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作者:曆史一鑒

1956年,中國從百廢待興開始逐漸走上平穩的上升期。

這一年,周總理帶着章世钊先生的想法與毛主席商量,毛主席聽完後也覺得這個想法可以實施并且成功的可能性。

一旦成功,受益的将會是所有中華兒女。

于是毛主席在親自敲定了細節之後,開始書寫有可能改變當時中國局面的信。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同一年,一封凝聚着國家最高上司人殷切希望的信件漂洋過海、遠遊萬裡。

在刻意制造的巧合下,送信人敲開對岸蔣介石府邸的大門,緻使蔣介石半晌無言,呆呆地愣在原地長達半個小時。

周總理和毛主席到底在商量的什麼事情?遠在台灣省的蔣介石在看到這封信後又為何半晌無言?

寄信千裡,但求心安

1956年,當時的全國政協委員章世钊先生來到中南海面見周總理,兩人有說有笑,各自在中國的教育方面交談了不少想法和心得。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或許是曆史巧合下的偶然機會,更多的卻是當時的大環境造就了兩人這次談話的結束内容。

蔣介石去往中國台灣省的那刻起,有關于兩岸關系的問題就像一塊大山壓在每一位愛國人士心頭。

更何況此時坐在中南海西花廳的兩位,周總理的功績不必多說,數也數不清,章世钊先生則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學者還是全國政協委員。

兩人談話即将結束時,他們說起有關台灣省的問題。

期間,章世钊向周總理提出了一個建議。

有感于目前兩岸關系的僵化,他願意趁着去台灣省探親的機會打聽打聽蔣介石方面的口風,之後寫封報告信件交由上司人看。

周總理聽到這,頓時來了興緻。

兩人交談過後,周總理找到毛主席,于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周總理意興闌珊地找到毛主席商量章世钊提出的想法,看看到底有沒有可行性。

誰知毛主席聽完講述之後,當即就覺得可行。

到最後,演變成了毛主席和周總理在為這個想法錦上添花,把一些有隐患或者辦不到的方面直接剔除,直至它成為真正經得住推敲的計劃。

其實毛主席之是以對這件事情感興趣,一方面是希望能夠在和平收複台灣省的路途上前進一大步;二是當時美國為了限制和打壓中國,故意制造所謂的“兩個中國”言論,企圖分裂中國。

關于台灣問題,國共雙方都有默契的一同粉碎掉這種不懷好意的陰謀。

毛主席在公開場合發表過支援蔣介石當“總統”的想法,不得不說,章世钊的建議巧合到無法想象。

關鍵是如果成功,給中國帶來的影響非常大。

兩位國家上司人首先想到打聽之後傳來的消息作用不是很大,一來二去花費的時間太過長久。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毛主席便決定由自己親自寫一封信通過别人之手轉交給蔣介石,再讓送信的人把蔣介石看過信以後的話語傳達到自己這邊。

最初合适的人選莫過于想法的提出者章世钊先生,可毛主席轉念一想,很快又否決。

畢竟章世钊的身份有點敏感,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到達台灣省連能不能見到蔣介石的面都在兩可之間,更别說還要把毛主席的親筆信交給蔣介石面讀。

考慮良久,毛主席最終決定在章世钊和蔣介石兩方找個中間人,由那個人送信,既可以看到并把信交到蔣介石手裡,還能讓中國大陸覺得他傳回來的消息可信。

沒過多久,送信人標明了,他叫許孝嚴,是章世钊的同鄉。兩個人從小相識,早已成為莫逆之交。

毛主席也認識和了解許孝嚴,認為此人是做這件事的不二人選。

人標明好,毛主席當即寫信。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在信中,他言辭懇切。既站在國家大義上和敦敦交談,同時也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設想,縱使蔣介石兵敗如山倒地去往中國台灣省,但他還是紮根在中國大陸上的一份子。

毛主席真誠地邀請蔣介石來看看如今中國大陸的面貌,就算他待在寶島把那裡建設得更好,終歸還是個異鄉人。

信的末尾,毛主席還說了一句話:“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大意是告訴蔣介石他的故居和祖墳目前安然無恙。

然後又從大勢上勸告蔣介石,祖國勢必要統一,何不在此時就出力,加快統一程序。

這是毛主席,或者可以說是當時每個國人的心聲。

感人肺腑的信一經寫完,就交到章世钊手裡,再由章世钊送給許孝嚴。

當時許孝嚴人在中國香港,得知事情嚴重性的他立即動身趕往台灣。

許孝嚴明确知道這有可能是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送信曆程,不敢有半點怠慢。

台灣回歸出現阻礙

到了中國台灣省之後,幾經輾轉,終于讓蔣介石同意接見自己。

于是,肩負着衆多人殷殷期盼的許孝嚴在台北士林官邸見到了蔣介石。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蔣介石

