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松弛與控制訓練

作者:南風未起念汝成疾

松弛,是演員在進行創作時心理和生理上必須具有的狀态。

演員走上舞台,面對着舞台下面坐在黑洞似的觀衆席裡審視着自己的千百雙眼睛,或者是在影視的拍攝中,面對着攝影機的鏡頭,有時甚至連一些老演員也難免會心裡緊張,對初出茅廬的演員來說,這種情況就更為常見了。緊張往往會使演員失去應有的控制:頭腦中出現了空白,心髒急速地跳動,呼吸變得急促,聲音變了腔調,面部出現了痙攣,有時甚至會全身戰栗,忘記台詞,以至于演出無法進行下去。盡管這種極端緊張的狀況在演出中并不多見,但演員在創作中,還是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不必要的緊張。

心理上的緊張,必然會導緻身體上的失控。就像一個運動員在臨場時因為心理緊張而往往會導緻動作變形,因而很難創造出優秀的成績一樣,演員如果處于緊張的狀态下,就必然會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說的那樣:“不能不對體驗及其外部展現,對演員總的自我感覺起着有害的影響。”① 同時,生理的(包括形體上的和聲音上的)緊張也會影響到演員的心理,它會“麻痹我們的全部活動”并“束縛一個人的心理生活”。② 此外,演員的真實、細膩的心理體驗總是通過其形體與聲音來表達的,而緊張的形體與聲音則難以完成這一使命。遺憾的是,我們總是可以看到有些演員在形體和聲音上存在着一種習慣性的緊張。例如端肩,皺眉,胸腔僵硬,兩臂無所适從,聲音緊、窄、僵、直等等,這都會對演員的創作帶來不利的影響。

造成心理與生理緊張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當衆孤獨所引起的畏懼,藝術虛構帶來的困難,創作上缺乏自信,聽到批評後無所适進而産生困惑,因人而異出現的種種非藝術創作所需要的私心雜念,長期不正常的習慣造成的形體和聲音上的緊張……是以,要想真正排除在創作中出現的不必要的緊張,演員就要在許多方面下工夫,如演員思想和專業素質的鍛煉,創作技能、創作方法的掌握,等等。對一個初學者而言,進行松弛與控制訓練的目的,主要在于克服由于當衆孤獨而引起的畏懼,培養他們排除非藝術因素的雜念。以及克服并排除長期以來不良習慣造成的形體與聲音上的緊張狀态,并且逐漸養成堅持鍛煉自己形體與聲音以适應創作需要的習慣。這種訓練,旨在使演員的心理和生理在創作中能夠處于一種松弛的狀态,

但是,松弛不是松懈。松弛指的是演員創作時在當衆孤獨的條件下,在藝術虛構的情境中仍然能夠按照天性的規律去創造。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演員的心理機制和生理機制應該處于一種在創作意志支配下能夠正常地、積極地、有效地進行真實、細膩的體驗和富有表現力的展現的創作狀态。松懈則與此相反,它不可能使演員處于一種正常、積極和有效的體驗與展現的創作狀态,而是一種懈怠與散漫,渙散了演員創作的積極性。它與緊張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同樣都不是演員應有的創作狀态。

要想在創作上真正做到松弛,就離不開監督與控制。監督使演員能夠發現自己心理上與生理出現的不必要的緊張,然後通過有意識的自我控制和調整來排除它,以達到松弛的狀态。是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演員在舞台上能否保持松弛的狀态,是與演員能否有效地控制自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是以,松弛的訓練是和演員自我控制能力的訓練應結合起來進行。

必須指出,創作中的松弛狀态,與正确地掌握創作方法是緊密相關的。有目的的行動,往往可以排除不必要的緊張;真正地相信并且深入到規定情境之中,心理上也就會自然地松弛下來。是以,在基礎訓練階段進行基本的創作方法訓練時,同樣要注意引導學生去掌握正确的創作方法。但是,松弛作為演員的專業素質,必須在長時期有意識的訓練中去培養,松弛的訓練可以說是解放演員創作有機天性的第一步。這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為什麼說“在談到心理技術的時候先來談這個問題,是比較恰當的”的原因。是以,我們不僅要把它單獨列為訓練項目,而且要放在專業基礎訓練的第一步來進行。

