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疫情常态化,這幾個能力,家長要盡早訓練孩子!

作者 | 大J 來源 | 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這是我們隔離在家,足不出戶的第18天,是小D在家網課的第32天。

疫情是巨大的黑天鵝,全世界都措手不及,撞上了就得面對。要說不焦慮不難過肯定是假的,這段時間都是靠着鄰裡互助走過來的,并不容易。

但也愈發讓我發現,即便在最大的“不可控力”下,普通人身上仍然能迸發出很多閃閃發光的能力和品質。

這些能力和品質,不僅能讓疫情中的生活過下去,更能讓未來,不管遇到多大事,都能讓日子過下去,更好一點的過下去。

作為媽媽,我真的希望小D能有這樣的本事。

一場疫情,讓我發現,有蠻多能力是我之前缺失的,也是我差點就忽略了要給小D培養的。

做飯的能力

第一個肯定要提這點,學會做飯太重要了。

最近買菜沒得選,能搶到啥就是啥,有一天大半夜很幸運地買到了兩盒五花肉,一袋鱿魚,一包雞翅,絕對是“大戶人家”了。

我立馬詢問身邊已經沒餘糧的同僚朋友,結果才知道,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怎麼燒鱿魚,好一點的還能燒肉,還有一些朋友隻會做和雞蛋有關的葷菜。

這時,還蠻感歎,現代生活帶來的便捷,正讓我們都慢慢退化。想起了之前爸媽教我做家務時說過的一句話,“可以不用做,但不能不會”。

這段時期更是讓我感歎,幸好自己還是會做飯的,也就把這件小事放在了更加重要的教育位置。

蝦一頓炒掉不舍得了,就分裝幾份,做海鮮粥。

如果疫情常态化,這幾個能力,家長要盡早訓練孩子!

小D 7歲,基本家務勞動是參與的,但是做飯還真沒參與過。小時候和她強調過的安全教育一條,就是不能玩火,導緻她到現在還是有點怕爐竈的。

趁着宅家期間,我就開始分三步走。

第一步,我做她看。

小D負責洗蔬菜擇一下,幫忙把肉洗後腌一下。為了讓她慢慢克服恐懼,開始讓她在旁邊看我們掂勺。

我們燒菜的過程中講一下注意事項,不要讓鍋子幹燒;不要把手放進鍋裡;下油鍋的時候食材盡量瀝幹水,每次出盤時先關火等等。

讓她慢慢感覺到,隻要掌握正确使用方式,火并不可怕。

爸媽教我做的最多的就是紅燒系列,最近買到豬腳做了一頓,感覺就像過年一樣。

如果疫情常态化,這幾個能力,家長要盡早訓練孩子!

第二步,我們一起做。

混了臉熟後,我們就會邀請她也試試看掂勺、翻炒、放調料。

繼續說一些要點,不熟練的時候火别太旺;調料少放一點,不夠可以加,過頭就不能拯救了;肉類都需要預處理,先用蔥姜料酒焯水去腥(插曲,那為啥你不放蔥姜,我告訴她,家裡的蔥還沒長出來,是以這次就算了,哈哈哈)

這和學習一樣,給孩子一個腳手架,讓他們從自己的“舒适區”裡邁出一點點,進入到“學習區”,而不是“恐慌區”。

第三步,她做我看。

小D最近嘗試用空氣炸鍋做了一次鹽焗雞翅(見下圖),從準備到制作全是她自己動手的。我會在旁邊看着,時不時提醒一下。

下個階段的目标想讓她做蕃茄炒雞蛋,嘗試真正“炒菜”。

最近“囤菜”攻略滿天飛,我有個深刻體會,還要入手一點小家電。

如果疫情常态化,這幾個能力,家長要盡早訓練孩子!

哪怕未來小D也許不需要做飯,也許會有保姆,但是這個“一個人也能生活好”的能力,真的不能丢失。

再困難的時候,還願意給自己做頓飯,還能吃得下,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段時間,相信每個上海人民都會感謝“團長”。

我們家的第一批糧,就我鄰居組織的團購。現在複盤這個過程,由衷佩服她。

這是需要強大的資訊擷取能力、執行力、組織能力和共情能力,而且最關鍵的是,當大部分人都陷入害怕恐慌不知道怎麼辦的情緒中,他們已經直面“問題”本身。

怎麼能夠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這也成了我最近思考的命題。

最初我是過于樂觀了,這袋米到了後,真的安心好多,至少不會餓着了。

如果疫情常态化,這幾個能力,家長要盡早訓練孩子!

當然,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個巨大的命題——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鍛煉,是以也别想一時一事就能讓娃“會解決問題”。

但我們可以有意識的開始引導,先幫助孩子拆解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以前小D發脾氣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會共情情緒,等她平靜下來後,我們會複盤,聊聊下次遇到類似的可以怎麼做。

現在我稍微做了兩個小改變。

1、發脾氣能解決問題嗎?