由于擔心中途會有意外發生,許孝嚴帶信一事隻有他自己知道。是以當許孝嚴鄭重其事地拿出信的時候,蔣介石滿臉震驚。

看完信件的蔣介石愣了很長時間,将許孝嚴送走之後更是思慮良久。

信中寫到的事情幾乎解決了目前蔣介石所擔憂的種種情況,蔣介石又想看到一個中國的實作,解放軍第一次炮擊金門也讓他看到了共産黨上司人的決心。

或許此刻他真的想為和平收複台灣省出力,因為不久後,中國大陸迎來了一位身份特殊的客人—曹聚仁。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可是這位接近古稀之年的老人,最終将自己内心的百轉千回壓下,用“你辛苦了”四個字打發走許孝嚴。

大概他察覺到自己真的老了,如今的台灣省更因美國的侵入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人心渙散,自己想要改變已是無能無力。

從蔣府出來的許孝嚴沒有耽誤,将自己在台灣省的所見整理成信件并寄回北京,此事到這才算真正告一段落。

後來雙方都有意識地沒有提到這封信件,隻是可惜了毛主席、周總理一番為中國和平建設的拳拳之心,曆經千萬裡路程的真心,換回來個泥牛入海的結果!

前面說到來大陸的那位特殊客人曹聚仁,其實是國民黨蔣氏父子的特使,蔣介石告訴他“要摸清大陸的真實意圖。”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這是炮擊金門後蔣介石方面做出的妥協,他想讓曹聚仁充當中間人,傳送國共第三次合作相關的消息。

雙方因為有了曹聚仁的從中溝通,聯系越發緊密。

雙方就和平解決台灣省的問題做了長期交涉,毛主席的前提是台灣回歸祖國,不和美國人搞在一起,到最後蔣介石也開始相信毛主席所說的,并有強烈的意願和毛主席進行談判。

事情發展到1965年的時候,交涉的結果也逐漸出現,對兩方都有利。

毛主席親自把以前寫給蔣介石信中提到的“一綱四目”加以細化和修改,讓蔣介石能更加看出中國共産黨擺出的誠意。

1.蔣介石可以回浙江老家頤養天年,不過他還是國民黨的“總裁”。

2.蔣經國擔任台灣省的省長,除了外交和軍事權以外,台灣省擁有高度自治權。

3.假如台灣省在财政上遇到了困難,中央是它堅強的後盾,美國之前支援多少,中央一分不少的補助。

4.台灣方面需要交出空軍和海軍的指揮權,由中央排程。

另外,國民黨的陸軍縮編成4個師,其中一個駐紮金門一帶,剩下的駐守台灣省。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廈門和金門合并,作為兩岸的緩沖以及聯絡地區,市長由駐紮在此的師長擔任。

關于該師長的任命,台灣方面要向中央申請,取得中央的同意後才能發出調令。

國民黨現任官員的官階、薪水不變,中央承諾當地人的生活水準不會降低,隻會提高。

毛主席提出的建議,蔣介石都能接受且非常滿意。

但因為一些特殊的曆史時刻,這種談判交涉的聯系在1966年之後便消散了,蔣介石再次對中國大陸充滿疑慮,為台灣省的回歸又平添了幾份波折。

引狼入室

1949年,中國共産黨上司的解放戰争取得全面勝利,國民黨殘餘部衆眼看民心、人和盡失,逃往台灣省意圖有朝一日反攻大陸。

毛主席不願意中國統一的機會白白從手邊溜走,讓軍隊加緊追擊的同時還想到登入台灣的作戰計劃,可是困與當時國内連年征戰,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還有隔壁北韓的内戰有蔓延到中國邊境的趨勢。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毛主席

幾乎要滅亡的南韓在美國的支援下越過38線,對大陸邊防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在國家安全至上的考慮下,中國派兵支援北韓,送給了不可一世的美軍數場大敗,迫使美軍不得不退回38線。

此事令美國的顔面掃地,回過神來,它又把眼光聚焦到台灣省,給予國民黨軍事和經濟援助。

這個霸權主義國家,不願意看到中國再強大分毫,對自己造成威脅。

于是,美國在援助台灣省的同時挑撥離間,刻意制造“兩個中國”陰謀。

幸虧當時兩岸上司人在“一個中國”的原則性問題上有着不可逾越的底線,才化解了這場危機。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但國民黨心中的“一個中國”是要自己反攻回到大陸,是國民黨上司下的“一個中國”。

美國人抓住他們的心思,硬是憑借着霸權主義拖延中國統一的步伐。

仗着有美國人在背後支援,國民黨不斷在沿海一帶挑釁,制造事端。

為震懾蔣介石,1953年初,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炮兵不斷對金門、馬祖地區的國民黨軍實施炮擊;

1954年9月3日,奉中央軍委指令,解放軍再次對金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懲罰性炮擊,摧毀敵炮兵陣地多處,擊沉、擊傷多艘艦船。

