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緊張憂慮下,懷孕的她撥通了網絡問診醫生的電話

孕産婦一直是上海疫情中備受關注的群體。封控打亂了一些孕産婦原有的孕檢節奏,當出現意外情況時,一些人會首先選擇線上問診。上海不少三甲醫院開放了全天的網際網路醫療,闵雨珈、周圓圓,包括正在援疆的上海醫生肖成文等許多醫生加入網絡問診……

全文4583字,閱讀約需9分鐘

新京報記者 王霜霜 朱清華 實習生 王一凡 編輯 胡傑 校對 張彥君

上海一位剛自然流産的女士,作為陽性丈夫的密接,也被送到酒店隔離。她發現自己還在不斷出血,緊張害怕中,打通了網絡問診平台醫生的電話。

接電話的是某醫院婦産科的男醫生闵雨珈,他詳細詢問病情後,安慰對方說,這是正常情況,“就像你摔一跤,傷口也得兩天才能愈合一樣”,并告訴了她萬一情況嚴重,有哪些處理方式。

周圓圓是一位婦産科醫生,也是一位懷孕36周的孕婦,她最了解這些準媽媽們的敏感、焦慮和擔心。網絡問診時,給孕婦們一個合理的診斷之餘,她也會盡量地安慰她們,“不僅是醫生,也是陪伴者”。

孕産婦一直是上海疫情中備受關注的群體。封控打亂了一些孕産婦原有的孕檢節奏,當出現意外情況時,一些人會首先選擇線上問診。

3月上旬,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上司小組下發《上海市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期間孕産婦醫療服務保障工作方案》,對孕産婦的就診流程作了明确規定。要求各助産醫療機構通過網際網路醫院等多種形式努力為孕産婦提供健康宣教、臨床咨詢、心理支援和就診指導。

為解決患者需求,上海不少三甲醫院開放了全天的網際網路醫療,闵雨珈、周圓圓,包括正在援疆的上海醫生肖成文等許多醫生加入網絡問診的行列。

大部分情況下,醫生無法依靠線上問診完全解決患者的問題,但通過細緻的溝通,可以幫助判斷病情,給出專業的治療建議。幫助患者在疫情之下“去”或“不去”醫院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以下為他們的講述:

緊張憂慮下,懷孕的她撥通了網絡問診醫生的電話

▲4月1日晚,在上海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的急診室外,一名孕婦被擡下救護車。新華社記者 袁全 攝

━━━━━

闵雨珈:給患者指條路

上海封控管理之後,我們就開始實行輪流值班,科室的醫生分成兩組,7天一輪,上7天,休7天。值班時,醫生就住在醫院裡。值班室有兩張高低床,能住4個人,也有醫生在辦公室裡搭行軍床。這樣避免醫生每天來回走,增加感染幾率。

4月初,我們醫院普通的門診量一天也就在60個左右,發熱門診的人一直很多。醫院規定門診和病房的醫生不交叉,防止感染,我在病房值班,工作間隙就會接一些網上的問診。

這一段時間網上問診比以往增加了不少,晚上十二點多時,還有人來咨詢。

現在網絡問診主要是三類情況:早孕出血、産檢和人流的問題。

早孕出血的情況很常見,隻是在平時,出現問題,大家可以直接挂号找到醫生,給自己下一個診斷,該吃藥吃藥,該治療治療。現在,因為封控在家,出現這種情況,患者的恐慌、害怕情緒是被放大的。可能網絡問診也是她們沒辦法的辦法了。

一般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先判斷她是先兆流産出血還是宮頸方面的出血。問她最近有沒有做過婦科檢查,有沒有宮頸問題。如果友善的話,我會建議她去醫院做檢查,不友善的話,讓她觀察下出血量。如果出血量少,在家休息一下,多吃點容易消化的東西,避免便秘,多數人是可以通過休息好轉。如果出血比較多的話,還是會建議她去醫院做B超和用藥來保胎。因為網上問診是有一定限制的,看不到人,也做不了檢查,隻能根據她的病史,指導她去處理。

因為疫情,很多孕婦的正常産檢就做不了,很焦慮。我就會讓她放松心情,如果沒有腹痛,沒有大量出血的話,7周左右做一次B超,到12周時,再去健康檢查就可以了。到了孕中期階段,3到4周去一次醫院;到孕晚期(34周)後,兩個星期去一次。因為特殊時期去醫院,也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