由于造成松弛的原因既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因素,是以我們編排的練習就包括了這兩方面的控制能力的練習。

(一)信任練習

做這個練習時,學生每兩人結成一對。一人閉目,想像自己是一個盲人;另一人用雙手扶着“盲人”的手和胳膊,牽着他行走。“盲人”要完全信任牽着他的同學,并且排除不必要的緊張,使自己盡可能地松弛下來。牽人的同學要對“盲人”絕對負責,保證其安全。牽人的同學在行走中可以不斷地改變速度、節奏和方向。教師也可以在他們的行走區域裡設定一些障礙物,但要求牽人的同學一定要負責不使“盲人”碰撞在障礙物上。扮演“盲人”的同學,必須在練習結束時才可以睜開眼睛。這個練習也可以數對同學一起做,但要求牽人的同學必須避免所牽的盲人”們互相碰撞

練習做完後,“人”的同換位置再來做這一練習。在做這個練習時,處于“自人”位置的同學,開始會覺得緊張,恐懼。教師要通過提醒牽人的同學負起責任保護“盲人”使“盲人”逐漸産生安全感,直到“盲人”從心理上排除緊張和恐懼,真正松弛下來為止

在同學們通過練習達到預定的效果後,教師可以讓同學們談談自己從開始覺得緊張、恐懼,到後來松弛下來的過程中有什麼體會和發現。同時還要引導同學們認識到互相信任的重要性。

(二)呼喊姓氏遊戲

做這個練習時,同學們可以圍坐成一個圓圈。大家一起先練習呼喊時的節奏:1手指作響;3.左手指作響。然後反複進行。當大家都熟悉這些動作的節奏之後,任選一位同學在大家拍完掌、右手撚指作響的同時,說出自己的姓氏,如“王”,而在撚左手指作響的同時,說出坐在他左邊的一位同學的姓氏,如“李”。這時,坐在他左邊的同學就要在拍掌之後、右手撚指時說出自己的姓氏“李”,在左手撚指時,說出自己下面的一位同學的姓氏,如“張”。練習就這樣接着進行下去。如果有的同學接不下去,或者是呼喊姓氏時的節奏不對,練習就可以停下來。而出現錯誤的同學則要受到懲罰,比如出一個小節目。然後練習再繼續進行。

(三)傳遞鬼臉遊戲

在做這個練習時,教師和同學們一起圍坐成一個圓圈。由教師先做一個鬼臉,然後面向他身旁(左側或右側均可)的同學,要求這位同學注意觀察教師做的鬼臉的形狀和感覺,并把它模仿下來。在他覺得自己已經模仿下來以後,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改變成為另一個樣子的鬼臉,然後又面向自己身旁的同學,讓他們來模仿。這位同學又先模仿下來,然後再變成他自己創造出來的鬼臉,傳遞給另一位同學。這樣,一個又一個地傳遞下去,直到教師覺得需要停下來時為止。

開始做這個練習時,同學們一定會覺得非常可笑,看到一個鬼臉就會爆發出一陣笑聲。這時教師不必硬性制止,而應該觀察哪些同學在旁人的哄笑聲中仍然自信地堅持,哪些同學在笑聲中失去了自信,甚至不願意去做鬼臉。對缺乏自信和不願意做的同學,要加以鼓勵和誘導。在做完一圈後,教師可以結合剛才做練習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要求,也可以詢問同學們在做的過程中的感受,如别人笑的時候你怎麼想的?你為什麼不敢做?是不是怕别人說你難看?等等。然後再重新開始做這個練習。這樣反複幾次,直到同學們基本上不再哄笑,大家都能認真地模仿别人的鬼臉和積極地創造出自己的鬼臉,最好是大部分同學對模仿和創造都産生出興趣時為止。最後,再一次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并盡可能把這些感受記下來,自己去發現做這個練習的目的與存在的問題

(四)吹牛練習(自我介紹遊戲)

