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作者:趣觀曆史
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中國的領土,隻不過因為近代的一些曆史原因,在新中國成立後,香港地區仍被英國殖民政府所掌控。

新中國不承認一切過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是以我方是有理由解放香港的,而且英勇無畏的人民解放軍也完全有實力去達成這一目标。

不過,高瞻遠矚的毛主席卻決定暫不收複香港,讓香港成為新中國對外的一個視窗。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毛主席在地圖前沉思(舊照)

事實證明,毛主席這個決定極其正确。

因為香港這個遠東口岸的存在,使得在西方諸國對大陸進行經濟大封鎖的時期,香港成為了大陸與外間的一個超大型物資中轉地,為大陸的經濟建設起到了巨大作用。

然而凡事皆有雙面性,新中國建立之初,沒有一鼓作氣拿下香港,時隔幾十年後再欲收複,難度明顯變得極大。

毛主席在世之際,曾表示香港問題的解決,最遲應該在1997年解決——距離1898年租借給英方正好99年。

毛主席還笑着對來賓指了指小平同志等人,說道:“具體事情由他們年輕人去辦了。”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鄧小平同志在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講話(舊照)

1977年7月,小平同志在十屆三中全會上恢複了所有職務,他指出:

“要對毛澤東思想有一個完整的準确的認識,要善于學習、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體系來指導我們的各項工作……群衆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

經過一年時間的思考和深化,最終于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小平同志發表了這樣一番振聾發聩的講話——主題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

正是基于這一點,才有了改革開放,才有了後來的“一國兩制”方案,才有了收複香港的政治基礎和前提。

畢竟,香港在英國手中已有多年,港民在他們的掌控下,雖然受到了諸多壓迫,可同樣受到他們的庇護和支援,擁有着比大陸更好的生活條件。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我們想要收複的香港,是一個真心願意回歸的香港,而不隻是政權上的一個回歸,還包括人心歸位。

是以隻有大陸變強了,能給香港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狀況,且在制度上承認香港現有的一些規則,這才能獲得香港人民的真心認可,才能讓英方賴以狡辯的理由随攻而破。

然而自1982年開始到1997年香港回歸,這中間發展的種種,實在是大動蕩、小波折不斷。

小平同志在此間可謂操碎了心,甚至這位脾氣極好的老人家還罕見地發了火。

本文便帶大家走進那段收複香港的征程中,看看作為第二代上司人班子核心的小平同志,在這種千秋使命面前有着怎樣的氣魄。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鄧小平同志(舊照)

“一國兩制”政策出台後,香港的收複便正式拉開了序幕,按照1898年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将于1997年6月30日由英國政府交還于中國,我方在7月1日正式行使主權。

眼見時間已然越來越近,中央上司班子在小平同志的帶領下,誓要在最短的時間内,把這事給盡快敲定了,否則便是他們的失職。

對不住毛主席當初的期望不說,更無法和國人以及那些已經故去的先輩交代。

中國想要收複香港,英國當然不願意,他們這麼多年的經營,在香港攫取了難以想象的利益,要讓他們把這麼大一塊蛋糕拱手相讓,這自然需要一番艱難的角逐。

在“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的上司下,英國當局十分高傲,以當初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為由,聲稱香港的主權永久為他們所有,以此想要抵抗中國的收複行動。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小平同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舊照)

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氣勢洶洶來到北京,想要攜帶着馬島戰争的勝利,就香港主權問題再下一城。

“鐵娘子”不曾想到,她即将面對的是一個曆經了無數血火淬煉、無數政治磨砺的“巨人”,她的所有手段在小平同志這位“巨人”面前,隻是徒惹人笑而已。

撒切爾夫人打出的第一張牌是“條約仍舊有效”,小平同志對此寸步不讓。

他首先指出,這次談判不僅要解決香港回歸的問題,還要磋商解決1997年香港回歸後如何讓繼續繁榮,以及中英如何讓從現在到1997年間15年不出現大的波動這兩個問題。

小平同志以無比強硬的态度表示——1997年收回香港,這是毋容置疑的事情。

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什麼可談的,這是曆史賦予當下中國人的使命,我們必須要完成,為此哪怕采取一些非必要的措施。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1982年9月24日,撒切爾夫人和鄧小平在北京舉行會談(舊照)

第一張牌無效後,撒切爾夫人再打一張,以香港的繁榮為由,聲稱:“如果中國收回香港,就會給香港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要想繼續維持香港的繁榮,就必須由英國來管理。”