咨詢人流的也比較多。一個女士懷孕九周多,問可不可以做人流。我告訴她一般十周之内都是可以的,如果是在管控區或者防範區,就可以來我們醫院挂号、做檢查、預約手術時間。現在醫療資源有限,手術要根據病人的孕周大小來先後安排。

一天下午,我接到一個網上問診,一位女士自然流産後一周左右還在出血。她丈夫測出了陽性,去了方艙。了解了情況,我就告訴她,流産之後,兩周之内出血都很正常,隻要量不多,這是子宮内膜的修複過程,就像你摔一跤,傷口也得兩天才能愈合一樣。

這位女士當時一個人在酒店隔離,又剛流産,沒人陪,聲音聽起來很緊張,我把這個情況告訴她之後,感覺她放松了一些。

現在網上問診,我覺得更多時候,我起到的是一個安慰的作用。比如前段時間,一位孕婦核酸檢測為陽性,哭得稀裡嘩啦的,特别擔心會影響孩子。我把國外一些研究資料發給她,告訴她,根據國外的報道來看,沒問題的人占大多數。除非你是長時間發熱或孕期産檢有什麼其他問題,否則這個疾病對胎兒的影響,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影響不是特别大。

醫學上永遠沒有100%的事情,我不可能說,你肯定沒問題,但我會告訴你一些資料、一些事實,這樣,對方聽了反而更信服,更容易放松下來。

疫情期間,就醫的規則改變了,而且還是不斷變化的。因為資訊的相對不對稱,很多人隻能通過網上問診來了解,醫生更需要的是他的專業性和他對問題冷靜、準确的判斷。這樣患者得到這些資訊後,心裡就會踏實一點,知道往哪兒走。

你說我最近有沒有遇到特别觸動的事情,好像也沒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悲歡離合,我們平時也見多了。如果大家都感情那麼豐富的話,就沒辦法幹活了。疫情期間,既然大家有這個需求,我就盡量幫忙解答。雖然說不能夠完全解決問題,但有條路給人家指一指,能解決一點問題是一點。

▲疫情期間,醫院開設了孕産婦愛心營養站,為來産檢的孕産婦免費發放早餐帶回家。圖檔來源:複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官方微信公衆号。

━━━━━

周圓圓:孕媽媽幫助孕媽媽

疫情以來,很多病人沒有辦法就診,我們隻能盡量擴大網上的門診量,我們醫院的網際網路門診工作日全天開放了,以前一周隻開半天。

我本人也是一個孕晚期的孕婦,加上我住的小區有人被測出陽性了,這段時間我就待在家裡,也參與其他平台的一些網絡問診。

網際網路門診遇到的一些咨詢類問題比較多,比如說有些病人會問,醫生,我現在去不了醫院,配不了藥,停藥對我的病影響大不大?還有說我本來約了手術,現在不能去了,我的病會不會惡變?或者我們小區有陽性病例,能去你們醫院看病嗎?我就針對這些困惑,給他們解釋,彌補資訊差。一般,問題得到解答,他們就不會特别焦慮了。

我遇到了一個比較着急的咨詢是,一天半夜十二點多,一位男士在網上留言說,她老婆是孕婦,核酸檢測是陽性,現在出現發熱症狀了。一連發了好幾條,感覺很焦慮。他想知道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處理?以及孕婦核酸陽性對寶寶有沒有影響?

我第二天早上看到,馬上給他回複。先告訴他,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這個病毒通過胎盤影響寶寶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不要太過于擔心。然後再解決她現在目前的症狀,比如一些實體降溫的方法。最後我提醒他記得上報。

四月初,一位孕婦打電話問診,她很急,說自己有易栓症,要長期使用肝素,疫情期間,她不能去醫院配藥了,就想在網上找醫生配。像她這種長期看診的病人都很有經驗,咨詢時,會把詳細的病曆記錄都發給你。我把所有的記錄都确認後,給她配了藥。比較幸運的是,她要的幾種藥,電商平台上都有,當時還能快遞,就幫她解決了這個問題。

因為有的醫院無法收治,很多臨産的孕婦就轉到我們醫院來了,我們醫院的分娩量是比疫情前大了,但醫生是在減少的,因為有的醫生被隔離在家中,是以我們的工作量是變大了。前段時間,我們科就剩我和另外一個醫生看門診了。

現在來産科門診的孕婦也會問一些特别的問題:醫生,這段時間,我吃得不太好,我的寶寶有沒有營養不好,長得不好或發育得不好的?