做這個練習時,每位同學都可以上台,用1~2分鐘的時間向其他同學做一個自我介紹。但介紹的内容并不是自己的實際情況,而是編出來的。例如,可以說自己是一個大明星,由于在什麼電影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剛剛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或者說自己是一個什麼大将軍,剛剛指揮完成了一場星球大戰,如此、等等。總之,要求同學們在自我介紹的同時要展開想像,同時還要充滿自信。

其他同學作為聽衆可以在聽他的介紹時鼓掌或者是提問,當然也可能發笑。而自我介紹的同學則應該自始至終保持自信。

這個練習,在松弛與控制訓練開始時可以做。在經過一段訓練後還可以再做。這樣就可以檢查在訓練的過程中,同學們處于當衆孤獨的情況下心理素質是否有所變化。

(五)身體的緊張與放松練習

在做這個練習時,讓同學們都仰卧在地毯上。全身放松,兩手自然地放在自己身體旁邊。雙目自然閉上,調整自己的呼吸到均勻自然的狀态。然後,教師要求同學們跟随教師提出的緊張與放松的密碼,按順序使自己身體的不同部位緊張起來然後放松:腳趾、腳掌、腳踝、小腿、膝部、大腿、臀部、腰部、胸部、背部、肩部、大臂、小臂、手掌、手指、頸部、面部、前額、腦後部。然後是全身緊張起來,最後全身放松後靜卧片刻,然後緩緩站起。

教師在發出要求同學某一部位緊張的密碼後,應停頓5~10秒鐘,讓同學們去感覺一下自己緊張起來以後的肌肉狀态,然後再發出放松的密碼。

(六)木偶練習

木偶練習是一組系列練習。在這一系列練習中,包括結合想像的形體的伸展、控制與放松,形體姿态的變化與肌肉的必要的緊張及心理感覺,形體狀态與發聲的關系等。這些練習将分别列人不同的訓練項目之中。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在以後的訓練中有目的地反複使用這些練習。

木偶練習1:

要求同學們肩部放松,兩手自然下垂,雙腳分開與肩寬,頸椎與腰椎自然平直站立;身體放松;雙目自然閉攏;面部放松,口微張,下腭放松;想像自己的頭頂、肘、手腕、指尖、膝、腳踝處都有一根線提在教師(玩木偶者)的手裡。感覺頭部好像是個氣球放在脖子上。

按照上述姿态站好之後,同學們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有多餘的緊張,并盡量排除。教師如發現有的同學身體的某個部位有多餘的緊張,也要暗示、提醒并設法幫助同學們排除。然後,教師發出密碼,讓同學們想像自己的肘部被線提起,一直到大臂與肩平;接着想像自己的手腕被線提起;然後手指尖被線提起,向上拉,直到兩臂向上完全伸直為止。這時,教師可以要求同學們想像自己的手臂越來越長,伸出了屋頂,伸向了天空。想像自己似乎是在天空中與雲霞一起玩耍,看到了雲霞的色彩,聞到了空氣中的氣味等。在少許停頓之後。教師再發出密碼,逐漸地讓同學們想像從手指到手腕和肘部的線一步步被放松,又回到了原來站立的狀态。然後,想像頭頂上的線被放松了,于是頭部自然下垂,并且感覺由于頭部的重量帶動,從頸椎開始,一個脊椎一個脊椎地放松,直到上半身完全放松下垂。接着再想像臀部與膝部的線被放松了,這樣,就很自然地全身松弛地躺倒在地毯上了。在靜靜地躺卧片刻之後,同學們在教師的密碼引導下,再想像自己的膝部、臀部、脊椎和頭部的線有順序地提起,直到恢複原來自然站立的狀态為止。

這一練習可以反複多次,要求同學們在做練習時,仔細體會形體活動過程中的感覺。

木偶練習2:

這一練習開始時與木偶練習1完全相同,但在全身放松躺卧在地上之後,要求同學們想像自己生活中最愉快的時刻,如躺在海濱沙灘上憩息、在鮮花從中漫步等。然後慢慢地把眼睛睜開,以一種新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世界,最後保持着這種感覺非常緩慢地站起來成自然站立的姿态。