在撒切爾夫人看來,香港之是以有當下的繁榮,完全是因為英國高效的管理。

正如當時的大陸,與香港可謂一隅之隔,可實際上的經濟情況,卻有如天壤之别。

英方認為如果香港被大陸收複,香港便有可能迅速衰敗,無法維持當下的繁榮。

初看,撒切爾夫人的理念似乎有一些道理,可仔細想想,便頓覺全是詭辯。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撒切爾夫人發表講話(舊照)

其一,新中國不是以往的清政府,我們有着強大的自衛力量,有着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

其二,香港之是以強大,英國的管理理念是一部分,可更多還是因為香港的地理優勢、香港人民的努力、大陸的不斷支援;

其三,中國施行改革開放後,經濟迅速發展,在未來完全可以提供給香港更好的發展背景;

其四,“一國兩制”的出台,這讓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相對穩定地保持香港當下的繁榮,僅僅隻是恢複了主權而已。

小平同志是這一切的主導者,他自然知之甚深,洞察到撒切爾夫人此言表面上是為了香港好,實質不過是奪取香港的主權和治權。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小平同志正在閱讀檔案(舊照)

他稍稍放緩了語氣,以一種溫和的方式說道:“正如夫人所言,如果中國收回香港,會帶來災難性影響,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

撒切爾夫人随之又找出了一些借口,想要在香港主權上糾纏不清,這讓小平同志有些不快,他便再次強硬的表明了中國政府收複香港的決心:

“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讨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确肯定:1997年中國将收回香港……”

一番交鋒之後,撒切爾夫人所有賴以自信的理由,被小平同志在笑怒揮灑間一一消解。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小平同志正在閱讀檔案

中國收複香港這不再是個問題,隻是以何種方式、在什麼時間收複,這才是接下來中英之間所要談判的。

小平同志之是以要如此早地談,就是希望雙方能有一個充分的時間接觸,盡可能為香港發展謀取更多的好處,希望中英之間不要是以而出現不必要的沖突。

撒切爾夫人自然知曉,小平同志的每一句話中都帶着一種鐵血的味道,這是她曾自以為是的存在,卻不曾想對方已臻化境,她此來真的是個錯誤。

及至兩人談判結束,撒切爾夫人走出人民大會堂時,因為心緒還未能平複下來,竟在下台階的時候失足跌倒,而這一幕還被記者朋友給記錄了下來,成為了當時媒體上的一大熱門事件。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撒切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台階上跌倒(舊照)

中英兩國就香港問題,前後共磋商談判了22輪,在前七輪中小平同志均參與其中,想着在短時間内有所突破。

由于在前七輪中,英國幾乎次次灰頭土臉,沒有取得任何有利于英國的條件,他們并不甘心就這樣失敗。

在第八輪中,英國更換了談判代表,把原來的柯利達換成了伊文思,想以此來扭轉不利局面,我方随之也做了改變,把談判代表從姚廣換為了周南,繼續與英國進行交鋒。

其實,無論兩方代表換與不換,中國在主權問題上都不會有任何讓步。

隻是在有關程序的細節上,有許多問題需要去争取,隻為了香港在1997年回歸得更加圓滿,不願讓英國占取上風,我方才緊随其後也更換了談判代表。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外交部原副部長周南(舊照)

更換談判代表後,在第八次談判中,英國還是鬧了個灰頭土臉,這讓他們意識到,想從談判場上得利是不可能了,便把心思動到了其他方面。

這不,從第九次談判開始,英方故意将我方的每一條提議曲解成反面的意思,進而引申到威脅香港繁榮的層面上。

面對這一番操作,我方自然見招拆招、絲毫不讓,而對方随時可能會變臉這一出,經過一兩次之後,我方也有了相應的心理準備,英方已然很難鬧出什麼幺蛾子了。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小平同志曾說的那句:“中國人是窮了點,可是不怕死!”