9月22日,人民解放軍又一次炮擊金門。

用極為響亮的炮聲向世界宣告,台灣是屬于中國的省份。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大陸敢于向世界發聲和證明的勇氣,讓對岸的國民黨明白中共上司人對于台灣省的志在必得,其内部由堅決抵抗慢慢向妥協過渡。

1956年,大陸上司人逐漸改變武力收複台灣省的政策,開始向國民黨反派釋放善意,希望借此和國民黨取得溝通,兩岸在沒有美國人介入的談判桌子上,自己将家事解決。

不遠萬裡的許孝嚴帶來的書信開局,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1958年,國民黨再次和美國狼狽為奸,于是大陸又開始了第二輪的炮擊金門。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之後,國際風雲詭秘莫測,兩岸的關系也在緊張-平穩-緩和三者之間一直循環。

如今回過頭來看,當時若沒有外部勢力的插手,最難捉摸的是人心在其中搗鬼,說不定兩岸早已統一,像澳門與香港那般,與祖國大陸共同發展,盡顯欣欣向榮的姿态。

許孝嚴的帶來的那封信沒有發揮想象中的巨大作用,但不免勾起了老年蔣介石的思鄉之情。

蔣介石晚年執政的時候,即使台灣省遲遲沒有收複,擺上台面的問題還算明朗。

他由最初的不甘心轉為無奈,甚至派遣特使來内陸觀看祖墳和家宅是否真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一切完好。

至于蔣介石呆了有13年之久的廬山,特使更是有毛主席的親口保證:如果國共第三次合作,蔣介石回大陸,廬山可以作為蔣介石養老的地方。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得到特使肯定的答案之後,年邁的他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或許他真的想過在自己手裡完成祖國統一,隻要中央能夠答應他有足夠的自治權。

1975年,暮年的蔣介石想起中共毛主席的所作所為,大為感動和震撼,想請毛主席遠赴台灣商量回歸的問題。

奈何那時的毛主席和周總理已經是重病纏身,不便遠行,最後雙方溝通由鄧小平代替毛主席出行台灣。

所有的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在派遣大陸的特使回來沒多久,蔣介石因病逝世。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他心裡祖國統一的構想隻能是戛然而止,前期中國共産黨為統一大業做的努力和許諾的優厚條件在此時不複存在。

蔣介石去世後,台灣上司人迅速更疊,有關于兩岸和平統一的談判一拖再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希望能夠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卻不想,自己盡力促成台灣省的回歸對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說是多麼神聖的使命。

其實沿着曆史的車輪無情前進的時候,會發現國民黨在能自己做主台灣的事情的時間内,由原先的拒不合作到後來的搖擺不定,等到下定決心要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貢獻的時候,才後知後覺,自己已經不是當權者,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再去控制台灣。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時代的機遇稍縱即逝,身處當時的局中沒有把握住,現在國民黨方面隻能眼睜睜看着由美國背後支援的民進黨在狺狺狂吠。

更有甚者,為了和民進黨角力,國民黨内部與中國大陸修好。

中央保持着和平收複,一個中國的想法和原則,盡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無奈的是鞭長莫及,有些事仍需要台灣自己内部解決消化。

若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老老實實成為自治區,一起跟着大陸的腳步,又何至于現在寄人籬下,看人眼色行事。

事後就算有美國的觸手伸過來,兩岸已經完全統一,美帝一個外人哪裡有什麼資格在旁邊指手畫腳?

後記

就像前面所講到的,所有曆史巧合下發生的事情都有它的必然性。

若當年蔣介石看完信之後,被毛主席信中的赤誠之心感動,放下芥蒂和成見,國共就如同毛主席在信中講述的那樣,再來個第三次合作,那麼與後來回歸的香港、澳門一起,中國百年來的大一統就會實作。

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老蔣讀了整整半小時

身為國人,我們明确的知道,祖國肯定會統一,隻是時間早晚問題。

可又有誰不願意在有生之年盼望看到“一個中國”的言論拿到國際上在無異議,誰又不想親眼目睹這場曆史遺留的變遷。

如同親眼看見全國解放的解放軍先輩那般,殷切盼望着台灣的歸來。

關于“台灣問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任務,中國大陸的曆屆上司人都會從實際情況出發,在收複台灣的問題上盡心盡責。

與此同時,大陸和台灣國民黨的聯系也越發的緊密。

排名世界第七的綜合國力有底氣對任何國家的強加幹預說不,中國現在騰飛的速度讓世界為之側目,甚至足以和“台灣問題”的幕後黑手美國掰掰手腕。

遲早有一天,“台獨”的反動言論會在台灣省徹底消失,那時的中國應該已完成統一。

國人亦堅信,這天并不會太久!

參考資料: 中新網 《蔣介石晚年曾秘邀毛主席訪台 後因其去世溝通中斷》

知網 《“兩個中國”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