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日立秋,酷暑未退,為啥已經“立秋”?

作者:光明網

暑未退,秋意臨。8月7日,迎來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35度,進入立秋節氣。中國農業博物館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強說,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由禾和火組成,意味着禾谷成熟之意。立秋節氣的到來,不僅預示着炎熱的夏天即将過去,涼爽的秋天即将到來,也預示着草木開始結果孕籽,進入收獲的季節。

酷暑仍在,為何取名“立秋”?

經社君發現,立秋時節,全國大部分地區還是夏天,可為什麼古人要把它定為立秋而且從未發生變更呢?唐志強說,此時,還未出末伏,三伏天還沒有結束,暑熱依然不減。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秋老虎還會發威,是以立秋起至秋分,也被人們稱為‘長夏’,有‘立了秋,扇莫丢’之說。”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立秋節氣很好地展現了中國先民的前瞻性。

“立秋時節,對于大陸大部地區來說,天氣依然炎熱,距離氣象意義上的秋天仍有一段時間。氣象意義上的秋是着眼于氣溫的點位,而天文意義上的立秋是着眼于氣溫的趨勢,雨熱由放到收,這便是古人所說的‘天地始肅’的含義所在。”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副院長宋英傑說,盡管氣溫下降的幅度不大,但晝夜溫差變大,相對濕度降低明顯,降雨頻率和降雨量也發生重大變化。在立秋節氣之後,降雨大幅減弱,氣候有明顯改觀。“我們的體感舒适度由此發生微妙的變化,有了一種由濕熱到幹爽的漸進。雖然還很熱很曬,微風時常能夠送來一絲清涼,正如古詩所雲‘向風涼稍動,近日暑猶殘’。”

今日立秋,酷暑未退,為啥已經“立秋”?

秋字寫法。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立秋分三候: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中國文字博物館研究中心主任楊軍輝說,甲骨文“秋”字像一隻蟋蟀的樣子,秋季蟋蟀很多,發出“啾啾”的叫聲,是以借以表示秋字。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是以有“落葉知秋”的成語。“立秋時節,酷暑并沒有過完,真正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

立秋農事,忙給莊稼“貼秋膘”

立秋前後,大陸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大豆開花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正處于大陸主要農作物果實孕育的關鍵期。

唐志強說,立秋時節,氣溫高、日照充足,各地農人忙着給莊稼“貼秋膘”——搶抓時機為它們施肥,及時澆灌。農諺講,“立秋三場雨,遍地是黃金”,如果雨水充沛,秋熟作物就會長得茂盛,容易獲得高産。此時也是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為作物豐收打好基礎。

今日立秋,酷暑未退,為啥已經“立秋”?

立秋時節,早秋作物逐漸成熟。“立秋三日遍地紅”,說的就是高粱穗子會由青變紅。唐志強說,中國人栽培高粱的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高粱曾是華北農民的“救命糧”,得到了廣泛的種植。“高粱不僅耐瘠薄,且抗旱耐澇,一般地力就可生長;高粱渾身都有用處。高粱面可以吃,葉子是農戶蒸馍的鋪箅材料,穗子可以紮刷子、紮掃帚,高粱稈也是村裡蓋房做襯裡的好材料。”

立秋前後也是白菜播種的适宜期。白菜是中國北方常見的冬季蔬菜,栽培曆史悠久,新石器時期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有出土的白菜籽。白菜品種資源繁多,結合各地的氣候條件、栽培技術、栽培季節,農民都有固定的适宜品種。蘇轼把白菜形容成“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蹯”。著名畫家齊白石也是極其喜愛大白菜,還曾創作了《白菜與辣椒》。

立秋“咬秋”,這樣吃應季又健康

專家介紹,立秋時節,不光莊稼貼秋膘,我們人類也需要“貼秋膘”。

今日立秋,酷暑未退,為啥已經“立秋”?

然而,現在大家都崇尚健康生活,日常飲食也很豐富,還需要“貼秋膘”嗎?唐志強解釋,“貼秋膘”沒有過時。對于體重較輕、體質虛弱的人群和老人孩子來說,炎熱的夏天對他們的損耗比普通人更大,在夏天往往體重會下降。入秋以後天氣逐漸轉涼,此時人們食欲大開,胃口轉好,正是補充營養、增加健康儲備的好時候。通過食補,補回在“苦夏”流失的營養,驅趕苦夏的萎靡不振,調理身體健康狀态,補足精氣神。

唐志強提示,“貼秋膘”不能隻是大魚大肉,應該根據自身體質選擇秋補方案,從滋陰潤燥、生津養陰、補益氣血等多方面來“貼”,合理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等各種營養素,控制脂肪、鹽、糖的攝入量,以此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立秋”不僅是重要的節氣,還是大陸重要的歲時節日。唐志強說,在古代,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後,會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辛勤換來的收獲,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立秋這天有貼秋膘、咬秋、趕秋等等習俗。

“趕秋”。“苗族趕秋”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二十四節氣”的代表性項目之一,是儲存至今的立秋節氣民俗活動的代表。趕秋節是苗族人民慶祝豐收、祭祀谷神、感謝大自然的饋贈和抒發喜悅與歡樂的重要時刻,内容主要包括攔門酒、接龍、司刀绺巾舞、鼓舞、打八人秋、耍龍舞獅等儀式或活動形式。

“咬秋”。瓜果梨桃,是立秋的應季物産。尤其是各種瓜都含有較多的水分,對于預防脾虛寒濕和脾虛濕熱等不适十分有益。特别是瓜類,大多具有清熱消暑、利濕的功效。是以,立秋之後,适當多吃一些絲瓜、黃瓜、冬瓜或苦瓜等,可以消除夏季體内暑濕之氣。“咬秋習俗的形成與傳承,展現了應時應季而食、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選擇。”唐志強說。

“一些果類可以多吃。”唐志強說,梨可潤肺,消痰止咳,是秋天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龍眼有滋補強壯、安神補血等作用,對夜間失眠的老人尤為适宜。葡萄可以預防疲勞,有益氣補血、健胃利尿等作用。

來源: 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