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南春:從業30年,我發現賺大錢的公司,都相信這8個字

口 述:江南春 分衆傳媒創始人、董事長 正和島上海企業家學習成長中心主席

編 輯:正風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江南春:從業30年,我發現賺大錢的公司,都相信這8個字

他是營銷界的牛人,1992年大學創業至今,30年裡,操刀了上千億的廣告投放,悟出了品牌營銷的8字真谛。

他的企業市值800多億,在投資界素有“獨角獸助推器”之稱,一批又一批新品牌在這裡打響進軍市場的第一槍。

他是分衆傳媒董事長江南春,經曆過兩次重大疫情,也遭遇過股價的“縱向”腰斬,創業路上的高山與低谷,讓他對危機有着極為不同的了解。

本期正和島《案例探訪》,我們以線上的形式邀請江南春進行了一場深度分享與互動,營銷為何越來越難做?産品為何越來越難賣?疫情再度來襲時,增長與突圍的機會又在何方?

面對當下這一系列靈魂拷問,江南春直擊本質,做出了重磅解讀和明确判斷,如其所言: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賺錢是順便的,是笃定的;人生以賺錢為目的,破産是順便的,是注定的。”

以下是本次分享内容精編,其行業經驗與創業感悟,一定會給你接下來的選擇帶來很多啟發。

我相信,最近一段時間大家可能都比較焦慮,疫情的反彈,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我自己最大的體會是,人生道路中總會遇到很多不同且難以預料的變化,但當你回過頭去看,它并不足以改變潮水的方向。

以分衆為例,2003年剛成立就遭遇了SARS(非典),沒過幾年又碰到了金融危機,到了2009年,股價縱向腰斬,隻留下來了6億美金,前面的8(80億)沒有了。

是以無論是疫情還是金融風暴我都經曆過,但十年之後再回望那段經曆,我覺得隻要堅持住,往前走,沒有什麼坎是過不去的。

今天也是一樣,在這略顯困難的一個月裡,很多人心力交瘁,我非常能了解,也很想給大家打打氣,因為我始終相信,曙光就在前方,十年之後,當你再回看今天,一定會感慨,隻要堅持住,一切都會慢慢變好的。

這裡,也分享一些我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和品牌破局的思考,在這樣一個多變的環境裡,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一. 存量博弈時代,什麼才是真紅利?

首先,我想談一談這些年中國經濟發生的幾個重大變化。

坦白說,早在2015年,我們的人口紅利就消失了,2018年之後,所謂的流量紅利也逐漸消退了,可以看到,去年11月,如果扣除物價上漲的因素,中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其實已經不再增長了。

這與我們生産供給能力的持續攀升有關,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過去幾十年裡,中國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在不斷提升,絕大多數行業都已擺脫産能制約,消費領域更是如此,想一想,你去超市裡買一瓶水、買一桶油、買一罐奶粉,貨架上有多少品牌可以選擇。

可以說,2018年之後,我們就已經進入到了存量博弈的時代。

存量博弈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我把它稱之為“量價齊殺”,即産品價格下降,流量成本上升,不少行業陷入到價格血戰的危局當中。

是以你會發現,很多人都在講沒有新生意可做了,錢也變得越來越難賺了,該怎麼辦呢?

大家的第一反應是搞促銷,促銷有沒有效呢?一開始是有效的,但逐漸變成了不促不銷,到最後是促了也不銷,這個辦法很快就到了瓶頸。

緊接着,我們又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流量紅利,比如小紅書、抖音以及直播電商等等,很多人又一擁而上的去搶這些流量,但沒過多久又發現,投資回報率變得越來越低,花錢似乎也買不來有效流量了。

一時間,大家紛紛感慨,賣個貨怎麼就變得這麼難了?可賣貨真的變難了嗎?不一定,這要看你對商業競争有怎樣的了解了。

過去40年裡,我們的商業競争主要經曆了三個階段:

首先是生産端為王,改革開放初期,物資緊缺,誰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産品誰就能獲勝。

後來是管道端稱霸,誰的管道面廣,管道勝出率高誰就能赢,為什麼宗慶後先生一度成為首富,因為他能把一瓶水賣到250萬個網店,這就是管道的威力。

但到了今天,我們還能靠管道端獲勝嗎?很難了,因為你在的地方,你的競争對手也都在,管道端變得越來越同質化。尤其是淘寶、天貓、京東這些平台的出現,消費者沒有什麼東西是買不到的,快遞還能給他們送到家。

第三個階段是心智端的競争,當生産端過剩,管道端同質後,消費者會面臨無數種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品牌都必須回答一個問題——消費者選擇你而不選擇其他人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我認為,無論是消費品還是服務業,接下來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打造自己的品牌,要在消費者心智中擁有一個選擇你而不選擇别人的理由,要在消費者的大腦中赢得他們的青睐,這才是競争的根本,也是真正的紅利所在。

是以,接下來的商業競争,也不再是現實世界裡的你來我往,而是消費者心智中的選擇權大戰,誰能搶占心智,讓消費者指名購買,誰就能走出價格戰、促銷戰、流量戰的泥潭。

一場搶占心智的戰争,已經打響!

