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想活下來,先從擺脫固有思維開始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作為TO B的産品,經常遇到的一種情況是,客戶覺得軟體不好,下一年不續約了。如果僅僅隻是把SaaS軟體賣給客戶,那很難獲得成功。那麼,不把SaaS當作軟體産品賣,還能怎麼賣?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與你分享。
想活下來,先從擺脫固有思維開始

SaaS賣給客戶的,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銷售,而得到最多的答案是:當然賣的是軟體。

雖然這個答案不能算錯,但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的話,毫無疑問,你落入了内卷。

01

一旦卷起來,你很快就會發現:SaaS不但很難賣出去,還非常容易退貨回來(不續約)。充其量,SaaS就是個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果說以往賣軟體的決定權,很大部分還在賣方手中的話;那麼現在完全倒過來了,即交易的決定權完全轉移到買方。即如果客戶察覺到軟體沒價值,就不會買;如果買了以後沒覺得軟體有什麼用,他們可以随時棄你而去。

更深一層的邏輯是,把SaaS當作軟體去賣,很容易就賣給不對的客戶。如果是這樣,那這筆交易就沒有任何意義。即從财務上衡量,訂閱收入遠遠抵不了獲客成本。而更大的問題是,客戶可能根本就用不起來,離開是必然結果,這個銷售過程就是做了無用功。

實際上,如果你站在客戶角度就會發現:大部分客戶并不知道為啥需要買軟體,更不明白為啥要買你的軟體,而不是竟對的。

這種情況下,作為賣軟體的SaaS銷售,你隻能拿着一堆說明書樣的資料,自己編一套自賣自誇的嗑(即所謂解決方案)四處去碰機會。這本身就很難遇到對的客戶,因為你的軟體,很難與客戶的業務目的對應起來(也可能在産品設計之初,就不知道客戶的業務目的是啥)。

内卷,把SaaS服務商和銷售的所有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給客戶的各種洗腦上,看誰洗得深,似乎這是反内卷的唯一方法。是以我們會看到,無論是抖音、還是視訊号,以及各種直播,自始自終都是在講你自己的産品。

這與客戶何幹?

那麼,不把SaaS當作軟體産品賣,還能怎麼賣?

02

對于目前SaaS銷售成功的一個合了解釋是,客戶購買到的是你提供的技術能力,這已經是客戶購買的最低标準了。

比如,企業文檔的存儲空間、資料分析的工具、客戶資訊管理等,都屬于一種技術能力。實際上,你銷售的産品,正是被客戶當作技術能力購買的。

雖說企業要實作數字化,購買技術能力也是必要的;但是,技術能力隻是提供服務的工具,它們本身不是客戶購買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說,需要客戶自己使用工具,實作他們的業務目标。

在海外較高成熟度的企業,這完全沒有問題。你給它們一把梯子,它們自己就能爬上房。但是在國内企業資訊化能力普遍較弱的環境下,隻購買到技術能力的企業,大部分靠自己的能力水準,實作不了業務目标。這相當于你把客戶放在半路,然後希望他們自己能走到目的地。

但不幸的是,結果是迷路了。

這種情況下,客戶就會對SaaS服務商當初的承諾産生質疑。而服務商隻能說,我已經告訴過你使用方法,給了你SOP,是你自己的水準問題。

但不管怎樣,客戶大機率就不續費了。

這種現象在SaaS領域,還有個專門的業務術語,叫做time to value的延遲過長。通俗地說,就是客戶用了好長時間,也沒見到銷售時承諾的效果。

一句話,價值沒有實作。

03

客戶為啥會買你的SaaS?

現在大部分銷售都用“降本增效”,來作為SaaS的賣點。

但實際情況往往是解釋了半天,也沒有推導出怎樣降本、如何增效。如果再遇上較真的客戶,直接就把天給聊死了。

其實在降本增效前面,還有一層邏輯,即幫助客戶達成有KPI的業務目标。

這就不隻是給了客戶工具那麼簡單,而是直接幫助客戶實作業務成果。

在軟體行業出現的高頻詞,比如solution、requirement、function、feature,在SaaS領域較少看到了。代之出現的高頻詞是business objective、business outcome、value-based outcome等等。

這裡的outcome意為結果或者成果,它們才是銷售與客戶不把天聊死的共同話題,同時它們也是客戶願意為你的SaaS買單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不把SaaS當作軟體産品,而是作為服務去銷售;那麼你提供的價值隻能用結果或成果去衡量,而不是用你怎樣服務的工具和過程衡量。這就比通過洗腦賣軟體,要簡單和直接得多。

但随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是,你必須找到客戶要實作的業務成果,然後才能說怎樣幫助客戶達成。與解決方案不同,業務成果這件事你不能自己編造,因為客戶心裡對自己的業務目标門兒清。

那麼如何找到客戶的business outcomes呢?

的确,一家企業有不同的業務和不同的過程,是以在不同人眼中會有很多的業務成果。但是,對于業務組織來說,一定會一些關鍵的、最有價值的業務成果(value-based outcomes,VBO)。搞定了它們,對應的業務進步就會發生,至少是化解了該業務責任人的KPI焦慮。

發掘客戶VBO有很多方法,此處無法一一列舉。但對于找到的是不是一個真正的VBO,可以給你一個架構做對比。

想活下來,先從擺脫固有思維開始

用VBO架構中的要素,很容易看出問題的真僞。比如,如果一個業務既沒有設KPI,也找不到對應的責任人,那說明客戶自己都沒把這個業務目标當回事,隻能說明你想解決一個并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以這就不是一個VBO。

一旦找到VBOs,整個銷售過程變得簡單:與客戶确認VBO,證明你的SaaS能幫助實作VBO。

04

前面文章已經說過,為什麼SaaS需要采用訂閱銷售模式,就是因為它是基于結果的銷售。

而VBO對不對,業務價值能否實作,這些問題都是在簽約前就驗證過的。是以也就不存在time to value的延遲問題。

再回到降本增效的問題上。

其實降本增效,隻是幫助客戶達成業務目标的一個可以用财務資料衡量的結果,或者說是一個副産品。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當銷售與客戶就業務成果達成一緻時,客戶很少還會追問降本增效的事。因為他們自己可以計算出來,有沒有降本和增效。

05

内卷的特點,是所有需要滿足的需求,都已經得到飽和式滿足。

但在SaaS領域并不是這樣。所謂内卷隻是賽道、技術和功能上的卷;而在行業客戶達成業務目标的深度層面上,還有很多需求未被滿足。

這也許是SaaS擺脫内卷的機會。

作者:戴珂;公衆号:ToBeSaaS

本文由@ToBeSaaS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