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作者:瞭望中國新媒體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董秀娜《筆走天涯》系列四十:

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無論走到哪裡,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是我旅行的必須選項。我們此次自駕遊的目的在紐西蘭的南島,是以沒有去紐西蘭首都惠靈頓,奧克蘭博物館便成了我們的首選。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作者在奧克蘭

我們來到奧克蘭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位于市中心奧克蘭公園内,茵茵綠地裡矗立着雄偉的建築,非常壯觀。導遊楊桐告訴我們,奧克蘭有公園和保留地1600多處,這裡是其中的一塊保護地。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奧克蘭街心公園 林彥攝

奧克蘭博物館是一座哥特式建築,收藏展出了這個國家和城市的曆史和毛利族的文物,館内的展覽陳設品很豐富。參觀展覽不用買門票,入館實行捐贈。博物館入門口有個捐款箱,參觀者随意投入錢币。我們一行10人象征性地捐了20新币(約合100元人民币),便走進了博物館。

博物館的從業人員不太多,看上去都是年紀比較大的人,工作極其認真,聽說他們都是義工。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奧克蘭博物館 董秀娜攝

博物館共有三層。第一層以展示毛利文化為主。在這裡我們了解了毛利人當初怎樣發現了這塊大陸。玻璃櫃裡展出了他們的衣服和裝備,還有毛利人用“貝殼杉”做的獨木舟。那是一艘用一整棵樹雕刻而成的小船,沒有一顆釘子,是名副其實的“獨木舟”。毛利人就是乘坐這樣的獨木舟發現并開發了這片土地的。

公元十世紀,紐西蘭還是一塊未開墾的不毛之地。來自庫克群島和塔希蒂的波利尼西亞的航海家們乘坐獨木舟來到紐西蘭,開始了開墾和生活。到公元十二世紀,毛利人在這一地區已經分布了多個定居點。

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揚松·塔斯曼在一次遠洋探險中發現紐西蘭的西海岸區,但就在企圖登陸時,遭到了毛利人的攻擊,不得不迅速離去。但這位航海家以荷蘭一個地區的名字命名了這塊土地為(Nieuw Zealand),他還繪制了部分西海岸地區的地圖。1769年,英國海軍艦長詹姆斯·庫克及其船員航海圖中經過了紐西蘭海域,成為首先踏足紐西蘭土地的歐洲人。随後,捕撈海豹和鲸魚的人們也來到這裡,傳教士也很快接踵而來,更多的歐洲定居點開始逐漸建立起來了。

到1840年,紐西蘭的毛利人口約為10萬人,大約2000名歐洲定居者(毛利人稱他們為白人),分布在沿海地區。紐西蘭那時沒有國家政府和國家上司人,毛利人和白人團體便請求英國提供保護以及法律和秩序。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作者(右1)和朋友們參觀奧克蘭博物館

1840年2月6日,毛利人和英國王室在島嶼灣的懷唐伊鎮簽署了《懷唐伊條約》,該條約使紐西蘭成為英國王室下屬的一個殖民地。後來這個條約被認為是紐西蘭的建國檔案,該條約規定早期來到紐西蘭的開拓者有權在紐西蘭定居,允諾毛利人按其意願繼續擁有他們的土地、森林和漁業。

這個條約确立了紐西蘭人享有英國公民的權利。毛利人将對土地及生活方式自己做出決定,并答應建立一個政府,使全體人民過上和平法制的生活。此條約簽署後,更多的人來到紐西蘭定居,多數人去南島定居,因為那裡的土地更适合耕作。這一時期,人們在奧塔哥和西海岸地區發現了金礦,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紛紛來到紐西蘭。我們在劍橋鎮憑吊的中國老祖先們就是繼毛利人和英國人之後,第三批來到紐西蘭的開拓者。