二. 私域、公域不如品牌的“心域”

也有人問,那在這場心智戰争中,還要不要抓流量了?還要不要研究各個流量平台了?

我的回答是,流量要抓,一個新平台出現後也要研究它的玩法,但大家要明白,流量終究是“術”的層面,你會的招數,别人早晚也能學會,更要清楚,現在的流量到底是你自己的,還是平台的,大多數情況下,流量都是要被平台收割的,它不是生意增長的根本。

我認為,真正的流量是品牌赢得人心的結果,流量不是生意的因,而是生意的果。

舉幾個例子,為什麼淘寶有流量?因為消費者認為它是萬能的,上淘寶啥都有;為什麼天貓有流量?因為這裡有品牌旗艦店,買大牌上天貓;為什麼京東有流量?因為物流快,上午買下午到。

很明顯,即使是這些大平台,他們的流量也來自于消費者的心智,赢得人心,這才是生意增長的“道”。

這兩年,我發現一些人特别喜歡講一些新詞,熱詞,像公域流量,私域流量等等,但說實話,這其中又有多少概念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呢?

今天的真實情況是私域的活躍度越來越低,公域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是以我講,無論是公域還是私域,最終赢得消費者其實是“心域”,心域流量才是最根本的流量。

還有很多人在研究算法,你會抖音的算法,他會小紅書的算法,但扪心自問,算來算去,你的生意真的增長了嗎?你的算法再進階也算不過平台的。

反觀一些大牌,像雅詩蘭黛、歐萊雅,沒見他們把精力放在算法的研究上,但銷量卻碾壓了絕大多數競争對手,這背後就是品牌的力量。

什麼是品牌的力量,簡單來說就是建立信任、降低成本、創造轉化,我們可分為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他們的品牌自帶可持續的流量,消費者信任他,而且還會主動去找他;

其次,你們以相同的預算打廣告,這些大牌的轉化率要比你高三倍以上,因為他們知名度和認可度更大;

第三,即便你們賣的是同一類産品,他也可以賣得更貴,因為他有溢價能力,消費者也願意花更多錢去購買,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是以,這些大牌能賺錢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不是因為他們研究透了算法,而是他們算準了人心,人心的算法才是最進階的算法。

一個颠撲不破的真理是,我們的生意基本上都是“七三開”的,70%來自消費者的指名購買,也就是品牌效應,剩下的30%才來自短期的促銷和流量轉化。

為什麼今天的新品牌總感覺這麼累,不就是因為太多人把這個道理弄反了嗎?甚至把90%的精力都放在了搞促銷和流量上了。

誠然,促銷和流量可能會讓你達成下周或者下個月的增長目标,但長期來看,如果你的品牌不能走進消費者的心智,不能讓消費者指名購買,那最終獲得的隻能是一個工廠利潤,也就是那一點點辛苦費。

更何況現在的一些新消費品牌連工廠都沒有,完全靠代工,前端價格戰愈演愈烈,後端獲客成本越來越高,在促銷陷入瓶頸和流量逐漸見頂的當下,沒有品牌的影響力,怎麼可能不虧損呢?

三. 賺大錢的公司都相信這8個字

今年正好是我在品牌營銷行業的第30年,這30年裡,我見到過太多的營銷理論和概念,像精準分發、情感共鳴、使用者種草等等,很多時候,這些頻出的詞彙會給人一種應接不暇的感覺。

但如果放在30年的大周期來看,我發現,那些能賺大錢的公司無非是相信八個字——深度分銷,搶占心智。

深度分銷,就是通過線上精準廣告、電商管道、線下導購、直播帶貨等深度分銷手段把産品銷售出去,搶占心智前面已經談到了,就是一定要在消費者心智中擁有一個選擇你而不選擇别人的理由。

這也是兩個颠撲不破的真理,是以我常說,會玩流量的人往往不是今天真正賺錢的人。

舉幾個例子,娃哈哈500億營業額,淨利100億;農夫山泉290億的營業額,淨利70億;旺旺210億的營業額,淨利40多億,這些做得好的消費品都達到了20%的淨利,但他們是靠研究算法和流量做起來的嗎?

