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主動性培養:“園丁型”家長和“木匠型”家長,你是哪一種?

主動性培養:“園丁型”家長和“木匠型”家長,你是哪一種?

“園丁型”家長的特點:覺察、對孩子保持好奇、認真傾聽、允許犯錯。

專家|周歆媛

頭圖|pexels

來源|成長的可能

孩子的主動性一直是家長比較關心的話題,提到主動性,哪些行為會讓家長覺得孩子不主動?

——“做什麼事都要催,感覺一整天都在大喊大叫。”——“如果他到點該幹嘛幹嘛,自覺,不用提醒就好了。”——“做家長期待的事情,不要給我惹麻煩。”

家長的這些話似乎都在表達一個心願:希望孩子能夠符合家長的期待自運轉。能自主處理好生活、學習,不用家長過多操心,是所有家長夢寐以求的結果。但是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能符合家長的期待?

在育兒理念中常聽到的“園丁型”家長和“木匠型”家長,養育風格上有哪些差别?不同的養育風格會對孩子的主動性培養造成哪些不同的影響?中科啟元兒童發展中心心理咨詢師周歆媛在直播講座中對此進行了分析解讀。

#01

父母在育兒中的

角色和功能是什麼?

首先家長需要自我思考一個問題:父母的角色和功能是怎樣的?換句話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在做什麼?想做什麼?有的家長會說,父母就是管理孩子的學習生活,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提供良好的教育,讓孩子自律;幫助孩子建立規矩;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讓他健康成長。

這些話背後的潛台詞是什麼?其實很多時候家長都在傳遞“我想要他變得……”家長希望孩子自律、自主,雖然這些品質都很重要,但是這樣傳遞出來的潛台詞更像是家長對孩子自上而下的管教,談到育兒,就是家長想要讓孩子怎樣。當然,育兒的期待很重要,但育兒不能隻有一個視角。“育兒”有兩方面,有家長有孩子,孩子的視角總是很容易被家長忽略。

這個孩子本來是什麼樣的?在這個年齡階段本身的發展特點是怎樣的?比如很多孩子在幼稚園階段總有一些讓家長無法了解的行為,但其實是屬于這個年齡、這個發展階段特有的。

這個問題和孩子的自主性有什麼關聯呢?當家長希望孩子“變成自己所設想的樣子”時,家長就會自然而然地變成“控制者”。一旦“控制者”出現了,孩子的自主性一定會退出。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希望孩子養成各種各樣的良好品質,但結果事與願違。

這時候,家長又會有新的疑惑,那麼我想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就隻能不管孩子嗎?

當然不是,家長還是要做好監護人,是需要對孩子進行管教的,此時建立的界限和規則是在幼稚園階段非常關鍵的,那麼該如何把握管教的“度”?我們通過“園丁型”父母和“木匠型”父母來對比。

#02

“園丁型”家長和“木匠型”家長

在處理問題時的不同選擇

“園丁型”父母是指提供給孩子豐富、穩定、安全的環境,接受和欣賞孩子自然生長出來的樣子。“木匠型”父母則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雕刻和塑造孩子,心理實際上有一個“模範孩子”的标準。

家長可以自我代入一下,自己是哪一類家長,或者更希望自己是哪一類?可能很多家長都覺得“園丁型”家長是比較好的,希望自己是“園丁”,那麼,在實際育兒過程中,家長是否在做“園丁型”呢?這裡我通過兩個實際案例幫助家長分析。

第一個問題比較常見:孩子磨蹭,父母要不要管?

很多家長一聽到“園丁型”,就覺得,那我就不該管孩子,讓他充分發揮自主性。3-6歲的孩子的發展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讓他自己掌控自己的節奏嗎?不是這樣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要管”。給你一片園子,你完全不打理,也會荒草叢生。養孩子也是一樣的,“園丁”也是很辛苦的,并不是撒下種子就行了,也得澆花、除草、捉蟲,得知道這片土壤适不适合這顆種子,天氣冷熱怎麼辦?家長一定不要混淆給孩子“自主”和放任自由這兩個概念。

要管,但是從什麼地方入手處理是差別“園丁”和“木匠”的關鍵。

“木匠型”家長可能更多會催促孩子不要磨蹭,磨蹭就有懲罰,沒收你的玩具零食,這種做法很常見,因為有時間家長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為什麼當家長這樣處理時,就是“木匠型”呢?因為這時候家長更多的是想掌控這件事,時間管理在家長手中,小朋友在這一年齡階段沒有時間觀念,隻覺得我還沒玩夠、沒吃夠,但是家長在旁邊一看,九點了,該睡覺了!