在做這個練習時,可以逐漸地發展為有目的地睜開眼睛,如有什麼人在呼喚你,或者是感覺到有雨點滴落在臉上等,然後按照生活的節奏自然地站立起來。

木偶練習3:

這一練習在全身放松躺卧在地上前與木偶練習1相同。但躺卧在地之後,不要睜開眼睛,而是靜卧片刻,然後在起立時,盡可能把起立時身體的每一部分的活動的轉換環節都加以分解,在每一個轉換環節都稍稍停頓片刻,并且在停頓的過程中去感覺自己形體(關節和肌肉)上和心理上發生的變化,直到最後成為自然站立時為止,然後把眼睛睜開。

做這個練習時,開始停頓的次數可以少一些,然後逐漸要求同學們盡可能地分解得更細一些。同時要求這種分解與停頓是在站立過程中自然而然産生的,而不故意去擺姿勢。教師也不要要求同學們在同樣的指令中活動,而應該根據每位同學自己的感覺去做。

在閉目做這個練習能夠産生一些感覺之後,也可以睜開眼睛做這個練習。(七)伸展與收縮練習

練習開始前教師和同學們可以一起讨論,想像一個最小的東西和一個最大的東西(動物、植物均可)。例如最小的是螞蟻,最大的是恐龍。然後要求同學們自然站立,兩臂下垂,雙目閉攏,開始想像自己逐漸慢慢地變成一個螞蟻。與此同時,要求同學們從面部開始,感覺自己的肌肉也收縮起來,自己身體上所有的肌肉和關節都逐漸緊縮起來,最後曲成一團,而且越小越好。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同學們去想像,如讓同學們想像自己成為一個小螞蟻後,沒有人會注意你,人們走過來時會一腳把你踩死。也許有個淘氣的孩子發現了你,他就可能會用一個手指頭把你碾死。于是你就想要變大,變成一個大得沒有人敢欺侮你的動物。于是你就想像自己在逐漸地變成一隻恐龍。這時同學們要去感覺自己的肌肉和關節都在逐漸地膨脹,越來越大,全身在逐漸地伸展,直到站立起來,想像自己變成了一隻大恐龍。然後同學們可以睜開眼睛,以最大最強者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世界。假如同學們願意,還可以發出聲音。盡情呼喊。

這個練習可以反複地做,在做的時候可以确定不同的最大者和最小者,如種子和大樹,《一千零一夜》中那個巨人和他變成煙霧後裝在一個小瓶子裡等等。在做這些不同的最大者和最小者練習的時候,教師要提醒同學們不要簡單地做成廣播體操,盡量引導同學們去展開想像,并且注意在收縮與伸展中身體與肌肉的變化。

做完這個練習之後,教師可以去了解同學們在身體上和心理上有什麼感覺:是否感覺到在收縮與伸展的過程中,自己身體的肌肉和關節被喚醒了?是否感覺到形體上的變化在心理上引起了相應的變化?引導同學們去發現形體與心理上的互相關系。

(八)創造空間練習

在做這個練習之前,教師要先向同學們說明:演員的身體是一個實體,但它存在于空間之中。如果兩臂在胸前伸出,指尖相觸,肘部向外彎曲,這樣就可以在兩臂之間形成一個圓的空間。假如兩腿左右分開站立,在兩腿之間又會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空間。如果彎下腰去,用兩手扶地,這樣身體與地面之間又會出現一個梯形或者是直角三角形的空間。教師在做了一些示範動作之後,要求同學們盡可能地用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空間。

在做這個練習時,教師要不斷提醒同學們不要去擺姿勢,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用自己的身體所創造出來的空間上。