我覺得這也給今天新一代創業者提了個醒,這些年輕人在發現新需求、把握新潮流、抓住新流量上的能力特别強,對消費者和市場有着和老一輩們不同的了解,這是他們的優勢。

但他們還是應該向這些老品牌補三門課,一是補供應鍊的課、二是補線下管道的課、三是補消費者心智的課,為什麼這些老牌能長盛不衰,答案就在這幾門課裡。

如果隻會玩流量,那無論你是公域流量也好,私域流量也罷,沒有心域流量,最後都是不長久的流量。

另外,現在很多人認為網際網路上的生意更好做一些,覺得流量大,容易被人看到,但我的觀點恰恰相反,線上的生意其實更難做,這方面,我用“貨架理論”來和大家做個解釋。

我們可以把線上和線下看做是兩個貨架,一個是有限貨架,也就是現實中的貨架,你的産品有沒有上架,占據了多少網點,和你一同擺在架子上的競品有多少,看一眼便一目了然。

而網際網路則是一個無限貨架,你既不知道你的對手是誰,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和你競争,企業無論大小都可以在網上擁有一席之地,是以看起來你可能會擁有更多的流量,但實際上你的潛在對手也被無限放大了。

是以,在中國市場裡,有限貨架其實更容易賺到錢,無限貨架反而不容易賺錢,而且更容易“内卷”。

當然,無論是哪個貨架,消費者最終都會向更穩妥、更具确定性、更值得信賴的品牌聚集,頭部品牌會變得越來越值錢,某種意義上,品牌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馬太效應。

比如,疫情以來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消費品龍頭開始崛起,為什麼?因為他們把這視為一個機會,相較于縮減預算的品牌,他們會加大在品牌營銷上的投入來提升品牌的話語權,進而開拓更大的市場,增強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品牌聚集度。

是以,越是行業低迷時期,越是拉開差距,擴大份額的好時機,原來是萬馬奔騰,到最後你會發現,其實很可能是一馬當先。

四. 好廣告,都做到了“三點合一”

有人說,市場環境不好,頭部品牌又這麼厲害,那我們這些新品牌是不是就沒機會了?

我可以明确地告訴你,有!新品牌崛起的機會就在于你是否具備獨特的差異化價值。

其實還是一直強調的那句話,一定要給消費者一個選擇選擇你的理由,千萬不要說你的品質好,價格實惠,有人會說自己的品質差,成本效益低嗎?這句話是沒有意義的。

那該怎麼突出差異化價值,搶占消費者心智呢?我把它總結為四種商業戰争模型:

老大打的是防禦戰,守住自己山頭;

老二打的是進攻戰,進攻老大的山頭;

老三打的是遊擊戰,守住自己的小山頭;

老四打的是側翼戰,在無人地帶降落,開創自己的新品類。

什麼意思?我講幾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以招聘行業為例,51job(前程無憂)是行業的老大哥,要招人就上51job,連續十年招人量遙遙領先,這叫封殺品類。

後來又出現了獵聘,找獵頭上獵聘,将網絡招聘從原來的資訊平台轉向交易平台,瞄準了獵頭招聘這個新的突破點。

還有拉勾網,專業的網際網路招聘平台,為網際網路人量身定制,做垂直聚焦,也謀得了一條生路。

最後是Boss直聘,行業裡已經有這麼多對手了,怎麼辦?開創新品牌,找工作和老闆聊,直接從原來的地界中殺了出來,成了一個新的上司品類。

其他行業也是一樣,很多人相信戰略決定戰術,但在品牌營銷裡,其實是戰術決定戰略。

戰術就是你的競争性切入點,你在消費者心智中的有利位置,戰略就是要調動公司所有資源,讓戰術優勢得以最大化實作,最終實作力出一孔。

競争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叫“攻其不可守”,你要把所有資源壓在對手還沒有占領且短時間内也無法占領的地方,然後飽和攻擊,最終打入消費者心智。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我覺得創業中的很多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方面,毛主席了解的就特别透徹,一句“打土豪,分田地”就把戰場中的兵力優勢改變了。

從人數上來看,兩萬紅軍可能打不過百萬國軍,但百萬國軍一定打不過四億農民,當四億農民都跟着紅軍去“打土豪,分田地”了,一定會取得摧枯拉朽般的勝利。

這其實也涉及到廣告語的問題,在我看來,一句好的廣告語必須是“三點合一”的,它要包含你的産品優勢,你與競争對手的差異點以及你能為消費者解決的痛點。

再簡單點來說,就是客戶認,銷售用,對手恨,像“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

喝涼茶防上火,顧客認不認?認!天氣這麼幹燥,喝罐涼茶去去火吧,銷售用不用?用!對手恨不恨?恨死了!