“園丁型”家長就會反思,如果孩子在某件事上頻繁出問題,比如就是磨蹭起床這件事,如果每天都有沖突,家長就需要想想:他在什麼事情上磨蹭?什麼情況下會主動?除此之外家長需要跟孩子讨論,當他在做一件事時,但睡覺的時間點到了,他應該睡覺了,但他手裡的事沒做完,這種情況下要怎麼辦?可以和他商量,比如事前告知他還能玩幾分鐘,或事後讓他想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讨論的過程就不是要求孩子必須怎麼做,而是幫孩子形成一套他自己的應對方式。因為最終都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應對這些事的。家長的所有陪伴其實是在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自行處理問題的系統,當他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就知道,下次時間點到了,但手裡的事沒做完時,他應該怎麼去暫停、控制自己,該怎麼商量。在這個過程中,他就會慢慢形成自主性。

可能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第一種方式,這很正常,因為第二種方式确實很困難,但是這是一種視角,當家長多了解一種視角時,就多一種機會給孩子自主。

我在咨詢過程中遇到過一些案例,孩子說:“我爸媽什麼都不聽我的。”但是家長又會說:“沒有啊,他要吃什麼穿什麼我都讓他自己選擇,滿足他,為什麼他的自主性還是這麼弱呢?為什麼孩子還是覺得對自己沒有掌控感?難道真要完全聽他的嗎?”還是那個問題,家長不要混淆給孩子“自主”和放任自由這兩個概念。

第二個例子也是經常會在生活中遇到的,孩子說:“我明天不去幼稚園了。”

如果孩子這麼跟你說,你會怎麼回應?存在兩種常見的回應,第一種:“那不行啊,幼稚園必須去,我得想個什麼辦法讓他去。”第二種:“這樣啊?不想去那就不去了。”

有的家長會說,第一種是“木匠型”的,試圖掌控孩子,第二種順着他,就是“園丁型”。事實上這兩種都是“木匠型”。為什麼明明答應孩子的要求了,還是“木匠”?這就是前面的那個例子,為什麼我明明已經聽了他很多決定了,卻還是不行?

其實,這兩者回應,不管是答應還是不答應,都是家長在替孩子決定、處理問題。家長答應就行,不答應就不行。實際上家長沒有了解孩子背後的訴求,更多是出于愛孩子的本能,有時候就容易變成溺愛:不去就不去。但這樣是不行的,孩子的成長中有很多界線和規矩是必須遵守的。

那麼“園丁型”是怎樣的?行和不行之間還有哪些選擇?事實上,家長不用急着立刻回應,如果孩子突然和你說不想去幼稚園,或是天天說,那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家長可以傾聽了解孩子:“是嗎?那你能告訴我原因嗎?”也許是和小夥伴有些沖突,不開心了,或者他隻是想表達他今天有點累了,也有可能他就是想和家長一起玩。原因很多,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如果孩子說:“就是不想去!”家長可能就急了,“木匠”的狀态就出來了。但這時候家長其實可以進一步共情孩子:“聽起來好像不太高興,今天有什麼特别的事發生嗎?”

幼稚園階段的孩子表達能力有限,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多加引導。

#03

如何培養孩子的主動性

做一個“園丁型”家長?

分享了很多例子,那麼,我們能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嗎?很多家長也有感覺,培養孩子的主動性不是給你方法、技術就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養育方式。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發揮自主性,有創造力想象力,那就需要做“園丁”,撒下的種子長出各種各樣的樣子,為什麼做園丁這麼難?因為做園丁得耐得住等待,還要接受不确定性。你不知道哪一顆種子會長成什麼樣子,也許某一種品質你費心培養半天,沒長起來呢?或者長起來了也不是你想象的樣子。但是“園丁型”的家長就是做我們能做的,接納和欣賞孩子任何樣子。家長悉心照料,這個園林不會太差的。

為什麼更多家長喜歡做“木匠”,那是因為木頭握在手裡,家長是可掌控的、有安全感的。給孩子鋪一條路,他在這條路上别踩坑,他的未來似乎就是可以預見的。

今天的分享是給家長提供多一種視角,也并不是要求家長一下子全部變成“園丁”。重要的是家長可以意識到,不要做着“木匠”的活,卻期待百花盛開的園林,這是不現實的。當家長想明白這一點,就能對親子關系之間多一點了解。在咨詢過程中,有的家長就說:“為什麼我的孩子沒有創造力,沒有想象力?”但我們觀察孩子發現,這個孩子特别自律特别乖,是以這兩者之間是需要有平衡的,家長不能什麼都想要。

如何做“園丁型”家長?有四點建議:

■覺察每天或一個星期花10分鐘去觀察孩子的情緒狀态,哪怕孩子在發呆,你可以觀察他的狀态,增加家長的覺察力。

■對孩子保持好奇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某一個不太能了解的行為,探究背後表達的是什麼。

■認真傾聽花10分鐘認真聽聽孩子在表達什麼。不評判不發表觀點,隻是簡單的傾聽。

■允許犯錯家長給自己立一個小的目标,孩子的某一次小錯誤,我們可以不批評。同時也思考一下,除了批評他,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事補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