既然我們已經有了武力收複香港的最壞準備,就不怕對方不就範。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鄧小平同志與民革中央上司人屈武親切握手(舊照)

畢竟幾十年來,中國對于未來收複香港,可是做了不少準備工作。

諸如掌控香港的供水系統和電力系統、管控着香港的糧食和蔬菜供給,以及其他的很多方面。

如果大陸真的狠下心,就算解放軍不動一槍一炮,在香港人民的生存壓力下,英國也隻得乖乖就範。

于是,我方不慌不忙地陪着英方在“嘴皮子上”持續戰鬥,一輪一輪地繼續往下談,一步步打壓着英方的不正企圖,到了1984年初的時候,英方已經有些招架不住了。

眼見勝利在望,所有人都頗為激動。

當時,中英關于香港主權的争奪,吸引了各方的視線,同時又由于改革開放掀起的軒然大波,諸多外媒對中國的關注度極高。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國務院原副總理耿飚(舊照)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并負責外交事務的耿飚,面對洶洶而來的各方會談和采訪,也難免應接不暇。

尤其是香港那些無孔不入的記者,更是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問,讓耿飚這個曾經闖過無數血雨腥風的老革命,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

1984年5月,耿飚結束了一次外務會議,剛從會場出來,就被一群香港記者的長槍短炮給包圍住了。

随之便是各種如炮彈般犀利的問題襲來——香港回歸後中國會如何治理?中央是否會落實“一國兩制”?中央是不是要違逆香港民意,在香港進行駐軍?

在這猶如雨下的“問題炮彈”中,剛經曆了一場外務會議洗禮的耿飚同志,一時間竟然沒了主見,不知曉該先回答哪個問題。

記者中有人看出這一點,便有意無意地把話題集中了駐軍之事上。

“香港老百姓怕駐軍,你們中央是不是一定要在香港駐軍?”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青年耿飚與夫人趙蘭香(舊照)

耿飚沒有經過慎重思考,含糊其辭:“我們可能不一定駐軍吧!”

就在記者還欲繼續深入之際,耿飚已然在從業人員的幫助下從蜂擁的記者中,從會場離去去。

可耿飚卻沒有料到,就因為他那一句無心之語,竟埋下了禍根,甚至引得小平同志發怒,還親自出面收拾殘局。

耿飚在建國以前,經曆過土地革命戰争、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在人民軍隊中信仰堅定、作戰英勇、善于思考,就是一個很得上下信賴的好同志。

進入外交部之前,耿飚曾擔任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副司令兼參謀長的進階上司職務。

1950年初,出于外事工作的需要,被黨中央調往了外交部,先後在瑞典、 丹麥、芬蘭、巴基斯坦、緬甸、阿爾巴尼亞等國擔任大使,任上都有出人成績,被各國授予有關榮譽。

毛主席也曾感歎:“耿飚敢說真話,反映真實情況,是個好大使。”

1971年,耿飚被調回國後擔任對外聯絡部部長,在特殊時期中仍舊堅定原則,以堅強的意志頂住壓力,在内内外外都做了很多工作,得到了小平同志、葉劍英等人的高度認可。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毛主席正在講話(舊照)

特殊時期結束後,耿飚先後被委任為國務院副總理、軍委委員兼秘書長、國防部長、六屆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兼外委委員。

是以,他所說的一句話,尤其是在外事上的表态,在外人看來這就是中央的态度。

大抵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耿飚同志在一場外務大會後本就精神疲累,再被記者連番轟炸加誤導,進而說了那句“不太确定”的話,被香港媒體頓時抓住了話柄,就此大做文章。

于是,不久後在香港諸多媒體的頭版頭條上,出現了諸如“不會在香港駐軍”、“香港不必駐軍”、“不敢在香港駐軍”等為标題的文章。

煞有介事地說是從可靠管道獲得的消息,一時間在大陸和香港以及全世界都引起了熱議。

沒有多久,這新聞就傳到了正在主持兩會的小平同志耳中,引得一向頗為平和的老人家,竟然當場震怒。

小平同志連連重拍了好幾下桌子,并連連怒語:“他們根據什麼講這些話?耿飚有什麼資格這樣說話?以後關于香港的問題,我說了算,總理說了算,港澳辦說了算”!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鄧小平同志(舊照)

老人家往往不發威,這一發起威來,就有如山崩海嘯般。

一時間,會場的衆人都被震懾住了,整個會場顯得極其安靜和壓抑。

好一陣之後,老人家才平複住了一腔怒氣,與大夥一塊就剛才未議完之事進行商讨。

随後,為了澄清此事,小平同志專門召開了一次記者會,就香港駐軍問題進行澄清,毫不客氣地重批了耿飚,申明了中國的真正立場:

“你們給我發出去一條消息,就說耿飚講的話是胡說八道,請你們給我辟謠;香港是中國的領土,為什麼不能駐軍,沒有駐軍的權利還能是中國的領土嗎?……”

最後,小平同志掃視了在場的港澳記者一眼,以無比确定的态度表示: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收回主權這是必定會實施的,而行使駐軍權自然一定的,這毋庸置疑。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小平同志(舊照)

至于有些人士所謂的“會傷害香港人民的利益”,這純屬無稽之談。

香港公民同樣是中國的一份子,隻要依照中央政府的法規行事,必定會得到極好的照顧,香港也不會因為回歸問題而出現所謂的“災難”!