中國新消費創業裡,有兩個品類基本沒人去做,一個是可樂,另一個就是涼茶,為什麼?因為消費者心智已經被牢牢占領了,其他人根本攻不進去。

有人可能會說,那耐克怎麼就能用“just do it”呢?聽起來對手也不恨啊。

這其實是另一個次元的問題,耐克早就過了創業階段,他已經是上司品牌了,耐克不是因為說了“just do it”而成功的,他是因為成功了才說“just do it”,這屬于成功者的特權。

就像一個特别有錢的人可以說他對錢沒興趣,但如果你本身沒那麼有錢,還說自己對錢沒興趣,那在别人看來,就多少有些矯情了。

當然,說一千道一萬,産品的本質還是人品,這是數字前面的1,營銷是後面的0,如果沒有這個1,後面的0再多也沒有意義。

我之前寫過一段話,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賺錢是順便的,是笃定的;人生以賺錢為目的,破産是順便的,是注定的。

也可以把這視為一個因果問題,你種了正确的因,才會結正确的果,你有正确的價值觀才會有好的産品,一旦因果倒置,那再好的營銷也無濟于事。

五. 結語:相信專注,敬畏因果

最後,再和大家分享下創業這30年來的一些感悟。

很多人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從大學創業到成立分衆再到一步步走到今天,你都做對了什麼?

回想下來,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相信專注,二是敬畏因果。

1992年我進入廣告業,到今天正好30年,可以說,這30年裡我基本沒碰過其他行業,不是說沒看到過其他行業的機會,恰恰相反,因為常常與資本和企業家接觸,我看到的機會可能比其他人還要多一些。

是以内心裡其實總會與各種各樣的誘惑相抗衡,但為什麼我沒偏離品牌營銷這個主業呢?因為我相信人還是要專注下來,做一些自己真正擅長的事,或者說,别忘了初心是什麼。

大學裡我學的是文學專業,也看了很多心理學和廣告學方面的内容,對人的研究是我擅長的事情,我相信,在我擅長和專業的領域一直走下去,最終會收獲時間的複利。

一個人之是以能累積價值,大多時候,不是因為他比别人聰明,而是因為他能抵住誘惑,把所有資源都投入到一個領域,然後在這個領域内持續突破,這是我比較深刻的一個體會。

再就是敬畏因果,早些年比較多的研究了儒釋道以及佛學方面的内容,我發現這些文化都講了一些非常樸素的内容,就是事出有因,有因必有果。

佛教裡講“菩薩為因,凡夫為果”,對于菩薩而言,首先不會去考慮結果,知道因才是根本,菩薩怕種下不好的因,而凡夫則隻注重結果,對于已成事實的結果,往往又無力改變。

是以我常說,管理不是管理結果,而是管理因果。

做事前先種下一個好的因,然後别強求,耐心等待結果到來,因為結果往往不是自己說了算的,盡人事,聽天命,因上努力,果上随緣。

是以,在目前這樣一個形勢下,如果要我給大家一些建議,我也隻講兩點,一是雄心,二是定力。

雄心不是說要一定做到幾十億或者上百億的市值,而是你對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期待,那些我欽佩的企業家,他們的雄心都是超過個人利益的,想的是如何推動行業的變革,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

而這樣一種雄心也在激發着他們身上的能量,讓他們有動力去克服一路上的艱難險阻,我覺得有這種雄心的人比較容易成功。

第二是定力,定力就是在面對困局時一定要有足夠的樂觀精神,我們一路上遇到大大小小的坎是必然事件,終日焦慮,唉聲歎氣就更沒有能量去處理問題了,維持住内心的定力,困難都會過去的。

我相信一句話,所有人的災難不是災難,所有人的機會也不是機會,危中一定會有機的。

以我為例,2003年那場大疫,5個月裡我燒光了前10年攢下的5000萬,但我今天依然感謝那段經曆,如果不是SARS,我可能還在做着自己已經習慣了的生意,也不會接觸資本去做融資了,上市可能就遙遙無期了。

是以,隻要我們把心安定下來,從抱怨和焦慮中走出來,把精力放在沙盤推演上,一步步走下去,尋找最優解,若幹年後回頭看,你一定會發現,這些你經過的坎,都是你人生路上的重大突破口。

願疫情早日結束,願我們轉危為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