《懷唐伊條約》簽署後的一年間,兩千名英國人移民來到紐西蘭,進行森民砍伐和土地開墾。紐西蘭于1856年成為英國的自治殖民地。1907年成為自治區。1947年,紐西蘭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博物館展出了9位毛利首領與英國人簽訂協定、英國人購買奧克蘭這片土地時的情景畫面。英國政府用50個床單、20件長褲、20個短柄小斧、10件背心、10個便帽、10個鐵鍋、四木桶的煙草、一箱子的煙鬥、一個毛布、糖和面粉把奧克蘭周圍三千英畝的土地買了下來(實在是太便宜啦,如果放到現在,連一個衛生間也買不到),這就是今天的奧克蘭。這使我立刻想到了我們中國的香港,英國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使香港100多年後才回歸祖國的懷抱。香港距離紐西蘭間隔大半個地球,那時的英國人真的是要統治世界啊。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奧克蘭博物館的磚雕 董秀娜攝

在博物館的第二層展出的是各種動植物資料及标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恐鳥的遺骨。我原以為鴕鳥就是鳥類裡個子最大的鳥了,誰知,跟恐鳥比,鴕鳥就是小個子。

在這裡,我們看見了紐西蘭的國鳥——KV鳥(恐鳥)的标本。這是目前世界上隻在紐西蘭才有過的巨大無比的“鳥”,是讓紐西蘭人無比驕傲的“大鳥”。一隻恐鳥的标本昂首矗立在玻璃窗裡,樣子有點像鴕鳥,大得讓人聯想起恐龍。據介紹,恐鳥是不能飛行的鳥。這隻恐鳥高達3米多 、重約250公斤。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恐鳥的标本與參觀者 董秀娜攝

恐鳥曾是紐西蘭的森林生态系統中的優勢草食性動物,種群數量在人類到達這塊陸地前便已經開始減少,而它的絕種主要因為毛利人的祖先獵捕和開墾森林。據紐西蘭的科學家們研究,恐鳥的天敵是哈斯特鷹——世界最大的老鷹之一,這種老鷹以恐鳥為主要食物,随着食物鍊的斷絕,現在哈斯特鷹也已經絕種了。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恐鳥的生存環境 楊桐攝于奧克蘭博物館

博物館裡展出了恐鳥被發現的過程。1839年,一位毛利人在河堤邊找到了一塊約15厘米的骨頭,這塊骨頭非常輕而且有許多有蜂巢似的小洞。他把這不尋常骨頭送給了一位對自然史有興趣的英國商人。商人把這塊骨頭帶回了英國,送給他的叔叔,因為他的叔叔是一位外科醫生。後來,外科醫生将這塊骨頭轉送給當時正在倫敦亨特裡恩博物館工作的理察·歐文。歐文研究這塊骨頭碎片長達4年時間,最後認為這是一種大型動物的股骨。4年後,歐文向骨骼學界和世界宣布,這是一種像鴕鳥的巨型已絕種鳥類的骨頭。他的推論一度被科學界嘲笑。後來,紐西蘭發現了恐鳥的化石,這一考古發現證明了理察·歐文研究和推論的正确。

科學家們認為恐鳥已于1500年前絕種。但是,毛利土著人卻告訴歐洲移民們,他們曾經看到過這種巨大的鳥類漫遊在紐西蘭的平原和山谷中。他們認為,到現在恐鳥還生存于紐西蘭南島西海岸的某個森林深處。毛利人的話引起了科學家的重視,直到現在,動物學家們還在不斷地搜尋恐鳥的痕迹,可惜的是至今還是毫無結果,人們不但沒有看見巨大無比的恐鳥,連它們的蹤迹也沒有找到。

也許毛利人說的隻是他們良好的願望吧。也許恐鳥如同恐龍一樣,早已經在地球上滅絕。可也許它們變得聰明了,知道怎樣躲避着人類?恐鳥留給人類的是千古之謎……

博物館的第三層展示的是二次大戰使用過的武器等。館前矗立着一座雄偉的陣亡将士紀念碑,每年的4月25日都會在這裡舉行隆重的悼念儀式。

後來,我們從奧克蘭出發開始了南島的深度遊,每當走進寂靜的密林深處,我的眼前便出現了那隻巨大無比的恐鳥,想起毛利人的說的話,是不是有一隻巨大的恐鳥正隐藏在密林中呢?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董秀娜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瞭望·董秀娜筆走天涯〗(40)奧克蘭博物館和世界最大的恐鳥

瞭望中國新媒體刊頭題字 馬譽炜将軍

繼續閱讀