在同學們做這個練習時,教師可以耐心地等待,同時還要不斷地誘導同學們把注意力逐漸地集中到空間的創造上,直到同學們全部都沉浸在用身體去創造各種各樣的空間時為止。

的訓練時也可以運用(九)傻瓜練習

做此練習時,同學們站成一個圓圈。在第一次做這個練習時,最好教師也一起做,并且首先由教師開始。開始做時,首先按照自己心裡給予的暗示,做出一個形體動作幅度較大、甚至是變了形的、醜陋可笑但節奏鮮明的動作。同時伴随着動作發出有節奏的聲音。然後在圈内走動,并在選中了一個對象後就停留在這個人的前面不斷地重複這個動作,直到對方把他的動作模仿了下來。這時已經模仿了教師動作的同學就可以走進圈内,教師就可以回到走進圈内的同學的位置上,停止自己的動作。走進圈内的同學在做着從教師那裡模仿來的動作時,又可以根據自己内心的暗示,在走動中,從模仿來的動作變化為自己想出來的動作,并發出相應的聲音。當他自己的動作已經非常成型之後,他又可以尋找另一個新的對象,走到對方的面前,讓他把自己的動作模仿下來,當對方已經完成了對他的動作的模仿之後,那位同學就可以走到圈内。練習就在這樣一個人模仿一個人之後變化為自己的動作,再尋找另一個人來替換他的情況下繼續下去,直到所有的同學都做完為止。

在做這個練習時,同學們會像在做傳遞鬼臉練習時一樣,由于動作出現的奇怪形狀與聲音的怪異而哄笑,也會有同學一時不知所措而不願意模仿和創造自己的動作。教師在此時要耐心誘導和熱情鼓勵同學們大膽去做。在同學們了解了練習的要求之後,可以在一堂課内反複做幾次,也可以在以後的課時中重做,直到同學們在做這種練習時不論出現什麼樣奇形怪狀的動作與聲音,别人如何哄笑,心理上都不覺得負擔、害羞、恐懼,反而很有興趣地去做自己的動作,并且總想有新的創造為止。

在反複做這一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了解同學們的感受,并盡可能誘導同學們解除顧慮,鼓勵同學們發揮創造性。特别是有些女同學往往一開始時不很願意做這樣的練習,教師要耐心地等待,積極地開導。

(十)追逐練習

在做這個練習之前,先在同學們中間選出一個追趕者。練習開始時要求追趕者必須追上一位同學并拍打到其身體的某一個部位;而被追趕的同學要盡量設法躲開這個追趕者,不讓被拍打到。在練習中,如果有同學被追上并被拍打到了,就成了追趕者去追趕别人,其他同學則必須躲避這個新的追趕者。

這個練習可以反複做多次,在反複做此練習時還可以發展為由追趕者一面追趕一面唱歌,或者是一面追趕一面講故事,直到拍打到了另一位同學,而這時被拍打的同學不僅要去追趕别人,還要接着把歌唱下去,或者是把故事接着講下去,直到又拍打到另一位同學時,這樣歌聲或者是故事就在變換了的追趕者們中延續了下去。

在做此練習時,要注意根據教室的大小安排參加遊戲的人數,并且注意保護同學們不要在追逐中受到傷害。

(十一)旋轉練習

做練習時,要求同學們兩腳分開站立,略比肩寬。想像從頭頂到兩腳中間為一根軸,而整個身體就像一個弓背。從左向前向右再向後轉動,而軸線不要動。這樣做就會使自己的身體像一個撚動的硬币一樣轉動起來。在轉動一定的圈數後,全身轉動停下來,而隻用臀部從左向前向右再向後旋轉。在轉到一定的圈數後,臀部停止轉動,胸部開始做同樣的轉動;然後是頸部轉動,最後是頭部從左至前至右至後的轉動。在做完這些之後,又從頭部開始反方向進行轉動。接下來是頸、胸、臀,最後又回到全身如弓狀按左、前、右。後的方向旋轉起來,到一定圈數後即可停止。

在做此練習時前或練習後,根據同學們在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分别做臀、頸、胸、頭及全身轉動的分解動作練習。

(十二)波浪練習

在做練習時,兩腳分開與肩寬,兩手自然下垂站立。想像身體前面有一堵牆,然後用自己的膝部、腹部、胸部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去貼到“牆面”上,再由脊椎帶動使頭部向前,上身放松,在頭部的帶動下,上身自然下垂。此後又從膝部開始向“牆面”貼去,重複以前所做的動作。如此反複多次。在做這一練習時,要求同學們要感覺到整個身體好像是波浪似的連貫起伏,又好像是一棵小樹在風中搖擺,動作要連貫、柔和,使身體各部分能得到充分運動。并且還要不斷提醒同學們注意從腰椎到頸椎的活動對身體整個活動的影響。

