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春波:機器人心理治療師,離我們有多遠?

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精神障礙患者約占人口的16%至17%,并且終生患病率。這意味着大約有2.3億人在他們的一生中患有某些類型的精神疾病。

與2.3億相比,專業心理學家不到5萬人。同時,想要培養一個具有足夠專業素質和人文關懷的專業心理咨詢師,其沉浸成本高,時間成本大,使得這種供需關系的平衡傾斜更加嚴重。

我們不禁要問,是否有可能利用機器人心理治療師來幫助,甚至取代一些傳統的心理治療,幫助更多陷入心理漩渦的人,就像傳統醫學通過取代人手進行高精度手術一樣?

機器人心理治療師,離我們有多遠?

李春波将他的觀點帶到了最近結束的TCCI應用神經技術,人工智能和心理健康論壇上。

李春波:機器人心理治療師,離我們有多遠?

李春波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 醫師,博指南

上海交通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所

中國研究員,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

, 15:30

大家好,今天我将按照從以往問題中收集的話題,從人工智能和心理健康臨床研究的角度,向大家介紹一下。

01

為什麼精神疾病難以治療?

首先,為什麼精神疾病如此難以診斷?

如您所知,精神科醫生在目前的診斷過程中仍在使用一種非常傳統的診斷方法:依靠病史和訪談。

即通過與患者、家屬的交流,收集相關資訊,最後總結形成主觀判斷。該判斷主要基于相關的國際或國家診斷标準,醫生通過這些标準進行全面分析。

同時,醫生也會使用一些輔助檢查。輔助檢查是指通過排除某些其他身體疾病或其他類型的疾病來最終診斷。

這些診斷,包括一些治療,主要是通過言語治療。所謂治療,就是用心理咨詢等這種溝通方式,來判斷一些患者的表現。

到目前為止,對精神障礙病理機制的探索正在進行中,并且沒有非常一緻的意見或結論。是以,探索精神疾病的根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更多的關注,包括國家的支援,比如我們國家的"大腦計劃"。

02

我國精神障礙的診斷和治療水準如何?

作為臨床醫生,我們為主要有精神障礙的群體提供服務。我國精神障礙的比例是多少?

有了如此衆多的病人群體,我國的精神科醫生數量非常稀缺。但要将這16%降低到17%,就有可能更早地關注心理行為問題,更早、更及時地發現和解決問題,特别是通過保持和促進心理健康來降低整體比例。

我們服務的人在不斷變化。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最新的硬技術為我們提供了診斷和治療的新可能性,我們稱之為數字療法。

數字療法是通過軟體程式治療某種類型的精神障礙的一種方式。它使用循證證據來有效緩解人類精神障礙的現狀。

那麼數字療法可以用于評估嗎?它可以用于預測嗎?而我們最關心的,能不能用于治療?

同時,我想再問你三個小問題:

您認為數字醫療行業有光明的未來嗎?

随着技術的成熟,您是否會為患者使用數字醫學?

你願意接受數字醫學嗎?

03

數字醫學在精神疾病領域的進展如何?

我想用五種方式解釋數字醫學的臨床進展。

(1)實時檢測和跟蹤患者

首先是利用網絡或數字技術對情緒或行為進行實時檢測、跟蹤和幹預。

前面提到的一位同僚在提問中,可以使用一些語音技術來輔助診斷。事實上,在目前對精神障礙的研究,随着網絡和數字技術、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裝置等輔助工具的日益普及,對于人群的整體和個人情緒或行為,特别是在自然情境中,一種實際的表現,已經能夠檢測、跟蹤,甚至在幹預層面也變得更加可行。

我想舉一個例子,關于躁郁症。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情緒障礙,在一定時期内表現出相當多的興奮和躁狂,而在另一段時間内,則表現出極度抑郁甚至消極,自殺的傾向甚至行為。

在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指出,通過跟蹤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智能手機的聲音,他們能夠分析和預測未來七天情緒評分的變化。是以,我們可以通過言語的特征來預測情緒的變化。

在去年《自然》雜志的另一篇文章中,李飛飛的團隊提到:如何在你的環境中使用傳感器,甚至在家中使用傳感器中的一些傳感器,來收集相關資訊,以幫助醫療保健?

這些,例如語音,這是您聲音的特征,以及環境中的運動頻率,包括社交網絡的變化,都可以是一個資訊變量,以形成用于實時監視和跟蹤的預測模型。

在去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使用智能手機測量将收集的資料分為兩大類:主動資料和被動資料。

所謂主動資料,是指患者自我評估的一些症狀,如是否有焦慮、沒有心情不好、沒有睡眠問題等等,這些都屬于自我報告,是主動資料。

李春波:機器人心理治療師,離我們有多遠?

另一方面,被動資料不需要主動為患者提供服務。傳感器,包括手機和其他類型的産品,可以幫助你進行社交,比如你在家呆了多長時間,你與他人互動了多少次,以及你離家有多遠。比如,有一個抑郁的人,他整天呆在家裡,不與人交流,這反映了他的一定特點。

在心理生物學研究中,已經發現從可穿戴裝置收集的資料可以建立數字物候表示,該表示也反映了疾病的特征,并且還可以很好地區分患者和健康人。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當今的可穿戴裝置中,有三個變量最常用且被認為是有效的:心率變異性,腦電圖和皮膚變化。其他名額是靈敏度,特征不是那麼高。

您可以檢視右側的圖檔。以下是本綜述中涉及的一些樣本量。

不幸的是,大多數研究都是根據不到100人的資料得出這些結論的。個人的研究數量可能是數百或數千,但為什麼這麼多這樣的研究樣本量如此之小?

