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傷害最大?這是大部分人心理問題的源頭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博士斯蒂芬·吉利根曾經在一次講座中坦言:

人們往往是因為痛苦,才開始向内探索,尋找心理支援。

這是人之常情,卻也令人遺憾。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抑郁症正在成為僅次于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截至目前,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

為何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傷害最大?這是大部分人心理問題的源頭

而這其中,根據2008年中國健康委的資料顯示,中國有接近3千萬兒童和青少年(小于17歲)有抑郁情況。

2012年,中國大陸25個地區2679名青少年(10-25歲)抑郁比例為20.3%。也就是說大約5個孩子中有1個有抑郁傾向。

可以說,大陸青少年抑郁問題已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

青少年抑郁,它可能随時或者已經發生在我們周圍,甚至我們自己家裡。

它不是個案,已經發展為一種社會問題。

雖然孩子導緻孩子抑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與孩子天生的性格氣質有關、與一些創傷性事件有關、與學業壓力有關等。

但研究發現,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功能健全的家庭裡,發生抑郁的幾率會大幅降低。

一般來說,功能健全的家庭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互相平等。

父母和孩子對彼此的付出是平等的。在父母有困難時,給孩子參與幫助的機會;當孩子有需要時,父母也積極回應。

交流與連接配接。

家裡沒有冷暴力。所有家庭成員都能安全地表達情緒,能自在地聊天。

和諧大于沖突。

雖然有沖突,但家庭主旋律是和睦開心的。

好的情緒氛圍。

家庭的情緒氛圍是溫暖的,充滿愛的。每個家庭成員都發自内心想回家。

母親在每個家庭裡擔當最重要的角色,母親的焦慮來自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婚姻關系的不穩定,導緻母親對于婚姻的依賴感安全感,逐漸轉向孩子。因為這畢竟是有血緣關系的,從心理角度來講是最牢靠安全的心靈寄托,是以導緻母子或者母女之間的共生關系,這種共生關系,實際上是不穩固婚姻關系的投射。

為何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傷害最大?這是大部分人心理問題的源頭

中國式家庭裡面最關鍵的有一點就是父親角色的缺失,父親總是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沒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特别在單親家庭裡面,父親的角色全然缺失,一個被疏離的丈夫,一個隐形的父親的背後,必定是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壓抑的女人。這種焦慮壓抑勢必會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無意識之間承擔丈夫的角色,讓家庭關系重新達到一種病态的平衡,家庭所有的焦點都在孩子身上,所有的争執也是為了孩子。用孩子的問題作為借口,來拒絕改善夫妻之間的嫌隙。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左奔右突猶如困獸掙紮,所帶來的心理沖突,會更加的劇烈。潛意識的不安全感來自母親焦慮的投射,也是大部分心理疾病的源頭。

孩子如果沒有學會整合心身,當他們走向社會的時候,勢必會遇到更多的挫折,沒法真正的融入進而導緻諸多的心理問題,當然如何引導孩子整合心身不在本章節的讨論範圍,既然我們找到問題的所在,同時還要為這個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尋求出路。家庭的問題形成并不是單方面的原因,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更不是朝夕之間就能解決的,它的複雜性遠遠超過每個人的想象,因為立場決定觀點,從每個人的角度來看待的問題,所得出的結論不一樣,是以也有清官難斷家務事一說,是以,在這一點上,我們隻是如何去探讨處理母親的焦慮,人不能改造他人,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隻有自己變了,圍繞在身邊問題也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得到改變,否則一切改變都是停留在頭腦的虛妄。

為何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傷害最大?這是大部分人心理問題的源頭

都說現在的媽媽很焦慮,那麼他們在焦慮什麼?他們焦慮的原因是什麼?

媽媽之是以焦慮,很多時候是沒有客觀看待事實,比如孩子有一次考試沒考好,焦慮的媽媽在緊張情緒的作祟之下,容易放大問題,擔心孩子考不上重點中學,害怕孩子考不上好大學,擔心孩子以後找不到好工作……想象到孩子這輩子就完了!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六張圖,了解一下媽媽們焦慮的“真相”:

為何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傷害最大?這是大部分人心理問題的源頭
為何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傷害最大?這是大部分人心理問題的源頭
為何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傷害最大?這是大部分人心理問題的源頭
為何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傷害最大?這是大部分人心理問題的源頭
為何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傷害最大?這是大部分人心理問題的源頭
為何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傷害最大?這是大部分人心理問題的源頭

圖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豆豆繪畫

讓媽媽焦慮的事情,不僅僅隻有孩子,還有很多我們日常會遇到的家庭瑣事、工作壓力、自我提升、社會交往等等……接下來的這句話可能會讓媽媽們醍醐灌頂:母親的焦慮不但對孩子沒有幫助,而且有很大的危害。

沒有一種教育方法是适用的,除非媽媽放下焦慮!