(十三)獅子練習

要求同學們俯卧在地毯上;曲肘,雙手掌心向下放在兩耳旁邊約兩寸左右的地方;雙腿并攏,雙腳繃直。在做好上述準備之後,雙手用力把上體撐起,直到兩臂伸直為止。然後想像自己是埃及的獅身人面像,或者是天安門前的大獅子,用眼睛帶動着頭部從前方向左,再緩緩地由左向右遠眺,并且去想像這廣闊無垠的沙漠上,或者是天安門廣場前所發生的曆史變遷。最後眼睛又帶動頭部回到前方,支撐上體的雙手緩緩地落下,回複到俯卧時的姿态。

這個練習可重複多次。在做此練習時要求同學們盡可能地去“看到”他所要看的情境,同時要求小腹不可離開地毯,以幫助同學們感覺到從腰椎開始到胸椎的運動,并使它在反複的訓練中獲得解放。

(十四)蛇的練習

要求同學們俯卧在地毯上,兩臂放在體側,雙手掌心向上,兩腿繃直,用下腭在地毯上把頭部支起。練習開始時,要求同學們緩緩地将并攏的雙腿向上舉起。在雙腿舉起時,膝部不要彎曲,頭部不要離開地毯。雙腿舉到不能再舉時就控制一下,然後再緩緩地放下。這樣重複數次,使同學們感覺到腰椎與腹的運動

(十五)狗的練習

雙手扶地,兩膝着地跪在地毯上;兩手的位置與肩寬,兩膝與臀寬,并成直角,兩腳腳背平放在地毯上,塌腰擡頭。練習開始時,先将兩腳腳趾勾回,抓住地毯,雙手仍然扶地,和腿部一起用力将身體撐起。這時要感覺好像是在尾椎上有一根繩子把自己吊起來了一樣,頭部要放松。在停頓片刻之後,兩腳慢慢地向手部挪動,直到兩腳觸及雙手為止(如果開始時有的同學還不能做到兩腳觸及雙手,則不必勉強,但要求兩腿膝部一定不能彎曲)。停頓片刻後,感覺從尾椎開始,脊椎一節一節的向上舉起自己的身體,直到全身直立,自然站定為止。

另一種做法是當兩腳觸及雙手之後,停頓片刻,接着兩腳再慢慢向後挪動回到原來的位置,重新跪下,兩腳腳背放平,身體向後曲,臀部坐在自己的大腿上,頭部側放在地毯上,兩臀自然地放在身體兩側,就好像是嬰兒在母體中一樣。這時可以休息片刻,然後再自然站立。

(十六)全身活動練習

預備時雙手合十,兩腿并攏,自然站立。練習開始時,合十的雙手向下分開,分别向體側劃圈并向上伸到兩臂與肩寬為止。接着向前彎腰,兩手扶地後,左右腿先後向後伸直,成為俯卧撐狀。然後上體回縮,臀部坐于小腿之上,繼而向前引體成為俯卧撐狀後用手腳支撐發力,臀部努力向上,使整個身體折成三角形。最後,兩腳向前挪動至手掌扶地處後,上身由脊椎帶動擡起,同時兩臂向體側劃圈後兩手又成為合十狀,回複到自然站立狀态。

這一練習,還可以在兩腳向前挪到手掌後,再向後退,然後兩膝跪地,臀部向後坐在雙腿上,身體完全蜷曲,頭部側放地伏在地毯上,就像嬰兒在母腹中一樣。

(十七)慢鏡頭遊戲

在做這一練習時,開始時同學們在正常的狀态下以正常的速度行走,教師可以擊打出行走的節奏來,然後要求同學們在教師放慢擊打節奏時,行走的速度也要放慢,但仍然應該是勻速行走,一直到把速度放到非常緩慢。同學們行走仍能保持勻速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在這種緩慢的速度下,任意選擇一種遊戲或者玩耍的活動玩起來。同學們之間可以想像是在海邊戲水,可以是在雪地上打雪仗,可以是在玩老鷹抓小雞,也可以是在追逐打鬧……總之,就像是電影的慢鏡頭一樣。在做這一練習時,要求同學發揮想像高高興興地玩起來,但同時又始終要控制往自己的形體用勻速的慢動作去完成這些遊戲與玩耍的動作。

