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作者:百年史記

劉邦到底有多窮?

劉邦為了快速恢複人口,于是想出了一個妙計,很快就使得大漢成為了一個人口大國,但是這個妙計卻讓天下的女子恨之入骨。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秦始皇大一統後,很多人一定以為百姓開始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其實事實完全相反。

秦朝的刑罰嚴苛,因為在此之前天下一直處于分裂狀态,秦始皇為了盡快壯大,是以采用了很多極端的措施。

比如在統一以後的十幾年間,秦始皇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專門用于做國防建築與土木建造。

但是這支龐大軍隊的建造也不是這麼簡單的,當時秦朝的人口大約一千萬,服兵役的人卻超過了200萬。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當時的秦朝是經過戰亂才大一統的,是以社會上男女比例失衡嚴重,剩下的男性還要去掉兒童、老人,剩下的青壯年男子就沒有多少了。

那時候的百姓生活地并不輕松,朝廷需要休養生息,就隻能從百姓身上增加賦稅,這也是秦始皇被稱為“暴君”的原因之一。

不過秦始皇在時百姓尚且能生存,但是到了秦二世,宦官當道,天下混亂不堪,百姓生活就更加凄慘了。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很多人連衣服都沒得穿,吃的飯菜連狗都不如,但是朝廷卻對此視而不見,還在大力征收賦稅,一旦有百姓交不出錢,必定會遭受暴力酷刑。

很多百姓被逼得逃往山林,天下沖突四起,百姓再次暴動了,是以秦王朝再度覆滅,最終劉邦奪得天下,建立了西漢。

其實每一次戰争最大的受害者還是老百姓,楚漢之争過後,百姓流離失所,本來就不多的人口再次銳減。

劉邦稱帝後,并沒有第一時間就享受到坐擁天下的快感,隻因為當時的社會太窮了,哪怕當時皇帝也拿不出錢去享受。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劉邦乘坐的轎攆連四匹相同顔色的馬都找不出來,其餘的大臣們隻能坐牛車,百姓死傷上百萬,人口更加凋零了。

根據《史記》當中記載,漢初時期全國人口不超過800萬,這個數字是肯定不能支撐一個大國發展的。

人口就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必備力量,是以劉邦心裡明白,想要大漢朝壯大,頭等大事就是快速恢複國家的人口。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不過這是個長遠之計,恢複人口可不是說說這麼簡單的,更讓人頭疼的是,其中女性的占比非常高,因為很多男性都已經喪命在了戰場上。

這樣一個爛攤子該怎麼處理呢?

用正規的手段肯定是不能見奇效的,于是劉邦就發揮出了以前當市井混混時的特色,想出了一個妙計。

這個妙計果然管用,但是卻讓天下的女子都恨之入骨,究竟是什麼妙計呢?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劉邦發明的“單身稅”

如果到了年齡還不出嫁就要罰款,你是甯願交錢還是嫁人呢?

這聽起來就荒唐的事情,想不到劉邦竟然真的做過!

很多帝王在出台政策的時候,都會顧慮百姓的感受,因為但凡一個帝王都懂得“民心所向”這個道理。

但是劉邦不在乎,他原本就是市井小混混出身,被天下人罵幾句算什麼呢?于是他就出了這麼一個政策:單身稅。

有年滿15周歲,但是還尚未婚配的女子,每年都要上繳“單身稅”120錢。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原先人們想要增加人口,就總是将壓力出到男子身上,比如要求他們納妾等,但是現在局面失衡嚴重,女多男少,是以劉邦就直接把壓力全給到了女性的身上。

120錢可不是小數目,平常百姓繳稅已經非常厚重了,多少家庭一年半載也掙不了幾個錢,于是社會上就開始出現了這樣的狀況:

女性原本就地位低下,這個政策一出台就導緻女性更難過了。

很多人家将女兒當做是洪水猛獸,女兒還不到15歲,就會被如同災星一樣地嫁出去,為人妻也好,給人當妾也好,隻要不留在家中就可以了。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甚至還有很多人家都偷偷将女兒給扔掉,女性一下就淪為了生育工具,卻在社會上沒有任何的話語權。

被嫁出去的女子不能出門,全都依靠男子在外耕作,自己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隻能默默忍受社會帶給她們的黑暗面。

不過這個辦法也确實管用,西漢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人口就暴增了數倍,足足達到了3600萬人,成為了人口大國。

