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報告:App使用習慣影響大學生婚育觀,“躺平派”偏好生女

微網誌、虎撲、豆瓣等App的使用習慣如何影響着大學生的婚育觀?什麼是抑制大學生結婚意願的最大顧慮?“躺平派”的生育偏好是怎樣的?近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網站公布的《中國大學生婚育觀報告》分享了相關調查研究成果。

該報告指出,App的使用習慣會影響大學生的婚育觀,其中微網誌的使用與大學生的婚育意願存在負相關,虎撲的使用與大學生的生育意願存在正相關,使用豆瓣與女性的生育意願存在負相關,使用小紅書與女性的婚育意願存在正相關,遊戲類App的使用主要降低女性的婚育意願,對男性幾乎沒有影響。

在資訊暴露(暴露于不同類型資訊的影響)次元上,報告稱,“曬狗糧”和戀愛育兒綜藝會顯著提升大學生婚育意願,暴露于情感八卦消息會抑制大學生結婚意願,同時國家的生育政策以及專家看法對大學生婚育意願起到一定正向作用。

六成受訪大學生明确表示會結婚,住房和養育成本影響最大

早前,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家庭與性别研究中心、公衆号“嚴肅的人口學八卦”聯合主辦的“中國大學生婚育觀研讨會”上,專家學者們就網際網路時代下中國大學生的婚戀觀、擇偶偏好以及精神面貌等話題展開讨論。

中國人口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教授指出,當今中國處于快速社會轉型階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便是青年人的婚戀行為及婚戀觀念。大學生作為目前青年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

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家庭與性别研究中心主任李婷教授作《中國大學生婚育觀報告》。

調查樣本來自30所高校(包括4所雙一流高校,18所普通高校,8所專科院校),覆寫22個省份26個城市。經資料清理後,獲得的有效問卷共9775份。受訪者的平均年齡為20.29歲,主要為漢族,城鎮戶口占比為43%,獨生子女占比為35.71%,每月可支配生活費集中在500-2000元。

李婷教授作報告介紹,61%的大學生明确表示會結婚,7%明确表示不結婚,同時理想結婚年齡為27.82歲,平均戀愛次數為1.62,總體而言大學生的結婚意願高于預期。但結婚意願存在人群的異質性,主要展現在性别、家庭、學校層級與地域。其中,女大學生、城鎮戶口、雙一流院校、東部地區、父母受教育水準較高的人群結婚意願較低。

而在抑制結婚意願的因素上,婚育成本以及工作家庭平衡因素對大學生結婚意願影響突出,其中男大學生最大的顧慮為結婚成本,女大學生受結婚阻力因素的影響更大,并伴随着觀念的轉型;同時在促進結婚意願的因素上,大學生最看重的是婚姻的精神情感支援功能,同時也希望兼顧物質支援屬性,其中男大學生看重生命曆程,女大學生更關注支援功能。在對不同婚姻行為的接納态度上,大學生對試婚性質行為的接受程度最高,對非傳統養育觀念接受度很低。

報告指出,大學生平均理想子女數為1.85,平均意願子女數為1.36,兩個名額的內插補點代表大學生對生育阻礙的感覺。性别、民族、是否為獨生子女和家庭背景會同時影響理想子女數和意願子女數,其中性别和家庭戶口對意願子女數的影響大大超過理想子女數,另外各類大學生的理想女兒數都超過理想兒子數。同時,雙一流高校、普通高校和專科院校的理想子女依次增加,理想子女數與意願子女數的內插補點依次減小,雙一流高校的女大學生感覺的生育阻力最大。

報告:App使用習慣影響大學生婚育觀,“躺平派”偏好生女

提高生育意願的配套政策前五項(支援的比例,機關:%)

在對生育效用的感覺上,大學生更看重養育子女的意義與情感價值,考慮最少的是子女的保障功能。在所有生育效用的次元上,男大學生比女大學生感覺更為積極;而在對生育阻礙因素的感覺上,住房和養育成本對大學生影響最大,女大學生對生育風險的感覺更為強烈。在生育配套政策上,大學生支援的依次為降低購房成本、降低教育成本、較低醫療成本、降低托育成本、保障女性就業,且不同的大學生群體具有差異化的政策需求。

