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素、營壘、重步兵、軍紀,羅馬軍團的四大特點

作者:輝哥論史

第一、羅馬軍團是一支吃素為主的部隊,肉食多了,素食少了,會引起普遍不滿甚至嘩變。

羅馬軍團的主要食物就是面包、燕麥粥、青菜、果酒,再加上一點腌肉(豬肉或者魚)。可以說基本上都是以素食為主,肉吃的很少,甚至可以不吃。

根據《凱撒戰記》的叙述,公元前52年,凱撒率軍進攻布爾日,結果對方搞焦土政策,摧毀了城外的補給。凱撒的羅馬軍團隻帶了幾天的幹糧,沒有辦法隻好殺牛馬充饑,準備一鼓作氣拿下布爾日。

結果由于谷物和蔬菜的不足,士兵們普遍不滿意牛肉和馬肉當主食,甚至險些釀成嘩變。凱撒求爺爺、告奶奶,好容易才平息了士兵們的怒火。

類似的情況也在不列颠出現過,因為不列颠的倒黴氣候,面包容易變質,蔬菜供應也不容易,是以加大了牛肉的供應,結果也險些軍隊嘩變。

對此輝哥也沒有太合理的解釋,隻能牽強的認為,這個階段的羅馬是農業立國的國家,士兵們都是自耕農出身,意大利又盛産蔬菜和水果。從小吃素習慣了,牛馬是重要的勞動力,情感和習慣上都接受不了吃牛馬肉。

吃素、營壘、重步兵、軍紀,羅馬軍團的四大特點

第二、羅馬軍團是個全體工兵的部隊,最擅長土木工程,所到之處啥也不幹,先修營壘。

羅馬軍團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折合過來,平均每天的行軍速度不超過30裡,可以說是龜速前進了。

要知道同時代更早的魏武卒标準:披甲持戟、負矢五十、攜三日之糧,日中而驅百裡。也就是說魏武卒配齊重步兵裝備,一大早出發到中午得跑夠100裡才行。

羅馬軍隊為啥走的這麼慢呢?其實他們的精力都在修建營壘上了。

羅馬軍隊無論行軍多遠,基本上午後就不再行軍了,全體修營壘。标準是營壘外要有壕溝,壕溝内側要有護牆,壕溝與護牆上都有防禦措施,這個活幹完了才能收拾營壘内的帳房。

說白了羅馬的營壘就是一個簡易的城市或者據點,隻要移動就得在新駐地上重修一個營壘,可以說修營壘花的精力遠遠高于行軍。

這個做法把步步為營搞到了極緻,跟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的做法如出一轍。整個羅馬軍團戰史上,貌似從沒有長途奔襲獲得大勝的記錄。

當然這個做法跟羅馬帝國的地理條件有關,畢竟這是個環地中海的國家,長途運輸以海路為主,很多地方内河航運也不錯,很少有陸上的長途跋涉。如果經常是上千裡的陸上奔波,這個玩法早累死了。

吃素、營壘、重步兵、軍紀,羅馬軍團的四大特點

第三、羅馬軍團是以重步兵為核心的部隊,其他所有軍種和兵器的設計,都是圍繞重步兵來進行。

羅馬軍團的騎兵主要是輕騎兵,部署在大陣的兩翼,主要作用就是騷擾和通訊,最多當個偵察兵或者抓潰兵,連斷敵糧道的記錄也沒有,成敗的關鍵還是靠重步兵。

羅馬海軍艦船最主要的裝備是搭鈎,目的是勾住對方的戰船,實際上也是為步兵沖上敵艦進行近戰創造條件,羅馬海軍屢次被迦太基吊打,就是靠搭鈎變海戰為陸戰扭轉的局面。羅馬海軍從來沒有火攻,或者水上作戰弓箭為先的理念,實際上以運輸為主要任務。

而陸上作戰,弓弩也是輔助性的兵器,屬于有棗沒棗打三杆試探一下,弓弩重要性甚至不如标槍。羅馬人甚至發明了隻要投擲但對方盾牌上頸部就會彎曲的标槍,目的是讓對方的盾牌使用不便,畢竟盾牌外面插着彎曲的标槍,重心難以把握。

陸戰的核心就是雙方的盾牌兵列陣互撞,在撞擊的瞬間用短劍向盾牌的空隙猛刺,後面的依次補缺。那方在盾牌陣對決中失利,也就可以宣告失敗了,接下來就是被屠殺的命運。

吃素、營壘、重步兵、軍紀,羅馬軍團的四大特點

第四、羅馬軍團是軍紀嚴明的部隊,最令人恐懼的莫過于“十一抽殺律”。

對于臨陣潰敗的隊伍,或者軍官陣亡士兵依然存在的隊伍,羅馬軍團執行“十一抽殺律”。也就是敗軍所有人列隊,采取随機抽簽的辦法,斬殺其中十分之一的人。

要知道,衆目睽睽之下抽簽,抽到誰就被拉出來砍了,這個心理壓力不是一般的大,不少人是以崩潰甚至猝死。

#頭号周刊##奇妙知識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