這個方式适合已經具備自我安撫能力的孩子,可以試試在複盤前,加一句,“發脾氣能解決問題嗎?”

我一直覺得,語言決定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會改變行動。也許,就是多了這一句話,會變成直面問題,按下情緒的暫停鍵。

當然,别指望孩子就“一步到位”了,小D有時被我這麼問後,會沖着我大吼,那我就是很氣,氣的不得了了呀!這時,就正常進行情緒安撫就好了。

但慢慢地,她也會開始自言自語提醒自己,發火沒幫助,我來看看有什麼辦法。

2、你的需求是什麼?

第二個改變是,以前等小D冷靜下來,我們都會聊,下次遇到一樣的問題,可以怎麼辦?

現在我會問她,你的需求是什麼?

她一開始并不明白,我就解釋給她聽,所有的情緒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開心快樂的情緒是因為“需求”被滿足,比如你想要的東西,媽媽答應了;你很努力完成的作業,媽媽看到了也認可了。

如果疫情常态化,這幾個能力,家長要盡早訓練孩子!

那麼負面情緒就是因為“需求”沒滿足,你生氣是因為想出去玩但是不行;你發脾氣是因為想先看電視而不是先做作業。

這些“你想卻做不到”的事情,其實就是你的“需求”。有時候,我們表達出來,就能用更好的辦法來解決。

就像我那個團長鄰居,我相信她并不是沒有情緒,隻不過她面對自己的情緒後,立馬可以問自己一句,我的需求是什麼?

房子失火了,先去責罵放火者,還是先去救房子裡的人?這樣的思維模式是需要從小練習的。

很多時候,當我們可以定義清楚問題,也許就能找到解題思路。

如果疫情常态化,這幾個能力,家長要盡早訓練孩子!

獨處的能力

隔離在家的周末,抱着手機,不停在各種群裡切換,經常一不小心就陷入到了情緒黑洞,然後一擡眼,已經大半天過去了。

的确最近資訊很多,還要網上買菜,但扪心自問,我每天拿着手機不停地刷,我們真的是在關心,幫助,還是隻是打發時間呢?

後來,我開始控制刷手機的時間,每天練習一小段舞蹈的基本功,和小D做一點點手帳(這是她的愛好)。

突然發現,反而更能擁有好的心态來面對接下來的生活。這讓我認識到,擁有獨處的能力真的很重要。

和“高品質陪伴”一樣重要的,是教孩子學會面對無聊,學會獨處。

如果疫情常态化,這幾個能力,家長要盡早訓練孩子!

1、回應的藝術

新生兒需要無條件響應,這是他們安全感的來源。

但孩子剛出生一直到3歲,我們可以逐漸慢一拍。嘴上答應了,但是行動上别像以前那樣閃電救火。

這樣,孩子還是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接納了,但讓孩子慢慢開始适應那個片刻“要靠自己一個人”的感受。

培養孩子獨立玩耍能力,别它看成“0”和“1”的關系,而是從“0”走向“1”有個逐漸退出的過程的。

2、自己找樂子

等到孩子接近幼小銜接,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我們對他們的期望。

比如,這次小D在家,也會和我說,媽媽,我很無聊。我就會告訴她,我們需要給自己找樂子,沒人負責娛樂你。

先生一開始聽我說這句話覺得蠻“殘忍”的,但我覺得這也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我會引導幫助小D,那你想想你想做什麼呀?比如幹點你的愛好的事情啊?

事實證明,孩子自娛自樂的精神絕對比大人高,隻要她能夠确定,自己得不到幫助了。

沒人負責我們自己的心情,哪怕再親密的人。當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這點後,其實我們也就有了為自己幸福負責的心态。

我欣賞那些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的人,因為我知道,他們遇到任何人都能“錦上添花”,他們遇到任何坎都能“逢山開路”。

如果疫情常态化,這幾個能力,家長要盡早訓練孩子!

這場疫情,我哭過好幾次,也會問,生我養我的這個城市怎麼會這樣?

但我也會看到,在全家打地鋪的店員;幾星期沒回家的外賣小哥;哭了的居委幹部;“把我錄音放出去”的上司。

還有更多普通人的互助,自發形成的住戶志願者;缺了物資的鄰居群裡說一聲,就同時有好幾個回應;給孤寡老人買物資的互幫互助;能搶到的東西都會多買幾份送給物業保安。

每每這時,我總會想起這句話,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這仍然是我熱愛的城市,住着我很多熱愛的人,希望它快點好起來,快點!

本文作者大J,世界500強前高管,國際融合教育專家。500萬父母關注,擅長兒童全腦啟蒙、親子閱讀、在家早教, 分享最新育兒理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