微網誌使用與婚育意願存在負相關,“躺平派”有更高的女兒偏好

上述調查還通過三個次元:強度(大學生休閑上網時長)、圈層文化(亞文化圈的參與、App的适用類型)、資訊暴露(暴露于不同類型資訊的影響)來衡量大學生網際網路參與程度。

報告稱,在強度次元上,大學生休閑上網平均時長為4小時35分鐘,休閑上網時長與婚育意願呈負相關;在圈層文化次元上,在控制其他變量條件下,亞文化的參與情況會顯著影響大學生的婚育觀,其中無論男女,關注電競與結婚意願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注動漫和網文則與婚育意願存在顯著的負相關,但追星的效應存在性别差異,其與女性的結婚意願存在負相關,與男性的生育意願存在正相關。

同時,App的使用習慣也會影響大學生的婚育觀,其中微網誌的使用與大學生的婚育意願存在負相關,虎撲的使用與大學生的生育意願存在正相關,使用豆瓣與女性的生育意願存在負相關,使用小紅書與女性的婚育意願存在正相關,遊戲類App的使用主要降低女性的婚育意願,對男性幾乎沒有影響;在資訊暴露次元上,“曬狗糧”和戀愛育兒綜藝會顯著提升大學生婚育意願,暴露于情感八卦消息會抑制大學生結婚意願,同時國家的生育政策以及專家看法對大學生婚育意願起到一定正向作用。

大學生中“躺平派”的結婚意願和生育意願是怎樣的?這份報告也有提及。

李婷介紹,進一步通過聚類分析将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劃分為健康奮鬥派、焦慮奮鬥派、佛系派和躺平派,并沒有出現預期的“内卷型”(高奮鬥、高焦慮、低意義感),且躺平派隻約占14%。其中,家庭狀況越好、地區發展狀況越好的大學生越消極,男大學生相對女大學生更消極。另外,調查還涉及大學生的自我預期和對子女的預期,其中自我預期樂觀占比為28.12%,自我預期悲觀占比為23%,子女預期樂觀占比為83%,子女預期悲觀占比為4.2%,總體而言,大學生對子女的發展更為樂觀。

在精神面貌與婚育觀的關系上,躺平派的結婚意願和生育意願最低,也有更高的女兒偏好;佛系派婚育意願最高,并且競争和焦慮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婚育意願;樂觀群體的婚育意願均很高,悲觀群體的婚育意願最低;對自身的預期主要影響結婚意願,對子女的預期主要影響生育意願。

報告最後指出,總體而言,首先大學生仍然對婚姻和生育有所期待,但婚育的價值基礎已經發生了變化。其次大學生面臨的婚育阻力較大,且呈現出顯著的性别需求差異。男大學生更在意婚育成本,女大學生更在意自我發展機會,這展現了不協調的性别觀念轉變程序,是以必須考慮統合兩性需求的公共政策。另外大學生整體精神面貌還是積極樂觀的,但大學生的焦慮問題普遍存在,同時網際網路從各個次元影響塑造大學生的觀念,形成明顯的圈層文化。

在李婷教授做完主要報告的陳述後,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講師王東晖基于選擇實驗進一步探究當代大學生的擇偶偏好以及對生育政策的态度。

“在擇偶偏好上,大學生傾向于年齡小、長相佳、教育水準高、有房、獨生子女以及高收入的配偶。”王東晖介紹,但男女對于配偶的職業偏好不同:女性更偏好來自于機關事業機關的配偶或外企配偶,對于男性而言,如果潛在配偶在外企或民企工作反而是個減分項。進一步通過意願支付價格(大學生們願意放棄多少配偶的收入來得到其他的屬性)來衡量各個屬性的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為:年齡、房産、教育水準、外貌、是否為獨生子女、職業。但男女偏好排序稍有不同,男性對于配偶外貌的排序高于女性,女性對于房産、教育的排序高于男性。此外,男女意願支付價格的高低也不同。總體而言,當代大學生對于配偶屬性的選擇偏好突出了經濟實力的重要性,但存在性别差異。

王東晖表示,在對生育政策的态度上,當代大學生認為家庭經濟水準、育兒支援、托育服務、住房補貼措施均可促進生育,但是育兒津貼對于生育的促進效應不顯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