網絡咨詢和面診是不一樣的,你去看病,可能醫生三兩分鐘給你看完了。但是平台咨詢有時要問很久的,像我喜歡把病人的情況問清楚一點,還要跟她要之前檢查的報告,有的病人就不了解,會着急。

特殊時期,隻能說互相了解吧。前不久,在醫院上班,一個患者就說,你都這麼大月份的孕婦,還在上班,我的眼淚就順着N95的口罩流了下來,幸虧還戴着防護的面罩,沒被人發現。我懷孕36周了,但沒辦法,醫生少,患者又有需求。

是以,我很能了解這個特殊時期求診的孕婦。懷孕期間,人比較敏感。網絡咨詢時,她們的焦慮情緒,我都深有體會,我會盡量給她們一個合理的診斷,适當地安慰她們。

緊張憂慮下,懷孕的她撥通了網絡問診醫生的電話

▲婦産科醫生在參加遠端會診。圖檔來源:複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官方微信公衆号

━━━━━

肖成文:在新疆接上海孕婦線上問診

我是複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的主任醫師,去年8月開始,我随機關醫療隊赴新疆支援。

我在這邊線上接診的時間是碎片化的,如果是電話,可以預約,一次通話大概是15分鐘。我忙的話,會稍後撥回去。如果是圖文,那麼我看到也會及時回複。

大部分情況下,在不能和患者見面,無法檢查身體的情況下,我很難僅僅通過線上問診完全解決她們的問題,但是我可以通過耐心的詢問,幫助患者分析病情,判斷就診時機,在封控期間給出建議。

我記得比較清楚的是一天晚上10點鐘,有一位上海的患者告訴我,她覺得左下腹有些疼痛,已經疼了1個多小時,她很擔心是不是宮外孕,而她現在隔離在家,很難去醫院。我仔細問了她症狀,疼痛的程度,我判斷她很有可能是宮外孕,就強烈建議她立刻報備社群,去最近的醫院檢查。後來她聯系我,說确實是宮外孕,在社群的幫助下去了醫院,我們前方的同僚也及時幫她做了手術,排除了風險。這個案例,可以說是比較緊急的情況。

還有一個孕産婦,此前在上海一家三甲醫院,約了17周的羊水穿刺手術,那麼到了17周了,她又在封控,不能做手術怎麼辦?我給她分析了一下,她的染色體異常機率比較小,不用着急。我的建議就是晚一點沒關系,等疫情緩解一點,重新再約時間就可以了。因為如果她走綠色通道去做了羊水穿刺,回到家,可能要去到單獨隔離的環境,生活反而很不友善。

這種結論就是結合着病人的病情,然後給出建議,不是盲目的,必須是科學地去評估她的就診時機。

還有一個病人,她是封控在辦公室,每天吃外賣。而且她有過胎停史,是以她就很緊張,又吃不到葉酸片,我主要就是幫她緩解焦慮,比如幫她判斷有沒有早孕反應,因為有的時候孕婦的焦慮本身也會導緻流産和不良後果。其實我能做的事情,就是給她一些營養指導,比如說飲食種類盡可能的多樣化,一定是少量多樣的,變相地補充複合維生素。

其實,懷孕是一個生理狀态,一般不會危及生命,是以在就醫優先級上,孕産婦人群是不如急症患者的。但是這個過程中,她們仍然需要專業的建議和心理上的支援。如果我的建議能真正地幫到患者,我也覺得很欣慰。

2020年武漢疫情的時候,我重新回到線上問診平台,也開始在網絡上做一些科普和直播。那個時候就覺得,對于隔離中的人來說,線上還是能夠解決一些問題。

上海疫情期間,我們醫院的産科是正常的運作狀态。孕婦來我們醫院,我們會給孕婦開通綠色轉診通道,也有其他醫院産檢的病人,臨時轉到我們這邊來。

其實我們醫院是給孕産婦建群的,幫她們解答一些問題,回答她們産檢的一些焦慮,醫院都在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一些事情。

像我這樣,通過遠端會診去救人幾乎是不可能的,我能力也很有限,比起那些一線的醫護,我做的事情還很微不足道。

緊張憂慮下,懷孕的她撥通了網絡問診醫生的電話

▲4月1日晚,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的護士在急診預檢台做接診準備。新華社記者袁全 攝

(闵雨珈、周圓圓、肖成文為化名)

值班編輯 李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