小平同志記者會這一番擲地有聲的言辭,讓香港記者背後的一些勢力,意識到想要從大陸方面占取到任何的便宜都是不現實的。

為了不讓自己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英方這才在随後的中英談判中,拿出了一些誠意。

經過一年時間的繼續交涉,終在當年年底達成了協定, 共同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宣布香港将于1997年7月1日前完成主權移交。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至于耿飚同志,被各種事務搞得手忙腳亂,他根本沒有意識到那一句無心言語,給香港問題造成了多大影響。

直到不久後他被小平同志約見,這才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深為一時口快而自責不已。

事後,耿飚同志仔細回憶了當日的情景,自己确實是因為疲累過度且被人誤導,這才失去了方寸。

對此,耿飚沒有任何的推诿,而是勇敢地承認了一切,并進行了深刻的檢讨,對小平同志的談話精神做了深刻闡釋,重點申明了香港駐軍之事當行不可,沒有任何的回寰可言。

隻要做事就難免會犯錯,小平同志對此深有體會。

他知曉耿飚同志沒有大的問題,隻是在當時那個場合中失了分寸,作為一個扛了近二十年槍杆子的老革命,又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奔波了二十多年,自然是個好同志。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小平同志(舊照)

小平同志擔心耿飚因為此事被有心之人去做一些文章,在此事風平浪靜之後,曾當衆就此事進行了蓋棺定論:“這個問題已經過去,不必再提!”

耿飚在此事之後,工作熱情一如既往,且在行事上更加謹慎穩妥,深得小平同志以及中央的信任和器重。

1988年7月,中央和軍委鑒于耿飚同志的非凡貢獻,專門授予了他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當時是第一次授予紅星勳章,涵蓋1937年前加入革命隊伍,或者1965年以前授予少将以上軍銜(抑或擔任省部級以上上司)的傑出退休幹部。

全國能得到一級紅星勳章的,僅有835人,足見耿飚同志在中央和軍委心中的非凡分量。

香港回歸途中,除過這些明面上的阻礙外,還有一些問題卻需要時間來解決。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圖|1988年9月14日,中央軍委舉行上将授銜儀式

其一,香港的媒體長期被英國把控,也就是說香港群眾認知外界的管道,都被英國人長期掌握着。

這之間,他們自然向港民大肆傳播不利于大陸的言行,影響了許多港民的情感傾向。

在中英進行主權角逐的時候,他們又被指使前往北京,尋找突破口進行阻礙,幸而被小平同志用強硬态度破除。

其二,香港的教育長期被英國把控,在一代代香港孩子成長的曆程中,都受到一定的灌輸式教育。

這些人大言英國對香港的付出,再盡情描述大陸的不堪,讓這些香港群眾逐漸形成一種定式思維:香港隻有在英國的管理之下,才能保持持續的繁榮。

這也就是說,在1997年收複香港以後,我們除過要在制度上維持香港的有關現狀之外,還要從方方面面去破除英國埋下的思維種子,扭轉他們對大陸的錯誤看法。

這當然需要時間,以及我們持續不斷的誠意。

1984年中英談判,小平同志罕見動怒,召集記者:香港不駐軍是胡說

其三,英國掌控香港期間,先後引進了數十萬外來人口,他們來自于臨近的越南、菲律賓和印度等國。

民族、語言與文化習俗之間的巨大隔閡,注定他們很難徹底融入進來。

一旦香港回歸,這些人必定會弄出些問題,這時我們能做的,必須是寬嚴相濟,且必須是長時間性的,這樣才能真正讓這些外來者産生認同感。

對于這些,中央早有定計。

是以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後很快便更加整肅,種種問題被料理得井井有條,英國所謂的災難沒有到來,反而迎來了一場“大繁榮”。

向高瞻遠矚的毛主席和小平同志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完-

參考資料

人民網:《鄧小平“舌戰”撒切爾夫人:這個女人不講理》

中國新聞網:《鄧小平香港問題談判"吓倒"撒切爾 稱打仗不怕死》

東南網:《中英談判劍拔弩張:撒切爾夫人盛氣淩人激怒鄧小平》

人民網:《香港談判撒切爾被鄧小平1句話“吓倒” 神情恍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