作為一位母親,我們肩負各種壓力,職業工作、家務勞動、夫妻關系、婆媳關系、生育、教育、養老,如果是遇到父親缺席,我們甚至身兼父職……

教育向來就是親子相處中的頭等大事,在生活方面媽媽們尚且無微不至,關于教育,愛孩子的媽媽們更是不敢怠慢,而焦慮也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在愛的名義下滲透入媽媽日常的養育和教導中……

現在家庭教育裡面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我跟他說,焦慮。九個焦慮的媽,一個焦慮的爸,他說媽媽為什麼焦慮呢?宏觀來看,是因為有一個觀念在作祟,這個觀念就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媽媽的焦慮表現在哪裡,首先是催逼孩子。

我問過很多孩子,你印象當中對媽媽講的哪句話印象最深?孩子說:抓緊點,快一點,抓緊點,快一點。人如果長期被催逼會有兩端表現。一端就會成為強迫性,什麼事情都要追求一個完美,做的不好拉自己頭發的小孩也有,寫字要寫得像印刷體一樣;到了高中定了很高的目标,但是高目标往往伴随高焦慮,最後學校去不了,聯考前情況變得一塌糊塗。這種情況實在太多了。

另一端是什麼?沒動力,什麼都不幹。另外還有攀比。誰誰誰比你優秀,即使這個話已經不說了,但是心裡面的攀比從來沒有停止過。隻要一想到機關裡同僚的兒子多麼多麼優秀,看自己的孩子就啥啥都不順眼。

焦慮是一種高喚起水準的情緒狀态,看不見、摸不着,有時候甚至感覺不到,但它的影響卻彌漫在許多方面。

它容易讓人思維變得狹窄、僵化、隻能看到事情的局部;内心感到不安而固着于尋找确定的答案;心中着急而渴望快速解決問題;總有煩惱而無暇感受他人的感受……不巧的是,足夠的耐性、沉得下心、感受孩子的感受常常是走近孩子内心的不二法門,而思維多元化、内心靈活有韌性、承受不确定感和挫敗感等等往往都是孩子在成長中需要從小習得和内化的品質與能力。

走近孩子内心是教育的前提,它讓孩子更願意吸收你的教育;成為孩子最初的榜樣是教育的開始,它讓孩子更友善認同你的教育。然而,這些通常都是焦慮的媽媽們所無法達成的要求。

看書、聽課、尋求教育方法都出于媽媽對孩子的愛,隻是對于它們的效果,我們往往不可忽視一個前提——媽媽的思考。隻有媽媽們能夠放下心中的焦慮,讓自己沉澱下來,回歸理性的思考,堅定自己的立場,為自己的心騰出一個空間去容納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去反思尋找真實而勇敢的力量,才能為孩子帶來惠及一生的教育——有嚴厲、有包容、有挫敗、有鼓勵、有跌倒、有重來……

是以,任何權威、任何方法都是不可靠的,除非媽媽們先有一顆安穩而堅定的心!

為何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傷害最大?這是大部分人心理問題的源頭

如何做内心安穩不焦慮的媽媽?

那麼,該怎麼調整我們的狀态,做一個不過度焦慮的媽媽呢?

勤學習,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

之前我們談到,焦慮很多時候源于我們對事情不了解或不明白。是以,如果多了解一些孩子成長的規律,多學習一些科學教養的方法,那麼我們在面對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問題時就能多了很多底氣,不會再那麼焦慮。

有的媽媽發現孩子兩三歲的時候變得叛逆,喜歡說“不”,什麼事情都想要自己做,做不到就發脾氣。媽媽就擔心孩子過于乖張,就為此感到很焦慮。但如果對孩子心理發展有了解,我們就會知道這種看起來不聽話的表現其實是孩子自主性發展所帶來的一種正常表現。那麼,盡量多給孩子一些自主的機會,拒絕時做到溫和而堅定,那麼就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第一逆反期”,成長得更加自信。又比如說,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有些媽媽擔心孩子會早戀,于是百般防範孩子和異性的相處。但如果我們知道孩子這個時期對異性産生好感是正常的,需要做的是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做好性教育,孩子反而不會容易發生早戀,及時發生了早戀也不會對其學習和生活造成嚴重的破壞作用。

積極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表現跟自己的價值劃上等号,就不可避免會對孩子的情況過于焦慮。有些媽媽為了照顧孩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在家裡全職帶孩子。結果圈子越來越小,接受到的資訊比較單一。孩子一有風吹草動,就焦慮難安。

是以,不管是全職媽媽還是需要上班的媽媽,想要不對孩子的情況過于焦慮,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在自己的事業和個人興趣上。當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當可以從事業、友情和其他事情上獲得價值感和安全感,才能更加尊重孩子的生命力,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成長。

克服攀比心,接受平凡

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于強烈時,對孩子的一些“不聽話”或是“不成功”就會特别難以容忍,千方百計地控制孩子來避免這些情況來發生。确實,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每一個新的變化都會讓我們欣喜不已,我們一度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聰明最完美的。但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發現,孩子其實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他們确實會有自己的長處需要我們去分辨和鼓勵,也會有很多不足需要我們接納和包容。

如果不肯接納我們和孩子都隻是平凡人的事實,總是拿着過高的标準去要求孩子和自己,常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口頭,不僅讓我們自己變得非常焦慮非常挫敗,還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唯有放下攀比心,我們才可能認真去體會孩子的狀态,并且鼓勵他們擁有獨特的人生。

學會求助

俗話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自從成為母親,女性就變得更加勇敢、堅韌。然而,媽媽們雖然自帶神力,但也并非無所不能。如果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一個人扛,想要做到心态平和是不容易的。是以,在覺得壓力大的時候,當對孩子的身體或行為表現感到焦慮不安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積極向外求助。

求助的對象可以是孩子的爸爸,可以是能夠幫你看顧孩子的長輩或朋友,他們能給你生活上的幫助和情感上的支援;在對孩子身體健康感到憂慮時,可以咨詢醫院的醫生,他們能夠消除你對孩子身體方面的不必要的擔憂,也能給你正确的指導;在自己心理壓力特别大,無法靠自己和親人朋友的力量擺脫煩惱的時候,可以去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他們能協助你理清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成為更健康更平和的自己。

最後,願大家都能成為智慧、成熟、平和的媽媽,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健康、快樂、積極的人生!

▍文章來源: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