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藝評論丨李由:四面青山側耳聽——從歌曲《大道滄桑》說起

四面青山側耳聽

——從歌曲《大道滄桑》說起

李由

讓人民群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群衆的殷切期盼,更是我黨的莊嚴承諾。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我們的文藝,應該書寫時代的巨變,反映我們民族在前進中的每一道鮮明的時代印迹。是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主題成為了目前現實主義文藝創作的取材點和聚焦點,也成了最能凸顯的現實主義創作特征的時代辨別。

總體看來,重慶的扶貧題材作品題材衆多、風格多樣。均在注重表現獨特的地域風貌、時代特征與人物精神的同時,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人物反映大事件、以小故事反映大時代。這類作品豐富了重慶文藝的表現空間,展現了重慶文化人的文化自覺與文藝表達逐漸縱深的發展方向。

由郭小強作詞、呂麟鵬作曲、陳宏凱演唱的歌曲《大道滄桑》,講述了重慶“當代愚公”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以黨員無私的為民情懷、愚公移山的堅韌精神,帶領村民腰系麻繩,靠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曆時七年“摳”出一條8公裡的“絕壁天路”的故事。

毛相林是全國脫貧攻堅一線黨員幹部的榜樣,曾入選“中國好人榜”,被評為“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号,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号。“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用藝術的方式講述我們的“重慶故事”、“重慶英雄”,展現出了重慶音樂人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擔當。

詞作者郭小強在歌詞一開始就寫出了這個故事的核心,讓人一下就進入了那種熱血與拼搏的激越場景:

把熱血揮灑在峭壁,

用身軀把溝壑填上。

披荊斬棘沒有彷徨,

道路就伸向了遠方······

歌詞是歌曲的精神核心,是曲作者譜寫旋律的基點。在這首作品裡,曲作者抓住了歌詞所描摹的意境。前奏中,銅管的輝煌廣闊和電吉他的靈動激越相結合,清晰的給予了閱聽人“大道”與“滄桑”的聽覺沖擊。主歌副歌部分,曲作者采取了“關系大小調”的技術手段,情緒推進酣暢自然、順勢而發,展現了較高的藝術造詣與專業水準。

随着歌詞的進入,旋律連續2次由C開始,通過#4進入到它的屬音3(g)上,把毛相林用“熱血”與“身軀”帶領大家脫貧攻堅的故事基調呈現在了閱聽人面前。

從“看天塹幻化出通途”開始,旋律進入了一種“呈示”,在第一句的動機上,通過變奏直到通過一個三連音再次進入到屬音c,這時,已經和第一句開始的C1高出了整整8度,表達出了“孩子們雀躍老人歡笑,山外的世界不再遙望”的場景,使歌曲出現了明确的段落感,為後面的“轉”打下了情緒邏輯的基礎。

由于是關系大小調,旋律很自然的通過“無縫銜接”進入高潮。曲作者利用大調式明亮宏大的特點,自然地把歌詞“這是一條脫貧的大道,滿載着鄉親們的夢想······群山低頭,不再阻擋,愚公移山歌聲嘹亮”所表現出的 “當代愚公”毛相林和他的戰友們的熱血與堅韌淋漓盡緻的表達出來,給予了聽衆心靈深深的撞擊。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部分闡述完畢後,曲作家并沒有像一般歌曲的間奏那樣“懈怠”,而是在前面的主題動機中加入了Distortion Guitar主奏的由重慶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所構成的新的樂句,既保持了情緒的激越、交代了地域的歸屬,又為後面歌詞的反複進行所需要的情緒做了一系列的推進和鋪墊。這種手法展現出了曲作家深厚的旋律功底,讓人記憶非常深刻。

聽完整個作品,感覺一直沉浸在“這是一條康莊的大道,承載着小山村的希望······山路蜿蜒風中回望,人間大道巨變滄桑”的意境之中。腦海裡一直浮現出毛相林一群人栉風沐雨,在山野裡戰天鬥地,用生命與熱血改變山鄉的各種奮鬥場景,極具“鏡頭感”。

歌曲《大道滄桑》是一首接地氣、有溫度的走心之作。是藝術家們站在當代的大潮頭上,把鮮活的生活、英豪的人物呈現在當代意識形态裡的較為成功的探索。

同時,筆者也認為,站在不同的藝術角度,該作品還存在進一步打磨和完善的空間。

一是旋律音區跨度接近2個8度,群衆性傳唱有一定難度,這會削弱作品的社會藝術影響力。

二是歌詞尚可斟酌,比如通篇詞句稍顯“泛化”,特别是對毛相林的精神特征描述稍顯薄弱。

“觸碰情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作品能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前提。記得很多年前,詞作家韓永久先生有一首作品《愚公移山》(卞留念曲),裡面的幾句至今還記憶猶新:“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面對着王屋與太行,憑着是一身肝膽······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是以後來人為你感歎。” 寥寥幾句,把愚公的故事、移山的精神、後人的情感等等均表述得清楚明白、淋漓盡緻。

瑕不掩瑜,以《大道滄桑》為代表的一系列文藝作品,在立意上是成功的、在藝術感染力上是可圈可點的。它們已經開始從“歌以詠志”向“歌以故事”上“接地氣”。這是一種“形而上”的探索,更是整體藝術功力的精進。

優秀的作品是有感染力的,也是有生命力的,是會吸來“四面青山側耳聽”的。我們期待也相信重慶會有更多更好、更能“觸碰情感”的、能反應這個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出現。

(李由,本名李衛東,供職于重慶市藝術創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