這一練習在熱身訓練中可以反複地去做。同時盡可能地讓同學們在做這一練習時感覺到心理上的松弛與形體上的控制之間的關系

(十八)尋找聲源

在掌握正确的呼吸發聲之前,首先要使同學們了解聲音與氣息的關系。先讓同學們自然地仰卧在地毯上,盡可能放松并且不要動。稍停片刻後,讓同學們去感覺自己身上還有什麼地方在活動,發現了活動的部位後,就把手放在哪個部位上。這時大多數的同學會把手放在腹部。這時,教師就可以指出:腹部在人的靜止狀态中仍然活動是因為呼吸引起的。而發聲是與呼吸緊密相關的。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就可以開始進行呼吸與發聲的訓練

(十九)呼吸與發聲練習呼吸練習1:

仰卧在地毯上,全身放松,兩腿并攏,兩臂自然放在體側;頭部側向左方。然後先把氣完全呼出後,再慢慢地深深吸氣。吸氣時要覺得腹部頂向地毯,好像向下打洞一樣,吸滿氣後控制片刻,接着慢慢地呼出,等氣息呼出後,又控制片刻再慢慢吸入,如此反複多次。

呼吸練習2:

仰卧于地毯上,兩腿并攏,雙臂放于體側;全身放松,然後像呼吸練習1一樣,先将氣呼出,然後慢慢吸氣;控制片刻後,再慢慢地呼出,不斷反複。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要求同學們每當呼氣時,感覺好像是在深深地歎息。開始先不要出聲,經過反複練習,确認同學們的歎息已經确實是由氣息支援後,就可以讓同學們在歎息時放上一點聲音“He”,但隻是輕輕地在歎息時帶出來,不要故意去發“He”的聲音。

呼吸練習3:

盤腿坐在地毯上,背部伸直,下腭微收,掌心向上,雙手放在膝上,雙目自然閉攏,開始呼吸前先将氣呼出,然後慢慢吸人,控制片刻後再慢慢呼出,不斷反複。

在做完上述練習後,還可以保持上述坐姿不動,右手以食指點在眉間,拇指按住右鼻冀,隻用左鼻孔作慢吸、控制、慢呼的練習數次後,将拇指松開。再用中指關節壓住左鼻翼,隻用右鼻孔做數次慢吸、控制、慢呼的練習。

呼吸練習4:

坐姿與呼吸練習3基本相同,但雙手握成拳狀一上一下放在背後腰部;呼氣時,身體向下,盡可能用胸部帶動,向腿部貼近,直到無法再向下為止,這時頭部也放松下垂;在氣息全部呼出後,控制片刻後頭部開始擡起,同時也向内吸氣;上身同時逐漸擡起,回複到原來的坐姿;如此不斷反複數次。練習中,在身體向下呼氣時,雙手逐漸由握拳伸開成掌狀貼在背後,吸氣時又握成此外,也可以将右臂由從肩上向後背伸過去,而左臂從腋下彎過來,雙手在背後相勾;然後按照身體向下時呼氣,停頓後,身體向上時吸氣的順序做此練習。然後兩臂交換再做

呼吸練習5:

兩腿分開與肩寬,雙臂下垂,自然站立,吸氣時,兩臂側平舉,然後向上舉到手心相對向上伸直,接着開始呼氣,并向下彎腰,兩臂随之放下,直到雙手觸地;在上體擡起時,開始吸氣,同時兩臂逐漸上舉,身體站直時,雙臂也直舉起來,掌心相對;此後,開始呼氣,兩臂向外分開成側平舉後再放下到身體兩側。上述動作可以反複數次。要求同學們在呼吸時不論身體處于什麼狀态,盡可能保持呼吸練習1中的感覺。