因為你必須對每個人進行詳細的評估和診斷,是以你可以确定這個人是病人還是暫時的情緒波動。

是以在可穿戴裝置的研究中,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就是如何提高一些樣品的次元和精度。

(2) 心理治療應用

在心理治療中,數字醫學的另一種可能場景是心理治療。

我隻是把它稱為言語治療,即通過心理治療師和訪客之間的對話來治療,改善或消除他的一些症狀。

心理治療師自己也需要經曆這個過程,才能不斷積累經驗和成長。是以,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人來監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監督者。但事實上,心理治療師本身很少,更多的監督教師更稀缺。

在這一領域,李飛飛的團隊與國外的臨床心理學家合作,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人員在這個心理治療過程中記錄聲音,并通過計算機自動分析它們,以探索其中一些高風險的單詞。

例如,當患者提到一些負面的相關詞語,如"去懸崖邊","去窗戶","去地闆","非常不舒服","非常沮喪甚至想哭"等,可以準确地識别并觀察心理治療師在這方面是否有任何反應。如果患者提到負面含義和表達,治療師不會回應

然後數字醫療系統會提示治療師:下次你應該意識到,你出現十次,你錯過了三四次,作為自動主管協助治療師。

李春波:機器人心理治療師,離我們有多遠?

當然,這仍在探索中,需要大量的IT支援,包括人工智能,才能完成它。

(3) 聊天機器人

第三個方面是聊天機器人,以及其他新興的網絡或數字技術應用。

所謂的聊天機器人是一種模拟人類對話以實作聊天目的的計算機程式。它具有很好的便利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普及性、低成本等優點,是以越來越多地用于計算機化的心理治療。

在國外比較成功的是,使用範圍很廣的是一種名為Woebot的聊天機器人。事實上,它仍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這都是程式性對話。确實有一些個性化的内容,或者通過人工智能進一步實作。

李春波:機器人心理治療師,離我們有多遠?

還有一些應用程式在智能手機中很常見,可以治療抑郁症,到目前為止有五種型号。

首先是經過面對面的心理治療後,使用者可以在APP上完成一些作業和練習。

第二種類型的生态即時幹預是通過傳感器收集的資訊,例如當你整天沒有在家移動時,或者如果你今天沒有和某人說話,這會立即提示你。"你應該出去活動","你應該去朋友聊天"等等。

三是自學和練習模式。使用者還可以随時随地輕松打開APP的相關産品。

第四種是遊戲模式,即通過一些角色扮演遊戲,将一些現實生活的内容結合起來,并通過遊戲導向的更新方式來治療患者的疾病。

五是互助咨詢模式,包括一些同伴線上支援、多學科加盟和學習。在NHS(其衛生系統)中,建議将移動應用程式作為處方提供給患者。

(4)虛拟現實VR技術

第四是使用虛拟現實VR技術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李春波:機器人心理治療師,離我們有多遠?

衆所周知,使用VR技術創造身臨其境的互動環境可以增強心理治療的真實性和安全性。

可行性和便利性将大大提高。

例如,在2018年的《柳葉刀精神病學雜志》上,來自KCL(英國倫敦國王學院)。

在Tom Craig教授的團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他進行了一項随機對照臨床試驗,每周六次,每次50分鐘的Avatar治療精神分裂症的緻幻症狀。

所謂化身療法,是指建立一種視覺虛拟化,符合患者的聲音和形象,治療師實時驅動化身和患者對話,根據患者的現場反應,切換到治療師身份,鼓勵患者與化身交談,具有實時動态的三人對話模式(患者, 治療師,虛拟化),改變患者的認知模式,支援患者與幻覺(患者和幻覺)的關系,以獲得主動性和控制力,并最終減少幻覺。

李春波:機器人心理治療師,離我們有多遠?

對于患者來說,原來無法控制的幻覺,通過主動控制,可以緩解幻覺的症狀,進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治療後,效果可持續長達24周。但六個月後,通過對照組的支援性咨詢,它變得越來越有效,但仍然處于更好的狀态。

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集中在如何實作長期效果以及如何随時治療它們。

(5) 數字藥物

最後,這是過去兩年最時髦的詞之一:數字毒品。

數字藥物通過軟體程式提供基于證據的治療。其效果與藥物相同。

去年,第一個在國際上出現的數字藥物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Adam Gazzaley教授。它已認證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認證。主要适用于ADHD注意力缺陷核心症狀的治療。

李春波:機器人心理治療師,離我們有多遠?
李春波:機器人心理治療師,離我們有多遠?

可以在廣告中看到,"邊打邊治"。

這是數字藥物的一個優勢,具有非常友善的可能性,并且可以用于未來的擴充服務。

一種預防、管理和康複的方法。

作為一名醫生,我想說的是,我們能看到的最重要的臨床通常是患者或高危人群。如何評價它們,測試、診斷、治療它們,甚至恢複它們,我希望通過數字産品的開發,這些在未來可以達到更高的水準。

從長遠來看,如何從第一層預防,從正常個體到易感個體,将其消滅在萌芽狀态,我認為這是那種可以尋求發展的數字化産品發現,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現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得越來越多,我們可以期待通過這些數字産品,我們可以在家裡和學校做這種心理工作。

最後,我想說,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健康。

我希望你們所有人都能以多學科的方式走到一起,更加關注心理健康。正如國家"大腦計劃"中提到的,有必要關注成本。

這就是我要說的,謝謝!

摘自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