傑英雄,俱入X光。

不過第三種謂人性是(道德)中性論,第四種謂人性是(道德)資樸論,兩種實同一種,沒差別。人性有有無禮義的性善不善之分(即孟告或孟荀之分),二者擇一,但不能說人性有無禮義亦混渾之然——必對号入座人性抽象善惡兩大±價值對裂對撞理論大坑,則必漢儒人性善惡混渾之論勝出;不過這漢儒模式,把完全異質的道德與材性攪和一塊且謂材性善惡混,此若智者說石頭泥巴本性俱美醜混一樣哲學法慧過人。

姜忠奎原書主張情惡,把荀書性惡句子都說成情惡句子,又證什麼荀子也講性善,“性善情惡”渾然一體。主張荀況“性惡”是言情欲惡或言情欲結果惡的1950年前學人就很多,譬如陳登元1928年《荀子哲學》講情欲惡,王國維1905年《荀子之學說》講情欲結果惡。至于“性惡心善”說,郭沫若等早論過;顔世安之說,沿用周熾成之說而已。今人發明,幾乎都未超越曆史舊論,無非多模仿或換詞造說而已,甚至不乏于荀況搞求真科研造謠,以創新的名義造謠于荀況。

性情下會作為惡≠性情惡,肉性人能/會/可/向/趨善惡≠性善惡,依據此類性僞概念混亂、證性推斷無效的演繹推轉或換詞新解,則孟荀性概念俱颠覆了(孟子所性固有仁義禮智之性善論并沒有概念邏輯混亂,仁義禮智是人别禽獸之所性乃孟子性信仰與性法言也),且如此必孟子也是性情惡論者、欲求惡論者、性惡論者無疑,此乃概念邏輯照套之必然也。

荀況不可能真的持有七八、九十種人性論,其中多數必是假的僞的。孟荀乃至孔子曆史真相應隻有一種,描繪講說有很多種,未必都可當真,尤其于章句錯讀(混亂)、邏輯無效(混亂)的演繹之說。

荀子論性真相,還在蘭陵九泉之下,蘭陵大地最清楚,必定如此。今孟子性有禮義的“性善論”都已科研颠覆肢解,則被颠覆翻轉的荀況尚可欣慰:曆史何曾放過誰,機會均等,荀況安息。

【楊萬江】不隻七種觀點,還有楊萬江的荀子“性惡,但善善惡惡”說。而且此說近來十分強勁,大有建立荀子态度論道德哲學之勢。

【林桂榛】還有沒網羅的,也必定還有更新的說法,必然的。望呂老師發表續篇。

【強中華】“性有惡端,心能擇善”,我也湊個熱鬧。“性有惡端”,并不意味沒有其他端;“心能擇善”,非謂心自身善。

【林桂榛】我也湊個數:材性資樸,材性正常人啥都能幹能僞,何止涉獵善惡耶,還有美醜,還有真假,還有其他,都端與向與趨與能與可等等……概念跳馬,太極學,好玩死了。

【梁濤】@楊萬江善善惡惡的主語是什麼?難道是性?

【楊萬江】@梁濤“善善惡惡”的主語是性,性既在實質層面“惡”,也在态度層面“善善惡惡”。善善惡惡,即喜好善,厭惡惡。

好比說,我不漂亮(實質),但我喜歡漂亮(态度),于是我就去打扮自己,使之變得漂亮(起僞)。

人性惡(實質),但喜歡善,厭惡惡(态度),于是,通過學習起僞出善。假若沒有“善善惡惡”這個态度,也就沒有道德了。董仲舒幹脆把“善善惡惡”,稱為“善善惡惡之性”。

【梁濤】心與性是什麼關系?

【楊萬江】心與性在心學傳統上可以等同,即性說心,即心說性。但在荀子這裡不可等同。這首先是“性”的概念不同。荀子的性概念,是孟子說的“故而已”,即作為“人之是以然者”的緣故和特性。或者說性是能夠對人何以如此行為的特征進行解釋的特性。孟子則稱此為“命”。孟子所謂“性”指仁義禮智的德性,并表現為四心。如此性與心才可以即性言心,或者即心言性。但在荀子性惡說上,他并沒有承認在自然狀态下人有一個像孟子四心那樣實質性的善心存在,而且性也不是性善,而是性惡。那就不能即性言心,或者即心言性。荀子隻承認了人心的思慮作用和“善善惡惡”的态度特征。但這不是實質層面的心善,而是态度層面喜好善而已。

在概念上雖然“性”與“心”不能等同,但“性”常常通過“心”表現出來。比如,荀子說人“生而好利焉”,它是一個穩定的利益取向,并落實為一種追求利益的行動。它作為利益取向總是表現在支配人行動的行動動機上,它會從心上表現出來一種動機特性。正像“善善惡惡”也是一種人性表現出的态度特性一樣。

荀子特别強調了心支配人行動(“心居中虛,以治五官”)的自由性。是以,人的一切行為特性都會表現為何種人心動機支配下的行為。

(孫作聖整理 2022.04.24)

衆議丨呂廟軍“荀子人性論七種解讀”之跟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