不過女性在社會上過得非常苦,沒有半點人權,劉邦為了能讓女性能主動嫁人,後來又增加了一些規定。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比如要求女性要早早的有孩子,這樣在家中就能站穩腳跟,平常也要在家做一些勞作,不至于完全淪為生育工具。

這些舉措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實施出來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女性的日子原本就已經過的非常悲哀了,還要進行勞作,這使得女性徹底沒有了人權。

國家的生育有了保障,還要進行管理,當初戰亂時很多百姓被逼逃亡山林,天下安定以後,劉邦就對這些在山林中的難民進行勸返。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但是此時他們的家園早已被破壞殆盡了,這些難民之是以一直在山林中不肯回來,就是因為沒有住所跟收入。

劉邦就讓他們回到自己的故土,促使他們耕種、找活計,一來可以讓各地的人口數量得到平衡,二來能增加就業效率,納稅的人也就更多了。

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讓國家的經濟得以發展,這些都是讓一個國家壯大的前提條件,等到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以後,就可以實行一些福利政策了。

然而就是這些政策,讓女子的地位上千年都沒有翻身。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和親究竟是誰發明的?

劉邦的一個指令,讓天下的女子對他恨之入骨,男子卻對他感恩戴德。

由于劉邦的“單身稅”隻針對女性,是以最終的受益人就成為了統治者與男性,而女性就是他們維護價值的工具。

不過女性自己都沒有話語權,誰還會去鳴不平呢?

女性犧牲換來了社會的和平,于是劉邦又緊接着出台了另一個政策,服役的士兵們可以分得田宅、免除部分的徭役賦稅。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根據軍功的大小,獲得的利益就不同,天下太平、人口增多,那麼也就不用再養一支龐大的軍隊了。

是以他就開始鼓勵士兵退伍回鄉,士兵們回去勞作增加收入,國家還減少開支,簡直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其實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休養生息”。

不過這些都是對内的政策,國内的百姓倒是過上好日子了,但是邊境還是有一些匈奴騷擾,于是劉邦又想出了一個政策,而這個政策同樣是在女人身上下功夫。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其實“和親”這件事最早在商周時期就曾出現過了,不過真正提出現實意義上的“和親”還是劉邦。

因為那時候匈奴一直在騷擾邊關,從秦朝到西漢建立一直沒能處理,這讓每一代君王都頭痛不已。

其實原本劉邦也不是沒有解決過,他曾經帶兵去攻打匈奴,結果大敗而歸,于是他就放棄了用武力解決的辦法。

當時有個叫劉敬的關内侯,他認為天下剛剛平定,士兵們疲憊不堪,不适宜再打仗,不如将女子當做禮物送給匈奴,将來要是生下個兒子就接替單于的位子,長此以往可以讓匈奴逐漸臣服。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劉邦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接納了劉敬的意見,他原本想把呂後生的大公主送去和親,但是呂後哭哭啼啼地不願意,最終劉邦就選了一個宮女冒充公主去和親。

此後這個和親政策害了公主們上千年的時間,一直到清朝時期還存在。

不過不得不說這個政策非常有效,使用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好的效果,雖然隻能獲得一時的和平,但是眼下能和平也是可以的。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這個短暫的時期非常重要,大漢朝能用這個時期抓緊恢複國力、積攢财力,等到下一次匈奴再攻打過來時,至少有了抵抗的能力。

從成果上來看,劉邦的确建立了一個相對強大的朝代,并且百姓獲得和平,人口增長,沒有了戰亂。

這對天下人來說仿佛是件大好事,但是卻從沒有人關注過女性,是否願意15歲就出嫁生子,是否願意遠去匈奴和親,是否願意淪為生育工具。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劉邦過世後,把控權力的呂後又針對女性出台了一項政策,出嫁後的女子如果能2年之内就生下孩子,那麼就可以免除一些賦稅。

但是如果2年之内還生不出孩子,就額外再增添賦稅,雖然政策的本意是鼓勵生育,但是最終還是害苦了女子。

很多人家将無法生育的罪責都推到了女性身上,這導緻女性的地位更加低下,很多生出女兒的家庭甚至還狠心抛棄或者S害。

劉邦為恢複人口出一妙計,很快成人口大國,天下女子卻恨之入骨

雖然在那個時代隻能使用這樣的政策維護國家穩定,但是想起來還是不免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