呼吸練習6:

同學們可圍成圓圈站立,但人數不可過多,互相之間用臂部摟着身旁同學的腰部,手放在身旁同學的側腰處;在做這個練習時,雙目閉攏,隻是用手去感覺對方的呼吸狀态,而且設法使自己的呼吸節奏與身旁的同學保持一緻;在吸氣時,大家的身體都向上,呼氣時,身體都放松向下。如果呼吸的節奏放慢,動作也慢下來;呼吸的節奏加快,動作也就加快,身體上下起伏的幅度也可以大起來,甚至可能出現一起跳躍起來的動作。假如由于動作過大,互相之間已經無法感覺到身旁同學的呼吸狀态,動作的節奏混亂了,教師就可以要求停止練習,再一次從頭開始。

呼吸練習7:

仰卧在地毯上;練習時先吸一口氣,然後将上體與腿部擡起各自與地面成15 度角,隻有臀部接觸地面;同時,兩臂在體側伸直,雙手握拳。這時,一邊将握拳的雙手上下揮動,一邊數1、2、3、4、5……直到吸入的氣息已全部用完,再仰卧在地毯上。

發聲練習1:

自然站立,吸氣後,先要求同學們像呼吸練習2所做的那樣深深地歎息,并且發出輕輕的“He”聲,然後在發出“He”聲時把雙唇閉上,這時就會發出輕微的“Mu”聲。教師要讓同學們注意在發出“Mu”時是否感覺到自己的口腔和牙齒由于氣息的沖擊而有振動。如果同學們感覺到了振動就讓同學們在“Mu”的基礎上把雙唇張開,這時自然而然地就會發出“Ma”的聲音,并讓這個聲音在氣息的支援下保持一段時間。這種在吸氣後從歎息到“He”到“Mu”再到“Ma”的過程要反複練習,可以使同學們掌握氣息與發聲之間的關系。在發聲時,教師一定要讓同學們的喉部放松不要用力,盡量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與口腔上,聲音出來以自然松弛為好不要一開始就追求響亮。發聲練習2:

在呼吸與發聲練習1的基礎上,把He-Mu-Ma的發聲過程與木偶練習結合起來。用肘、臂、手向上伸起,然後放下并放松整個上體的過程與發出 He-Mu-Ma的聲音結合在一起。讓聲音與形體活動中的氣息狀态一緻起來,并在教師或標明的同學的上司下,用不同的音高發出He-Mu-Ma的聲音

發聲練習3:

在經過一段練習,呼吸與發聲基本上能夠結合,聲音比較松弛後,可以用一些生活語言如“今天的天氣真不錯”、“下午我要到公園去”等結合木偶練習1的形體活動,把語言與氣息結合起來,然後可以選用一些七絕或七律詩與木偶練習1的形體活動配合在一起練習。

發聲練習4:

選取一首古詩,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把這首詩和全身活動練習結合在一起做。一邊按順序做全身活動練習,一邊念詩。要求發聲、吐字與形體的氣息狀态相結合,聲音保持松弛但吐字應該清晰。

呼吸與發聲練習,主要就幫助同學們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以及氣息與發聲之間的關系,使同學們逐漸掌握在氣息的支配下聲音處于松弛狀态。此外,由于話劇表演中演員不可能像獨唱演員那樣靜止地站在那裡演唱。是以,要養成在各種形體活動的狀态下,仍然能夠正常地呼吸,并保持聲音的松弛。在訓練中,還可以設計各種各樣與形體活動相結合的呼吸和發聲相結合的練習,如走動、跑動、跳躍中發聲說話以及邊練拳術邊發聲說話等。

演員要想達到在創作中心理與生理上處于松弛狀态,決不是經過這樣一個訓練階段就完全可以達到的。這隻不過是打下一個基礎,開始使同學們逐漸地消除緊張和畏懼的心理。真正的松弛是和演員其他方面的素質發展以及創作法的掌握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是以在此後進行的素質訓練與創作方法的所有練習中,都應該同樣不斷地重視和引導同學們培養、發展這種松弛與控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