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部又一重大改革,事關所有孩子,家長群炸鍋

文 | 米粒媽

這兩天,家長群又炸鍋了,因為9月份開始,勞動課又回來了,成為中國小一門獨立的必修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

其實,勞動課是最近釋出的新課标裡提出來的。

前幾天,米粒媽在《剛剛!教育部新課标重磅出爐,幾大主科大變天?》裡給大家詳細分析過新課标,隻不過沒單獨說這門勞動課。

新課标裡,勞動課的課程内容設定了十個任務群

除了咱們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清潔衛生、整理收納、做飯等等,大家讨論最多的是農業生産勞動這部分。

一二年級的要求是種綠蘿、文竹,養金魚、養蠶等等。三四年級的要求是種菜,比如大白菜、蕃茄、黃瓜,還要合法合規選擇1-2種家禽來飼養,比如雞鴨鵝等等。五六年級的要求是種植盆栽、果樹,合法合規飼養1-2種家畜,比如兔子、羊等等。上了國中,要求更高一些,要能獨立制作3-4道菜,農業生産勞動要涉足水産養殖、稻田養殖。

當然還有傳統工藝制作、參與工業生産、新技術體驗、公益勞動、志願服務等等。

不得不說,出發點是極好的,非常契合現在疫情大環境。

比如隔離在家,團不到菜?咱自己會種。沒有肉吃?咱會養禽。再有限的食物,咱也能折騰出四菜一湯。“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被隔離了!”

勞動課回歸,米粒媽舉雙手贊成!

我們小時候,經常得帶各種鍋碗瓢盆、菜闆菜刀、蔬菜水果去學校上勞動課。我記得我小時候經常頭天晚上八九點才想起來第二天我需要帶的各種菜,讓米粒外婆外公特别抓狂

咱們小時候,好像也幾乎沒有讓老母親整理書包的時候,都是每天自己記作業、自己寫作業,自己按照課程表裝書包,紅領巾水杯都要自己記得帶。

哪像現在的孩子,無論你準備多少個檔案夾、收納袋,放學回到家,書包還是亂得一塌糊塗,上一天課回來跟參加了丐幫朝會一樣。

這次疫情,不少年輕人隔離在家,過上了食不果腹的生活

比如有機會囤菜的時候,他們囤的是三五盒根本吃不飽的精緻杯面,兩盒拿破侖蛋糕,三包日本小圓餅幹,然後發朋友圈說“我盡力了。。。”

比如小區剛開始有團長聯系團菜的時候,别人都在問牛奶、青菜、香腸、蔥,他們問的是:啥時候能團肯德基。

真的是大寫的無語,米粒媽恨不得順着網,給他們倒20斤大米過去。

米粒爸調侃說,有大米也沒用,他們家裡肯定沒有鍋。

我一個上海的朋友說,他們小區不少年輕人,平時要麼在外面吃,要麼叫外賣,家裡連雙筷子都沒有。

剛封控那段日子,朋友家樓下的年輕人在群裡求助,說餓了好幾頓了,就差吃貓糧了。

朋友好心,打算送一些胡蘿蔔洋芋和挂面給他,結果對方在群裡直接問,能不能煮熟了給他。。。

是以啊,會學習也要會生活。

會做飯、能種菜、懂養雞是多麼重要的生活技能!起碼餓不着肚子。

(看大家調侃,感覺老父親老母親可以躺平了)

其實米粒媽一直認為,養育一個孩子,一方面需要學校和老師去培養各種能力,包括課本上的知識,更包括生活技能;另一方面還需要家長給孩子營造一個愛生活、懂生活的家庭氛圍。

學校的勞動課,我隻擔心課時太少,隻走個形式。

米粒媽在《世界第一的芬蘭教育,到底牛在哪裡?》裡給大家分享過芬蘭教育。

芬蘭的基礎教育别具一格:在母語、外語、數學、生物、曆史、體育、音樂等基礎學科以外,還有教孩子們拼電路、踩縫紉機、鋸木頭這樣的工藝課,有教孩子烘焙、煮飯、炒菜的生活課,有教孩子們如何儲蓄和理财的經濟課。

關鍵是,這些課程,樣樣都是玩真的。

工藝課上,孩子們鋸木頭,打毛衣,做烘焙;生活中家長可能忽略的技能,學校都一樣不落教授了。接受過這樣全面教育的孩子們,不僅功課優秀,生活技能也是滿分。

大家都知道在國外,修理工、裝修工都是很稀缺的,如果家裡洗衣機、電冰箱壞了,能自己搞定,絕對不會打電話報修,一是費用奇高,二是排隊可能要排到幾個月以後,真心等不起

是以在國外,大家都自己裝修房子、自己做家具、自己修理各種電器。

我和米粒爸在家裡,是真心舍得用米粒這個壯勞力,也希望學校的教學不是擺花架子,而是真真正正讓孩子掌握這些生活、生存技能。

當然了,在學校裡學是一方面,回到家也要實踐起來。

其實我一直不太相信有誰真的不會炒菜做飯。

當年米粒爸出國的時候隻有十五六歲,我是大一出國,也就才19歲。

雖然我不是什麼富養長大的孩子,但在家其實也沒做過太多家務,國中就開始住校,基本的自理能力是有的,不過安裝燈泡、修理東西這些,其實也沒什麼機會做。

但像我和米粒爸這樣的小留學生,都是從什麼都不會開始,慢慢摸索,最後變成了“生活小能手”。

奧數學不明白,很正常,但如果生活過不明白,那真的不是“行不行”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的問題。

當年我選擇跟米粒爸在一起的時候,正是我們在美國特窮的時候。

租的房子,竈台打不着火,家具壞了,管道堵了,電器需要修理……這些都是常有的事兒。

但米粒爸就有這樣一套自己的生活本領,能在沒錢的時候,也把我們的日子,安排得井井有條,過得有滋有味。

當年,一米八多的米粒爸跪在那裡修竈台,叮叮咣咣改造二手家具,我在背後看着他,覺得這就是可以托付一生的人

我想說什麼呢。

你可以用三五天的時間,教會孩子一個生活技能,但面對生活的态度和熱情,孩子要用三五年,甚至三十年五十年去慢慢感受。

在生活上,我和米粒爸其實沒有特别去教米粒什麼。

但是我烘焙的時候會拉着米粒一起;

我寫稿寫到很晚,早上起晚了,米粒也會在米粒爸的暗示下給我做個三明治;

米粒不想寫日記的時候,會假裝去洗碗,我和米粒爸也非常配合地任由他折騰(雖然我家平時天天用洗碗機);

這些都是生活中很細微很瑣碎的細節,但我希望米粒不隻會做飯、會洗碗、會擦地、會組裝櫃子,更能在每一次參與家庭事務中,感受到為家人付出的幸福感。

愛上生活,遠比學會生活重要。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于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