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陪伴孩子的三種方式,你屬于哪一種?

“爸爸,我想讓你陪我玩玩具……”

“爸爸忙着呢,找你媽媽玩去。”

“但是媽媽也有事,就陪我玩一會兒。”

......

陪伴孩子,家長應該都不陌生,但是,你真正地了解“陪伴孩子”的本質嗎?你可能會說”我每天都有”陪“孩子啊“,那麼你是如何陪伴孩子的?

陪伴可分為三個等級,父母們來對照看看你屬于哪一個級别?

NO.1

“任務型”陪伴

很多家長給孩子的陪伴基本都屬于這個級别,比如孩子把寫作業當任務,而你把陪孩子寫作業當任務。這類陪伴往往有一些明顯的目标,就是督促、監督孩子把作業寫好,把手工做好,把畫畫好,把琴彈好,把書讀好……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基本感受不到什麼樂趣,更多的是排斥、不滿。當陪伴變成了監督和考核,甚至變成一場沖突,雙方就會趕緊盼着早點結束。

陪伴孩子的三種方式,你屬于哪一種?

圖源:網絡

這種“任務型”陪伴型家長往往有一種忽視是:“通過重視來忽視”。重視的是一切外在形式和标準,比如考試成績、興趣班考級、讀書練字懂禮貌之類,這些重視有他的好處,因為孩子也會在其中擷取某些知識。但這樣的重視絕對不能單一,因為孩子内心是敏感的,他知道你喜歡什麼就會發展出什麼讓你喜歡,進而忽略他自身真實感受。

譬如孩子如果把成績作為獲得認可的單一标準,就不會開闊視野,一旦成績不理想,就會強烈自卑。當你特别重視一切外在的标準,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常常有“無意義感”,總覺得不被了解,沒人在意他内心的想法。一個“不被看見”的孩子會感到很自卑和失望。

NO.2

“聊天型”陪伴

這一類家長陪伴孩子的形式由行為變成了語言,就是和孩子經常聊天、談心。除了談那些讓孩子心煩的作業和成績,還會有更廣泛的人際關系、心情、興趣愛好,以及無目的的閑聊。

當孩子願意同你聊天,甚至徹夜談心,反映了你們親子關系還算融洽。但聊天型陪伴的标準是“無壓力”,最忌諱的是“投射”、“講道理”。

陪伴孩子的三種方式,你屬于哪一種?

圖源:網絡

比如聊着聊着,你就在告訴孩子該怎麼辦、如何為人處世、結交怎樣的朋友、怎樣學習效率高、如何樹立遠大理想之類,有時情緒還會慷慨激昂,變成了自我陶醉的演講,孩子成了聽衆。口頭語也變成了“我覺得”、“你應該”、“其實”、“但是”、“這樣會更好”之類,你潛意識目的是“孩子要聽我的才對”。

這樣的聊天就不再是陪伴,本來是玩樂的時間,卻被教導條條框框,孩子當然不願意和這樣的父母一起玩。這種陪伴,更多的是帶給孩子壓力而不是輕松愉悅的親子時光。

NO.3

“感受型”陪伴

最進階别的陪伴不僅僅是情緒、行為、語言的陪伴,而是感受的在一起。

“感受型陪伴”拒絕神經大條

比如當一個小屁孩居然跟你感慨時光流逝,你可能認為是不是為不想睡覺找借口,或是無病呻吟,或是覺得好玩。家長這時若粗糙一點完全可以看不到,甚至生氣她耽誤你睡覺,也許會随口安慰“别瞎想了,快睡,睡一覺就好了!”。

那麼無須幾次,孩子絕不再犯這“蠢事”,她會認為我不僅看不到她,還覺得她的感受是個麻煩。

陪伴孩子的三種方式,你屬于哪一種?

圖源:網絡

敏感是需要動心勞神的,而陪孩子寫作業和閑聊,隻需要動動思維即可,但“感受型陪伴”必須認真,放下手頭上的事情讓孩子感受到在意。

事實上,如果孩子沒有主動袒露,被你認真對待反而會不好意思,其背後含義也是“怕自己的難過不被允許”,但這絕非孩子真不需要,除非你曾讓他體驗過敷衍與壓制。

“感受型”陪伴需要傾聽與共情

用心聽孩子談感受,甚至聽對你的攻擊性感受,還要去共情,絕大多數父母都做不到,這是對感受型陪伴最大的挑戰。

隻有父母真正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和了解孩子,才可以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懂得他言行背後的内心需求,看到孩子的進步。

這樣的父母,其實心裡也有一個孩子,他們懂得如何去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和童心。他們會和孩子一起搭積木,也會陪孩子爬山撿樹葉,他們會和孩子一起遊泳打球……

陪伴孩子的三種方式,你屬于哪一種?

圖源:網絡

當今社會,父母的壓力大、工作忙,有時候就會疏忽了對孩子的陪伴,但錢可以再掙,孩子的童年時光卻是再也回不去的。即使真的工作忙,也可以用書信、消息的方式與孩子交流。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是非常珍貴的,在兒童時期,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

*聲明:本文内容、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作品内容侵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将立即更正和删除相關内容。

陪伴孩子的三種方式,你屬于哪一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